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写一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赏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0:27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6:30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7:48
北宋的词,大体上分成豪放、婉约两派。两派词风各有特点,豪放词粗放激越,有如关西大汉、铜铮铁板。婉约词秀淡幽艳,好比江南少女、浅唱低酌。东坡本为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同时又深得婉约词风之精要,因此,写出的词,往往既见旷达浑豪于其外,又见缠绵温婉于其中。《水调歌头》便是此类词中佳品中的佳品,通读之后,不禁令人叹为观止。
《水调歌头》确当得上古今中秋长短句之首。开篇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豪气直比太白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而超尘之气,又有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清空灵隽,浮现眼底,便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到“我欲乘风归去…”句,超凡越圣,隐有仙气扑人,令人心神俱醉。下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是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这一句提纲挈领,总览全词,是全词的点晴之笔,也是全词的灵魂。它道出了作者难以寄托的种种哀思,人难免有离有合,如同月亮时圆时缺,古往今来万事万物都不能*。但愿远方的亲人健康长久,此时此刻共享一轮明月照人间。
东坡作此词的时候,时逢他仕途失意,郁郁而不得志。他屡遭贬谪,空有满腔的抱负,却难以施展。但东坡没有就此消沉,正如他在词中所述,“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既然在朝廷不得志,不妨做一个地方官,与世无争却也清闲。
东坡词向来意境优美,文法流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水调歌头》出后,其时词手,纷纷效仿,从者甚众。我们从其后许多词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该词对后世词苑创作的影响。此外,词中字里行间透出世间哲理,尤其“人有悲欢离合”句,意味隽永,让人掩卷之后,余韵不绝。
课文开头一段,是概要交待词作的缘起、总体艺术特征和主要的情感内涵。关于词的写作时间和缘由,原作已有交待:“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本文就从原作“小序”所提示的内容写起,具体说明了该词创作的时间: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怀子由”的原因:作者正任密州太守,而他的弟弟子由则在济南,不见已经七年;情感基调:欢度佳节的愉快和牵挂爱弟的情怀(这也是写作的缘起);总体艺术特色: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所展示的艺术形象广阔而深刻;主要情感内涵: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既有出世思想,更有恋世深情。
自第二段起,进入对词的分析和欣赏。按词的本来的上下片结构顺序,或考证对比,或解释说明,或点评欣赏,依次道来,如数家珍。
作者首先点出词的上片的主旨(对月饮酒),然后逐句玩味。作者从起句开始,一边欣赏一边考据,既发掘出苏词的文化内涵,领略到苏轼用典之巧妙,同时也体现了欣赏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文学鉴赏能力,让我们通过阅读赏析文章而获得更多的古典文学的修养。
对下片的赏析仍是遵循前面的路子,先点出该片的大意(对月怀人),然后逐句梳理,侃侃而谈,一边解说,一边点评,解说得自然圆通,点评得疏而不漏。
这篇赏析之作与前面所学几篇课文《青与绿》《易水歌》《读〈醉翁亭记〉》略有不同,前面所学的几篇课文侧重于“欣赏”,较多地带上浓厚的欣赏者的个人感*彩,而该篇在欣赏中更多的是切中肯綮的评点。同是引用古代诗文, 在前面几篇里多是因为行文需要,其作用也灵活多样,而在本文只是为了考证,为了说明苏词的艺术特色,为了比较并突现苏轼化典翻新的生花妙笔。相对来说,本文比较注重学理,追求阐述的准确、到位,而前面几篇文笔更为跳脱,渗透进个人感悟。这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是文章特色各异,或是文风追求不同,或是为了迎合不同读者的需要。
关于练习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诵,本文作者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你是否有不同看法?
设置本题是为了培养学生解读课文的能力,引导他们在阅读中生发自己的见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能传诵千古,在作者看来原因有三:由于它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二、关于这首词的内容,作者概括为“对月饮酒”和“对月怀人”,词评家夏承焘则认为是“抒发自己对*的感慨”和“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你更倾向于哪一种概括?为什么?
本题是承接上题对这首词的主题作进一步的探讨,这道题不求答案的标准性和惟一性,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课文中,作者指出了苏轼这首词许多诗句的出处,请摘抄下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巧妙化用并翻出新意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品味苏词化用前人语言的妙处,既要学会积累美词丽句,也要学会化用翻新。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句是化用李白《对月饮酒》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句。但李语舒缓,苏语峭拔;李白微醺憨问,苏轼破空而来。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化用唐韦瓘所撰小说《周秦行纪》中的诗句“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经过改组,与前面两句紧密结合,而“大罗天”化用为“天上宫阙”。
3.“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前句出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二:“翟乾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翟笑曰:‘可随我观之。’已而月现中天,琼楼金阙满焉。”后句出自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的方士叶静能邀唐玄宗游月宫,玄宗到了那里,非常寒冷,禁受不住的传说。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源自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用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明月用“婵娟”借代,更具形象美,更富人情味。
四、从下面几首写月亮的诗中任选一首,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段二三百字的赏析文字。
设置本题为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欣赏浅显易懂的古代诗词的能力。
参*见“有关资料”。
教学建议
一、前面已学过几篇赏析文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亦已学过,可先让学生尝试着赏析一下,然后再进行教学。
二、可将练习“一”提前布置给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之后再发几篇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文章,让他们比较阅读。
三、对于这篇课文,可以在老师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学,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如查阅资料、网上搜索、现场解说等。
有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沈祖棻(1909—1977),女诗人、文学史家。字子苾,浙江海盐人。1934年于*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所学习,同时从事文学创作。曾发表短篇小说、诗歌和散文等。所作《辩才禅师》《茂陵的雨夜》《厓山的风浪》《马嵬驿》《苏丞相的悲哀》等小说,皆为历史题材,文字洒脱,描绘细腻,颇引人注目。以词作著称,作品风格清丽,感情细腻。1942年后历任金陵大学、华西大学、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武汉大学等校教授,致力于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其词学研究造诣颇深。
笔名:紫曼、绛燕。
主要著作:《微波辞》(新诗集。独立出版社)《涉江诗稿》(自印)《涉江词稿》(自印)《古诗今选》(与程千帆合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宋词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二、关于苏轼及其代表作(林庚)
苏轼是宋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诗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带有那个时代一般的特色。要理解宋代诗文的发展及其成就,苏轼正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
宋代诗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的尾声,这时市民文学已经出现,跃跃欲试地将要取正统诗文的地位而代之,这倾向到了元明两代就全然是市民文学的优势了。而宋代则还是过渡时期,这时正统诗文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阵地,一方面表现为浓厚的保守倾向,一方面则力求不辱没过去黄金时代中所曾经获得的光荣;一种中年人洁身自好的要求,一种近于清秋气象的心情,便成为诗、文、图画甚至于哲学(例如理学)的共同的基调。这时代的特征,说明封建文化的青春创造时代已不再来;但是还力图在往日的基础上别开生面;这在诗文方面,苏轼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先秦是古代的散文*,建安以至唐代的诗歌*,到了宋代已经不复成为澎湃的力量;这时要想推陈出新,自成一个局面,于是宋代的作家便把两者的力量结合起来,想要写出一种近于诗的文,与近于文的诗,也就是要说理中带有抒情,而抒情中带有说理。这倾向开始于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韩愈的“以文为诗”,到了宋代就成为普遍的发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属于前者,苏轼的《赤壁赋》等属于后者,二者间的距离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罢了。
封建时代的正统文学是以游宦生活为中心的,苏轼的一生写作也不例外;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态度,也正是苏轼的*态度;苏轼在*上的保守倾向与其局限性是无可讳言的,然而他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事业,不慕荣利不追逐富贵,这也是无可讳言的。在他的作品中直接干预生活的诗篇,像《吴中田妇叹》等。这一类近于讽谕诗的写作,在苏集中并不在少数。然而限于那个时代,也限于自己的*认识,最后他终于爱上了陶渊明,自称“东坡居士”,这个元结、顾况、白居易都曾经走过的道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这样的基础上,继承着屈原宋玉以来美人香草的比喻,布衣寒士的“坎咏怀”,与庄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于是出现了苏轼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超尘出俗的造诣,这里有着那流传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其中尤以《前赤壁赋》,诗情与理趣融会无间,成为宋代杰出的佳作。而我们如果能够理解《前赤壁赋》,也就不难理解《水调歌头》与《念奴娇》,所谓: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不正是《水调歌头》的上阕吗?所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里一方面是*态度的高洁,一方面是*抱负与*生活的怀念;而《前赤壁赋》在“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之下,也紧接着说: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又正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另一种写法了。至于: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不正是整首“大江东去”的主题吗?
苏轼的天才成就,当然也还是植根于他思想感情的深处,这思想感情形成他的性格,也形成他的风格。苏轼肯定是一个有着可喜的性格与风格的作家。这“可喜”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这里没有我们觉得值得肯定的东西,那么它就不会让我们觉得可喜。而追究这个原因,我们就会发现苏轼是一个带有鲜明浪漫气质的作家,这浪漫气质对于封建时代来说,乃是一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力量,曹植、阮籍、陶渊明、鲍照,以至唐代的许多诗人们,都曾以不同的面貌体现了这个气质。这里有反礼教,反庸俗,反等级,反权贵等向往自由平等的思想意识与感情,当然这种自由平等也只是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的事物,然而它却是那个时代中民主的力量,而这些又都通过诗人们的个性表达出来,这个性因此不只是属于个人的,而是与时代的脉搏相汇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觉得可喜的缘故。而对于宋代来说,正是封建文化走向保守的开始,这种浪漫气质就尤其难能可贵,然而因此它也就是更为孤单的。苏轼的“行云流水”的风格以至于“大江东去”的豪放气概,说明了个性的解放,而前人对于苏轼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评语,又深刻地说明了他在那个时代中的孤单。所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正是他的豪放。所谓: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正是“不食人间烟火”了。这感受事实上贯穿着苏轼很多的作品,它使我们真正接触到一种“遗世独立”的感情;这里是清高,也是冷清,是满腔的热情化为洁身自好的形象,所谓“起舞弄清影”者是也。而这些形象又往往是通过苏轼所特有的“理趣”而表现出来的。
前面说到宋人诗文中把说理与抒情统一起来的特色,然而真正能达到“理趣”的造诣,也还是苏轼所特有的(后来豪放派词人中,也偶有这个特点),所谓“理趣”就是说理或发议论又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表达出来。好发议论原是宋诗一般的特色,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也到处可见,《水调歌头》的下半阕,就可以说是完全在发议论,然而这因此也就并不是最好的成就。最好的成就应该是发议论而没有发议论的痕迹,《廿四诗品》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才是“理趣”的造诣,这里我们应当说《水调歌头》的上半阕的成就远远高过于它的下半阕。苏轼有一首《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定;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也就是前人誉之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代表作,而其所以会“不食人间烟火”,就正在于它的耐人寻味的“理趣”。这是一种说理的形象语言,他仿佛认识了生活中什么更深的道理,一种从一般概念中发人猛省的体会,一种洞彻心脾的观察力的实感,于是把千言万语都化为生动的形象;而从这个形象之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有多少的议论要脱口而说出啊。而《水调歌头》下半阕中的议论,其实就正是这上半阕中思维的脱口而出,然而那究竟只是脱口而出而已,诗人的全部议论是发不完的,千言万语则仍然是在那上半阕的诗句中。
从《前赤壁赋》说,诗人是把传统的“赋”散文化了,这也就是诗与文的统一。从《水调歌头》和《念奴娇》说,诗人则是把带有市民文学倾向的词,诗文化了,这个我们只要一对照柳永的词就会明白。词在中唐以来是与市民文学同时发展起来的,它的以爱情为中心的主题是同于市民文学的,它的终于要走向通俗的曲去,更是市民文学发展的道路。到了宋代,柳永就正是大力地把词向这个方向推动,然而这也就是意味着要脱离正统诗文的轨道。苏轼很看不起柳永的词,说它太俗,其中心的缘故就在这里。而苏轼自己却是要把词的发展拉回到正统诗文的轨道上去,这里一方面固然能使得词从生活较小的领域中接触到正统诗文已经获得的广阔天地,而另一方面则究竟是一种文学史上保守的倾向,在这里有助于苏轼的则仍旧是他的浪漫气质。这浪漫气质使得苏轼又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正统诗文的局限,与市民文学有了共同的基调,这在《念奴娇》一词中表现得最为明白。
《念奴娇》的主题是一个历史凭吊,而这个凭吊是通过对于“千古风流人物”的向往而表达的,而这个“风流人物”虽然还是继承了“魏晋风流”的传统,却又增加了新的东西,那就是特别强调“周瑜”这样“少年英俊”的人物,这就使得到了宋代已是保守的中年人的正统文化中得到了一种青春的活力。像: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这乃是正统诗文中所从来不重视的,而在词曲中则被广泛的歌唱着,这里诗人在古老的历史凭吊中弹出了新鲜的调子,它的风流豪放,与一个“周郎”这样的典型性格统一起来,也就是正统的诗文与新兴的词的统一。这里有着封建时代文学中浪漫气质的更为丰富的涵义。
浪漫的气质,豪放的风格,壮阔的波澜,发人猛省的理趣,这些就构成苏轼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语言,为宋代的诗文平添了无限声色。
(原载《语文教学》1957年第3期)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200406/ca426904.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9:23
课文开头一段,是概要交待词作的缘起、总体艺术特征和主要的情感内涵。关于词的写作时间和缘由,原作已有交待:“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本文就从原作“小序”所提示的内容写起,具体说明了该词创作的时间: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怀子由”的原因:作者正任密州太守,而他的弟弟子由则在济南,不见已经七年;情感基调:欢度佳节的愉快和牵挂爱弟的情怀(这也是写作的缘起);总体艺术特色: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所展示的艺术形象广阔而深刻;主要情感内涵: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既有出世思想,更有恋世深情。
自第二段起,进入对词的分析和欣赏。按词的本来的上下片结构顺序,或考证对比,或解释说明,或点评欣赏,依次道来,如数家珍。
作者首先点出词的上片的主旨(对月饮酒),然后逐句玩味。作者从起句开始,一边欣赏一边考据,既发掘出苏词的文化内涵,领略到苏轼用典之巧妙,同时也体现了欣赏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文学鉴赏能力,让我们通过阅读赏析文章而获得更多的古典文学的修养。
对下片的赏析仍是遵循前面的路子,先点出该片的大意(对月怀人),然后逐句梳理,侃侃而谈,一边解说,一边点评,解说得自然圆通,点评得疏而不漏。
这篇赏析之作与前面所学几篇课文《青与绿》《易水歌》《读〈醉翁亭记〉》略有不同,前面所学的几篇课文侧重于“欣赏”,较多地带上浓厚的欣赏者的个人感*彩,而该篇在欣赏中更多的是切中肯綮的评点。同是引用古代诗文, 在前面几篇里多是因为行文需要,其作用也灵活多样,而在本文只是为了考证,为了说明苏词的艺术特色,为了比较并突现苏轼化典翻新的生花妙笔。相对来说,本文比较注重学理,追求阐述的准确、到位,而前面几篇文笔更为跳脱,渗透进个人感悟。这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是文章特色各异,或是文风追求不同,或是为了迎合不同读者的需要。
关于练习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诵,本文作者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你是否有不同看法?
设置本题是为了培养学生解读课文的能力,引导他们在阅读中生发自己的见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能传诵千古,在作者看来原因有三:由于它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二、关于这首词的内容,作者概括为“对月饮酒”和“对月怀人”,词评家夏承焘则认为是“抒发自己对*的感慨”和“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你更倾向于哪一种概括?为什么?
本题是承接上题对这首词的主题作进一步的探讨,这道题不求答案的标准性和惟一性,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课文中,作者指出了苏轼这首词许多诗句的出处,请摘抄下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巧妙化用并翻出新意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品味苏词化用前人语言的妙处,既要学会积累美词丽句,也要学会化用翻新。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句是化用李白《对月饮酒》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句。但李语舒缓,苏语峭拔;李白微醺憨问,苏轼破空而来。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化用唐韦瓘所撰小说《周秦行纪》中的诗句“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经过改组,与前面两句紧密结合,而“大罗天”化用为“天上宫阙”。
3.“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前句出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二:“翟乾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翟笑曰:‘可随我观之。’已而月现中天,琼楼金阙满焉。”后句出自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的方士叶静能邀唐玄宗游月宫,玄宗到了那里,非常寒冷,禁受不住的传说。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源自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用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明月用“婵娟”借代,更具形象美,更富人情味。
四、从下面几首写月亮的诗中任选一首,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段二三百字的赏析文字。
设置本题为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欣赏浅显易懂的古代诗词的能力。
参*见“有关资料”。
教学建议
一、前面已学过几篇赏析文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亦已学过,可先让学生尝试着赏析一下,然后再进行教学。
二、可将练习“一”提前布置给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之后再发几篇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文章,让他们比较阅读。
三、对于这篇课文,可以在老师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学,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如查阅资料、网上搜索、现场解说等。
有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沈祖棻(1909—1977),女诗人、文学史家。字子苾,浙江海盐人。1934年于*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所学习,同时从事文学创作。曾发表短篇小说、诗歌和散文等。所作《辩才禅师》《茂陵的雨夜》《厓山的风浪》《马嵬驿》《苏丞相的悲哀》等小说,皆为历史题材,文字洒脱,描绘细腻,颇引人注目。以词作著称,作品风格清丽,感情细腻。1942年后历任金陵大学、华西大学、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武汉大学等校教授,致力于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其词学研究造诣颇深。
笔名:紫曼、绛燕。
主要著作:《微波辞》(新诗集。独立出版社)《涉江诗稿》(自印)《涉江词稿》(自印)《古诗今选》(与程千帆合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宋词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二、关于苏轼及其代表作(林庚)
苏轼是宋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诗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带有那个时代一般的特色。要理解宋代诗文的发展及其成就,苏轼正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
宋代诗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的尾声,这时市民文学已经出现,跃跃欲试地将要取正统诗文的地位而代之,这倾向到了元明两代就全然是市民文学的优势了。而宋代则还是过渡时期,这时正统诗文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阵地,一方面表现为浓厚的保守倾向,一方面则力求不辱没过去黄金时代中所曾经获得的光荣;一种中年人洁身自好的要求,一种近于清秋气象的心情,便成为诗、文、图画甚至于哲学(例如理学)的共同的基调。这时代的特征,说明封建文化的青春创造时代已不再来;但是还力图在往日的基础上别开生面;这在诗文方面,苏轼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先秦是古代的散文*,建安以至唐代的诗歌*,到了宋代已经不复成为澎湃的力量;这时要想推陈出新,自成一个局面,于是宋代的作家便把两者的力量结合起来,想要写出一种近于诗的文,与近于文的诗,也就是要说理中带有抒情,而抒情中带有说理。这倾向开始于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韩愈的“以文为诗”,到了宋代就成为普遍的发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属于前者,苏轼的《赤壁赋》等属于后者,二者间的距离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罢了。
封建时代的正统文学是以游宦生活为中心的,苏轼的一生写作也不例外;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态度,也正是苏轼的*态度;苏轼在*上的保守倾向与其局限性是无可讳言的,然而他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事业,不慕荣利不追逐富贵,这也是无可讳言的。在他的作品中直接干预生活的诗篇,像《吴中田妇叹》等。这一类近于讽谕诗的写作,在苏集中并不在少数。然而限于那个时代,也限于自己的*认识,最后他终于爱上了陶渊明,自称“东坡居士”,这个元结、顾况、白居易都曾经走过的道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这样的基础上,继承着屈原宋玉以来美人香草的比喻,布衣寒士的“坎咏怀”,与庄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于是出现了苏轼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超尘出俗的造诣,这里有着那流传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其中尤以《前赤壁赋》,诗情与理趣融会无间,成为宋代杰出的佳作。而我们如果能够理解《前赤壁赋》,也就不难理解《水调歌头》与《念奴娇》,所谓: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不正是《水调歌头》的上阕吗?所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里一方面是*态度的高洁,一方面是*抱负与*生活的怀念;而《前赤壁赋》在“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之下,也紧接着说: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又正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另一种写法了。至于: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不正是整首“大江东去”的主题吗?
苏轼的天才成就,当然也还是植根于他思想感情的深处,这思想感情形成他的性格,也形成他的风格。苏轼肯定是一个有着可喜的性格与风格的作家。这“可喜”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这里没有我们觉得值得肯定的东西,那么它就不会让我们觉得可喜。而追究这个原因,我们就会发现苏轼是一个带有鲜明浪漫气质的作家,这浪漫气质对于封建时代来说,乃是一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力量,曹植、阮籍、陶渊明、鲍照,以至唐代的许多诗人们,都曾以不同的面貌体现了这个气质。这里有反礼教,反庸俗,反等级,反权贵等向往自由平等的思想意识与感情,当然这种自由平等也只是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的事物,然而它却是那个时代中民主的力量,而这些又都通过诗人们的个性表达出来,这个性因此不只是属于个人的,而是与时代的脉搏相汇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觉得可喜的缘故。而对于宋代来说,正是封建文化走向保守的开始,这种浪漫气质就尤其难能可贵,然而因此它也就是更为孤单的。苏轼的“行云流水”的风格以至于“大江东去”的豪放气概,说明了个性的解放,而前人对于苏轼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评语,又深刻地说明了他在那个时代中的孤单。所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正是他的豪放。所谓: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正是“不食人间烟火”了。这感受事实上贯穿着苏轼很多的作品,它使我们真正接触到一种“遗世独立”的感情;这里是清高,也是冷清,是满腔的热情化为洁身自好的形象,所谓“起舞弄清影”者是也。而这些形象又往往是通过苏轼所特有的“理趣”而表现出来的。
前面说到宋人诗文中把说理与抒情统一起来的特色,然而真正能达到“理趣”的造诣,也还是苏轼所特有的(后来豪放派词人中,也偶有这个特点),所谓“理趣”就是说理或发议论又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表达出来。好发议论原是宋诗一般的特色,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也到处可见,《水调歌头》的下半阕,就可以说是完全在发议论,然而这因此也就并不是最好的成就。最好的成就应该是发议论而没有发议论的痕迹,《廿四诗品》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才是“理趣”的造诣,这里我们应当说《水调歌头》的上半阕的成就远远高过于它的下半阕。苏轼有一首《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定;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也就是前人誉之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代表作,而其所以会“不食人间烟火”,就正在于它的耐人寻味的“理趣”。这是一种说理的形象语言,他仿佛认识了生活中什么更深的道理,一种从一般概念中发人猛省的体会,一种洞彻心脾的观察力的实感,于是把千言万语都化为生动的形象;而从这个形象之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有多少的议论要脱口而说出啊。而《水调歌头》下半阕中的议论,其实就正是这上半阕中思维的脱口而出,然而那究竟只是脱口而出而已,诗人的全部议论是发不完的,千言万语则仍然是在那上半阕的诗句中。
从《前赤壁赋》说,诗人是把传统的“赋”散文化了,这也就是诗与文的统一。从《水调歌头》和《念奴娇》说,诗人则是把带有市民文学倾向的词,诗文化了,这个我们只要一对照柳永的词就会明白。词在中唐以来是与市民文学同时发展起来的,它的以爱情为中心的主题是同于市民文学的,它的终于要走向通俗的曲去,更是市民文学发展的道路。到了宋代,柳永就正是大力地把词向这个方向推动,然而这也就是意味着要脱离正统诗文的轨道。苏轼很看不起柳永的词,说它太俗,其中心的缘故就在这里。而苏轼自己却是要把词的发展拉回到正统诗文的轨道上去,这里一方面固然能使得词从生活较小的领域中接触到正统诗文已经获得的广阔天地,而另一方面则究竟是一种文学史上保守的倾向,在这里有助于苏轼的则仍旧是他的浪漫气质。这浪漫气质使得苏轼又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正统诗文的局限,与市民文学有了共同的基调,这在《念奴娇》一词中表现得最为明白。
《念奴娇》的主题是一个历史凭吊,而这个凭吊是通过对于“千古风流人物”的向往而表达的,而这个“风流人物”虽然还是继承了“魏晋风流”的传统,却又增加了新的东西,那就是特别强调“周瑜”这样“少年英俊”的人物,这就使得到了宋代已是保守的中年人的正统文化中得到了一种青春的活力。像: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这乃是正统诗文中所从来不重视的,而在词曲中则被广泛的歌唱着,这里诗人在古老的历史凭吊中弹出了新鲜的调子,它的风流豪放,与一个“周郎”这样的典型性格统一起来,也就是正统的诗文与新兴的词的统一。这里有着封建时代文学中浪漫气质的更为丰富的涵义。
浪漫的气质,豪放的风格,壮阔的波澜,发人猛省的理趣,这些就构成苏轼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语言,为宋代的诗文平添了无限声色。
(原载《语文教学》1957年第3期)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200406/ca426904.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11:14
北宋的词,大体上分成豪放、婉约两派。两派词风各有特点,豪放词粗放激越,有如关西大汉、铜铮铁板。婉约词秀淡幽艳,好比江南少女、浅唱低酌。东坡本为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同时又深得婉约词风之精要,因此,写出的词,往往既见旷达浑豪于其外,又见缠绵温婉于其中。《水调歌头》便是此类词中佳品中的佳品,通读之后,不禁令人叹为观止。
《水调歌头》确当得上古今中秋长短句之首。开篇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豪气直比太白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而超尘之气,又有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清空灵隽,浮现眼底,便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到“我欲乘风归去…”句,超凡越圣,隐有仙气扑人,令人心神俱醉。下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是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这一句提纲挈领,总览全词,是全词的点晴之笔,也是全词的灵魂。它道出了作者难以寄托的种种哀思,人难免有离有合,如同月亮时圆时缺,古往今来万事万物都不能*。但愿远方的亲人健康长久,此时此刻共享一轮明月照人间。
东坡作此词的时候,时逢他仕途失意,郁郁而不得志。他屡遭贬谪,空有满腔的抱负,却难以施展。但东坡没有就此消沉,正如他在词中所述,“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既然在朝廷不得志,不妨做一个地方官,与世无争却也清闲。
东坡词向来意境优美,文法流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水调歌头》出后,其时词手,纷纷效仿,从者甚众。我们从其后许多词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该词对后世词苑创作的影响。此外,词中字里行间透出世间哲理,尤其“人有悲欢离合”句,意味隽永,让人掩卷之后,余韵不绝。
东坡的文章,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吾之行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及其平地,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山石,则随物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