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31 07:29
共1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7-31 11:50
东汉末年宦官势力是被外戚、士大夫和地方军阀等势力合力灭掉的。
1、外戚:汉语词语。亦称外家、戚畹。指帝王的母族和妻族。
2、士大夫:是古代中国、朝鲜、越南、琉球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官员选拔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层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3、地方军阀:是旧时拥有军队、割据一方、以保有并扩张自己的权位,忽视国家的法律秩序,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有著名的汉末群雄、北洋军阀、直系军阀、皖系军阀等。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诸侯、太守、刺史、节度使等等的地方政权,因日久滋养军事势力且因政治、政策、种族或环境等因素考量而有所背弃中央政府,相当于近代所说的军阀。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8-28 00:12
东汉末年宦官势力是被外戚、士大夫和地方军阀等势力合力灭掉的。
1、外戚:汉语词语。亦称外家、戚畹。指帝王的母族和妻族。
2、士大夫:是古代中国、朝鲜、越南、琉球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官员选拔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层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3、地方军阀:是旧时拥有军队、割据一方、以保有并扩张自己的权位,忽视国家的法律秩序,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有著名的汉末群雄、北洋军阀、直系军阀、皖系军阀等。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诸侯、太守、刺史、节度使等等的地方政权,因日久滋养军事势力且因政治、政策、种族或环境等因素考量而有所背弃中央政府,相当于近代所说的军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3 04:55
《三国演义》第二回合便是何国舅谋诛宦竖,何进与宦官的争斗,有了董卓进洛阳,董卓当权后导致十八路诸侯讨董,从而开启了东汉末年的混乱时代。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后汉书》,对何进与宦官的恩怨,记载的都极其简单:宦官张让等矫诏让何进进宫,然后何进被诛杀,袁绍等杀光了宦官。但其中涉及到的利益纠缠,却绝非史书能写明白的。
先从灵帝末期的董卓说起
灵帝末期,汉朝中枢已经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灵帝征召董卓入京。
黄巾之乱被平定后,灵帝要压制董卓,便征董卓为少府。
董卓怎么回答的?不去。当然,借口还是要找的:我董卓这些兵太野蛮,别人管不了,等我安顿好他们,我再去上任。
《后汉书·董卓传》征卓为少府,不肯就
什么时候安顿好?那还不是董卓说了算。
灵帝一看,这样拿不下董卓,便又来一计:明升暗降,夺其兵权。灵帝升董卓为并州牧,让皇甫嵩去收编董卓麾下的士兵。
董卓又不是傻子,怎么会白白交出兵权?他继续找个借口:我跟我的士兵相亲相爱,不忍分离,我们都想一起报效陛下的恩情,就让我们一起戍守边疆吧。
反正我董卓就是不放权。
灵帝对此无可奈何,不仅没有收拾掉董卓,反而给了他与并州丁原搅合到一起的理由。(也就有了著名的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
若没有别的意外,灵帝可能会想别的方法,甚至是派兵讨伐董卓。但这时候灵帝却去世了。中枢朝堂只能暂时放过董卓。
这时候汉室中枢的变化,也给了董卓机会。
董卓本来在观望,看看局势如何发展。结果迎来了一个大大的利好消息:何进让他带兵进洛阳诛杀宦官。
《后汉书·董卓传》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及帝崩,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谋诛阉宦,而太后不许,乃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
谁叫董卓进洛阳?为何诛杀个宦官都需要京城外面的帮助,京城的兵马呢?难道他们看不出董卓的“狼子野心”?
这就得说说灵帝去世后的中枢权力争夺了。
说一说东汉的宦官是怎么当权的
桓灵一朝,东汉中枢是由两方势力构成的:宦官所在的内廷与士大夫所在的外朝。至于东汉中期的外戚势力,被桓帝清理了出去。
桓帝借助宦官单超、徐璜等人,诛杀了大将军梁冀,将中枢的权力拿到了自己的手中。东汉宦官的势力也因此而起。
桓帝为何重用宦官?还不是因为朝中的大臣靠不住吗。
桓帝被梁冀“欺压”的时候,满朝文武都与外戚一党狼狈为奸,没有考虑到深居宫内皇帝的感受。桓帝只能借助宦官的手来重夺权力。
对桓帝来说,大臣与外戚都靠不住,那么只能依靠宦官了。于是便有了有名的“党锢”。党锢便是桓帝借宦官之手,从朝中大臣手里攫取权力的办法。
这也说明了宦官对于桓帝、灵帝的作用:宦官存在的目的便是为了压制朝中士大夫的。但不要忘了,宦官的兴起是为了诛除外戚。
宦官与外戚便成为是天然的竞争对手。因为双方若想当权,只能依赖于皇帝的信任。从东汉的历史来看,桓、灵二帝明显更信任宦官。
外戚成了桓灵防范的对象,宦官变成了皇帝的心腹。
同时经过了党锢之祸后,宦官与士大夫同样也变成了敌对关系。
那么后来何进(外戚)与袁绍(士大夫)联合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谈谈灵帝去世后,朝堂上的暗流
灵帝的皇后是何氏,也就是何进的妹妹。那么何氏的皇子刘辩便是嫡长子,是太子的理想人选。
但灵帝怎么想的?他“
以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
”,不想让刘辩当太子。
其实还不是因为刘辩幼小,何进权重,他怕自己死后再次出现梁冀当权的情况。但当时的汉室局势并不乐观,换了个没有依靠的刘协当皇帝,能压住这混乱的局势吗?
《后汉书·何进传》然皇后有宠,且进又居重权,故久不决
于是灵帝犹豫了,他想出了个两全其美的“高招”:他将刘协托付给了蹇硕,宦官势力的代表。灵帝的打算便是若何进专权了,蹇硕等人便除掉何进,让刘协登基。
《后汉书·何进传》帝疾笃,属协于蹇硕。
灵帝的这一嘱托,差点导致内乱。蹇硕当然清楚,若何氏(包括何太后与何进等外戚)当权之后,自己的下场必然凄惨,毕竟何氏不允许一个权势过大的人站在刘协一方。他只能阻挡刘辩登基,自己才能继续掌权,甚至是存活。
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都会疑惑:蹇硕一个宫内的宦官能比得上何进这个大将军?
我们要明白:君主*政权中,权力不是来自于身份,而是皇帝的信任。有皇帝的名义,哪怕是个平民,也坐谈天下。(前提当然是这个皇帝不是傀儡)
那么蹇硕有什么权力?
说起灵帝一朝,我们可能对所谓的“西园八校尉”不陌生。那么知道都有哪八校尉吗?
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后汉书·何进传》
蹇硕是八校尉之首,这还不算,我们看看灵帝对蹇硕的“权力”任命:“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
何进这个大将军,在洛阳这一亩三分地也得归蹇硕管。这权力大不大?
注:司隶校尉主管司州(可以认为是洛阳以及洛阳周边的直辖县)的社会治安、*督察等,权力极大,而且有一定的兵权。这是灵帝平衡蹇硕的砝码,这也是后面何进也好,张让也好都将自己人安排到“司隶校尉”这一职位。袁绍在何进身边的时候,便是司隶校尉。
蹇硕想要让刘协当皇上,这与何进便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何进也不允许皇宫内埋着个随时会爆的“*”。那么何进谋诛蹇硕便提上了日程。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宦官也不例外。蹇硕想要诛杀何进,但宦官刘胜是亲近何氏的,便将蹇硕的谋划告诉了何进,何进杀掉了蹇硕。
当初灵帝想要废除何太后,也是张让等人求情,才改变了灵帝的决定。可见何氏在宦官中也是有人的。不仅如此,张让的儿媳妇,也是何太后的妹妹。
《后汉书·何进传》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
失去了己方势力支持的蹇硕,自然被何进轻易拿下。何氏算是站稳了朝堂。
到了这里是否都该结束了?没有,蹇硕只是何氏一系的外敌,外敌一去,何氏内部便开始争权夺利了。
这个时候便是何进与何太后之间的争夺了。
聊聊何氏内部的争斗
何进想要专权,必须依赖何太后坐镇皇宫,这是他以外戚身份,执掌东汉权柄的“合法来源”。所以他是不会伤害何太后的。
但何进必须除掉何太后的帮手,也就是宦官。
只有除掉宦官,何太后变成孤家寡人,才能“只”依靠何进来掌控权力。何进的目的便是一个:自己成为何太后在外廷的唯一代言人。
何太后呢,当然想要自己掌权。但她是深居皇宫的太后,只有扶持外廷的代言人,才能掌控朝堂。
自己的哥哥何进当然是个人选,但何太后能完全控制何进吗?能让何进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管理朝堂吗?
何太后是不确定的。但她知道宦官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那么选宦官还是何进,这个选择题并不难。
何太后希望通过宦官的帮助,来遥控朝堂。而何进希望是自己来掌控朝堂。
这样双方便有了利益冲突。
《后汉书·何进传》太后不听(何进除掉宦官的想法),曰:“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且先帝新弃天下,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对共事乎?”
除了这些,何进的弟弟何苗也是个有“想法”的人。毕竟没了哥哥何进,自己是不是能更进一步了?
《后汉书·何进传》(何苗)又言:“大将军(何进)专杀左右,擅权以弱社稷。”
何太后不支持何进,弟弟何苗也有想法。何进只能向同样为宦官死敌的士大夫寻求合作。
这也就有了袁绍进入何进阵营的事情,也有了袁绍不断劝说何进诛除宦官的事情。
袁绍是为了何进吗?最起码不完全是为了何进。
分析下袁绍诛除宦官的目的,以及何进下不定决心的原因
这个时候黄巾之乱已经平定,最起码表面上是“天下太平”。若等宦官手里的权力稳固了,再来一场“党锢”,士大夫们谁受得了?还不如趁着对方权势不稳,解决掉隐患。
更何况还有何进这个“挡箭牌”。
袁绍便是士大夫一系的人。
何进这个人“胆子”太小,面对势力强大的宦官实力,总是下不了决心。我们上文说蹇硕为西园八校尉之首,仅仅是宦官当权的一例。
灵帝一朝的窦武,谋诛宦官,同样身为大将军,手下也有着数千兵马结果怎样?枭首被诛。他何进一定比窦武强吗?反正他自己是没这个信心的。
《后汉
书·何进传》中官在省闼者或数十年,封侯贵宠,胶固内外。进新当重任,素敬惮之,虽外收大名而内不能断,故事久不决。
袁绍看何进一直犹豫,生怕错失了机会,于是对他说:“我们干脆让地方武装进洛阳帮忙吧。”何进一听,这方法可行,人多力量大!
《后汉书·何进传》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
于是就有了上文的董卓“奉诏”进洛阳。难道袁绍他们不怕前驱狼后引虎吗?袁绍的考虑我们最后再说,我们继续说何进的结局。
何进这边想着诛宦官,宦官那边同样想着解决掉自己的生存危机。毕竟谁也不想将自己的安危放到敌人的手中。
比起何进,张让他们可是果断多了——既然你想害我们,那我们就先下手为强。
于是张让等人趁何进进宫的时候,矫诏杀掉了何进。
《后汉书·何进传》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剑斩(何)进于嘉德殿前。让、珪等为诏,以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
从上述张让等人对司隶校尉、河南尹的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前太尉以及现任的少府都是宦官一系。宦官一系势力并不小。
但若从后续事情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袁术、何苗等人可是“轻易”便将宦官诛灭的啊。
这主要是因为这是一场突然爆发的冲突,打得是一场时间差。再宦官势力反应过来前,将其首脑消灭,那么宦官一系剩下的就好解决了。
注:同样类似的例子还有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以少数兵力抓住了曹爽等首领,杀掉之后,曹爽的势力自然瓦解。
既然宦官如此容易除掉,何进为何“犹犹豫豫”的,袁绍却很果断?这便是何进与袁绍“身份”的不同了。
袁绍是世家子弟,无论上面谁当权他都能当官。但何进就不行了,他权力的来源是何太后。
就像我上文说的:宦官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但在皇帝亲政前,是何太后当权。除掉宦官,但何进能除掉太后吗?
除掉太后,何进掌权便失去了合法性,何进还怎么掌权?这也是何进一直不愿意“用兵”除掉宦官的原因。
除掉宦官不是目的,让太后放权才是何进目的。何进为何让董卓进洛阳,目的便是威慑太后。
《后汉书·董卓传》乃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
只要现在的皇权代理人何太后,不再重用宦官,那么宦官的权势自然就慢慢消逝了。何进自然而然就会掌控大权。
何进求的权力,袁绍的目的是诛杀宦官(既为报仇,也防止将来的隐患),这两人所求的东西便不一样,自然态度就不一样。
但对于宦官来说,这是生与死的差别:失去了权势的宦官,面对满朝士大夫,还会有活路?数十年的党锢之祸的仇恨,没那么容易忘掉。
因此宦官与袁绍都十分果断,而处于中间的何进却总“下不了决心”,那么他的死也就不意外了,毕竟对于宦官和士大夫可是事关“生死存亡”啊。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袁绍何进等人为何不怕董卓进洛阳
首先董卓的人马并不多,对于掌控洛阳的何进、袁绍等人来说,董卓的势力仍在可控范围内。
董卓初入洛阳的时候仅有三千兵马,他为了使自己显得强大,想了一计:让自己的士兵夜间出城,白天再次进城,造成自己兵马众多的假象。
别说,这样还真震慑了洛阳的诸多大臣。
若真如何进、袁绍等人的谋划,董卓进洛阳后倒霉的只会是宦官一系。
至于董卓,无论是何进还是袁绍,都对自己很有“信心”,认为自己能掌控董卓。
正因为袁绍与张让等人的火并,削弱了洛阳城中的防护力量,让董卓捡了便宜。
董卓什么时候掌控洛阳的?是在他得到何进、何苗的残部以及吞并了并州丁原的势力后,才有了独霸洛阳的势力。
若何进没死,董卓真不一定能掌控洛阳,最差的情况也是何进与董卓二强对峙。也就没有所谓的“前驱狼后迎虎”之说了。同样,让董卓带兵进洛阳,没准还能完成灵帝的“遗愿”。
董卓为何立刘协为帝,正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新的“皇权代言人”,让自己掌权更为“名正言顺”罢了。
当然这时候地方诸侯已成,哪怕当初灵帝正统的名义,还叫不动董卓。你董卓这个“奸臣”能管得了天下?
《后汉书·董卓传》初,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卓兵士大盛。
何进的败亡是因为当局者迷,没有认清自己处于“宦官”与“士大夫”之间的漩涡中,只想着从宦官手里夺权。
权力迷花了多少人的双眼,而为此送命的何进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至于说何进导致了东汉的灭亡,真抬举他了。灵帝这个名正言顺的皇帝,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真当一个外戚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