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作文:模仿《桥之美》写一篇:(什么)之美``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30 07:5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19:09
枫之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首《山行》,触发多少遐想。我爱如此的枫…… 虽不曾登上香山于静谧中享受枫之感染,虽只在西安见过仅仅一次真正的枫,然而就那么短暂的一次,已让我惊叹,不禁将自己心中最喜爱的植物让给了它…… 多少次,在电视、电脑上有零星枫的片段,我都忍不住多瞧几眼。实在太美了,令人陶醉其中…… 天边泛起了鱼肚白,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直照枫林,闪出一片红光。露水在每一片枫叶上滚动,似乎它们个个对那阳光垂涎欲滴。枫叶之红,染红了那“涎”,似乎成片枫林水灵灵的红,红得透亮,红得自然,令人心旷神怡,心境也随之变红,同它水一般凉入心间…… 正午时分,火辣的日光穿梭于林间,缕缕光柱连成片,融于枫叶之红中,好似那枫也发亮。那刺眼的光晕,使整片枫林通红,枫叶的棱棱角角,好似火焰般烧遍山头。难道这就是那火焰山? 傍晚之时,那燃了一天的焰已停息。如血残阳,涂满了半边天,此时的枫,也如那残阳一般地血红。北风*枫林,沙沙声响之中,片片枫叶随枫而落。洒遍林间,如腥风血雨,而又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缥缈之间,已在地上普遍一条血红的路,似仙境的同时,勾起了对往日沧桑之回忆,进入沉思……凉风吹过,树叶儿打着卷儿从地上又飘起。天上落下的,地上飘起的,于本来就如血天际,更加被点缀。由白到红的过渡加上枫叶的点缀,这美妙的“工笔画卷”更加传神,令人神往…… 西安枫林如此美妙,想必香山之枫必胜于此,那等意境令我向往……若哪一天有幸到了那儿,我必定要醉于其中一天来欣赏大自然之美,感受那如心灵之泉般地境地……我期待着那一天……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19:10
一、背景资料
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1919年7月5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J.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A.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现任*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等。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桥之美》所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哪一座桥,而是集各种桥的美于一身。在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作者着重抓住桥的形式美这一特点去解说。作者对桥的喜爱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写到了江南水乡的桥之美;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的桥之美;高山峡谷中的桥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