肠胃湿热的症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9:5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8 18:15
脾胃湿热,中医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又称
中焦湿热
英文名称
dampness-heatofspleenandstomach
就诊科室
中医内科
常见病因
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
常见症状
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黄,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因病机 听语音
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有多种病因,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因此其病因有三方面:
1.感受外邪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2.饮食不节
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证。
3.情志因素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
上述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证,这是由个体的体质素质不同,脾胃功能性状不同,对病因作用反应的形式不同所决定的。
临床表现 听语音
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或口甜黏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辨证施治 听语音
治疗原则采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方清中汤。方中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湿,陈皮、甘草理气和胃。热盛便秘者,加银花、蒲公英、大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
若湿热并重,腹痛痞满,呕吐不纳,舌白或黄,渴不引饮,大便泄泻,小便不利,或赤而短,舌苔黄滑者,治疗原则清热与燥湿并行,宜辛开清解法,可用王氏连朴饮。方药:厚朴、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方中黄连、栀子苦寒,清热泻火燥湿。厚朴、半夏、石菖蒲三药相配,苦温与辛温并用,辛苦开泄,燥湿化浊。半夏又有和胃止呕之功。豆豉宣郁透热。芦根清热生津。诸药配伍,为燥湿清热之良方、
若脾胃湿热证、湿偏重证,拟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用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若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
临床验方 听语音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药物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单,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8 18:16
脾胃湿热 ,病证名。亦称中焦湿热。
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以清热利湿为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8 18:16
肠胃湿热的概念非常广泛,主要分为脾胃湿热或大肠湿热两个方面,具体如下:1、大肠湿热:主要表现为大便性状改变,主要症状有大便粘滞不爽,感觉老是拉不干净,拉完之后还想拉。会有*灼热的感觉,大便里面会有很多黏液,甚至会有脓血便,同时也会伴有腹痛症状;2、脾胃湿热:主要是中焦湿热即胃火,症状主要是没胃口、口苦、口干,舌苔很黄、很厚、很腻,周身很困重,小便很黄,主要是以上症状,有时还会伴有恶心想吐的感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8 18:17
常因感受湿热外邪,或因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所致.
常表现为腹部痞闷,纳呆呕吐,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生热起伏,汗出而不解,舌红苔黄腻,脉如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泻.
方药:葛根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木香10克,茯苓12克,车前子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5克,荷叶10克,生甘草6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8 18:18
肠胃湿热证,中医病症名。是指由于恣食肥甘油腻、辛辣之品,以致脾胃运化失常,化湿生热,湿热蕴阻肌肤所表现出来的皮损,脘腹痞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一类病证。本病证多见于面游风、粉刺。
【病机】脾胃运化失常,化湿生热,蕴阻肌肤,故见皮损为潮红斑片或皮疹红肿疼痛;湿热蕴结肠胃,故见大便臭秽;脾胃运化失常,故见脘腹痞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肠胃湿热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