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导致东汉末年天下三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09 06: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9 08:00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刘焉(?-194年),字君郎(《华阳国志》又作君朗)。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西汉鲁恭王刘馀(汉景帝第五子)后裔,汉末群雄之一。
说起东汉末年的大乱,一般人总会想到董卓。确实,董卓入京,废立汉帝,是东汉走向衰亡的一个重要标志。天下诸侯通过董卓,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便是像董卓一样没有名位,没有出身,甚至是没有智慧的人,只要有权力有军队,就可以宰割天下。可是,导致东汉的原因繁多,我们可以说是汉代的各种制度,比如刘秀建国之初对各路豪强的笼络*,就为东汉末年诸侯林立埋下了定时*;还有后来的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等,都是重要原因。不过说到东汉末年的乱国奸贼,除了董卓,其实还有两个人不能忽略:袁绍和刘焉。
当时,董卓能够成功掌权是因为当时的宦官势力和朝中的外戚势力火拼,结果两败俱伤,董卓乘虚而入。而董卓之所以有捡便宜的机会,能够带领大军名正言顺的离开凉州驻地,来到京城,那还要感谢袁绍。若非袁绍一再要求大将军何进剿灭宦官,并且告诉何进:如果担心出事,自己不想动手,那可以邀请诸侯入京,借助别的诸侯之手来除掉宦官势力,董卓就不大可能有入京的机会。
正是由于刘焉的进言,朝廷设立了集军权政权于一身的州牧一职,成为各县令郡守甚至刺史的顶头上司。从此之后,各地州牧开始可以自行掌控一方的财政赋税以及军队建设等各项事务。
刘焉的出身:和后来的蜀汉昭烈帝刘备不同,刘焉出身豪门,是汉代鲁恭王之后。在东汉章帝年间因为封在竟陵,于是在当地落户,可以说,谱系传承非常清楚,是公众认同的大汉皇室的名门望族。并且,刘焉的家底还算不错,在刘焉时代还曾经以皇族的身份担任中郎,有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可是,毕竟刘焉的家世已经没落,虽然比刘备要强几分,可是比起当朝的那些贵戚,简直弱爆了。
《三国志》记载,刘焉“睹灵帝*衰缺,王室多故”,于是向朝廷建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表面来看,刘焉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汉灵帝即位以来任用宦官,*清流,导致内政衰败,国家连续遭受灾难,比如说震惊全国的黄巾起义。但是,真正的原因并非如此。
那么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从刘焉选拔州牧人选的几个标准上就可以得知。刘焉认为,朝廷自所以黑,百姓之所以苦,都是因为一些刺史太守搜刮钱财,祸害百姓。于是,选拔管理一方军事民政的重要人选的时候,必须选拔那些“清名重臣”。什么叫做“清名重臣”?就是*当中不爱钱,有德行的人,并且不但是要有德行,还要是朝野公认的重要角色,那种民间的高士是不肯能直接担任州牧的。也就两大标准:不爱钱,但有背景。仔细对照刘焉,恰恰符合两个标准。刘焉是汉室宗亲,汉家兴亡,和刘焉那是一体的。何况刘焉是刘氏皇族中公认的君子。当初刘焉担任中郎的时候,老师祝公去世了,刘焉竟然辞官为老师服丧。做弟子的本来没有义务给老师服丧。刘焉竟然能够如此,说明了刘焉不贪图名利。一位把自己官职看得很淡的*,当然不会是一个盘剥百姓,搜刮钱财的庸俗*了。
因此,刘焉其实是对照自己所具有的两大优势,提出了州牧选拔的标准。
《三国志》记载,刘焉在提出设立州牧的建议之后,就积极运作,希望能够出任交趾州担任州牧。交趾在现在的广西、越南地区,是东汉版图的最南端。本来,交趾并非是一个州(省级),而是一个郡,可是因为交趾连年发生少数民族不听老大的事件,朝廷为了清剿,特别提升交趾的级别,成为州,派遣刺史和多位太守前往*。应该说,刘焉还是有眼光的。交趾是个好地方,山高皇帝远,凭借刘焉的威名和手段,完全可以把交趾改造成刘焉的私人后花园。像后来交趾的刺史士燮,就几代人割据交趾,一直到三国后期才为东吴所灭。
恰巧当时的益州(如今的四川、重庆一带)刺史郤整天就知道搜刮民脂民膏,结果怨言四起,朝廷上下都说郤俭的不是。加上并州的刺史被杀、凉州刺史被杀,各地揭竿而起。刘焉的设立州牧的观点,就有了更多粉丝。既然益州刺史成了过街老鼠,那么,由德高望重的汉室宗亲刘焉出任益州牧,替天子分忧,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当时掌权的大将军何进为了收揽人心,采纳了刘焉的建议,任命刘焉担任益州牧,同时任命刘表担任荆州牧,刘虞为幽州牧,三位汉室宗亲担任三个大州的州牧。这三个人中,刘焉和刘表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唯独刘虞忠于汉室,没有割据之心。可是,有割据野心的刘焉和刘表,倒成就了二十年的霸业,而忠于王室的刘虞反倒很快被公孙瓒杀害。现实往往就是这么残酷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