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塘的风俗人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8 00:25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28 04:46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总结:
1、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倒贴福字。
2、春节来临之前会在门上贴春联。
3、春节是个团圆的日子,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4、家中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取平安的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8 01:54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浙江温岭市石塘镇一带的16周岁以下的男女小孩都要过传统的“小人节”,这一温岭其他地区都不见仅流行于石塘镇渔民文化圈内的独特风俗从哪儿来?最近,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勤建教授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上撰文指出,石塘七月七小人节祭拜与台湾省台南、高雄七星娘娘神诞祭祀,殊途同归,共同源于北宋期间京城开封流行的七夕风俗,“这一习俗是我国古代七夕祭拜七星娘娘遗风在该地特有生态环境中的滥觞和变异,其间传承了宋代京城特有的自元以后几乎匿迹、渗有印度异域文化因子的七夕习俗。”
这篇题为《当代七月七“小人节”的祭拜特色和源流------浙江温岭石塘箬山与台南、高雄七夕祭的比较》的论文,共分《石塘箬山七夕小人节的祭拜特色》、《石塘箬山七夕小人节的祭拜由来》、《北宋京城七夕风俗遗存和滥觞》三部分。陈勤建教授曾作为中日浙江沿海民俗志考察团成员,多次走进石塘箬山考察民俗文化,并在2003年七月七实地体验考察了箬山的小人节,他通过对箬山东兴村小人节祭拜彩亭制作人陈琦、骆业生、梁财庆、陈其富和祭祀人梁翠琴等人的调查,在《石塘箬山七夕小人节的祭拜特色》小节中按“节日称谓”、“祭祀对象”、“祭祀器物”、“祭祀供品”、“祭祀程式”几方面予以记述,指出小人节祭祀的神灵民间俗称为“七星神”、“七姑星”,亦名“七女神”、“七娘夫人”、“七姑”、“七仙女”等,“在中国,传统的七夕传说和祭祀,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退。可在箬山地区仍很活跃。而且,对于牛郎织女的悲欢离合,这里的民众,衍化为关注他们自身的爱情结晶----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前程和未来。”
在《石塘箬山七夕小人节的祭拜由来》一节中,陈教授说,这一“别具一格的七夕祭拜习尚,马上引起了在当地考察调研的中日专家学者的关注。它与我们广泛流传的七夕习尚似乎很不一样。”“七夕风俗,经长期演化,形式多样,*一般的地方志,大致有乞巧、祭拜魁星棉衣、祭拜七星娘娘、祭拜床母等。似乎没有小人节这样独特的祭拜场景。”他从箬山当地人传闻说是从台湾传过来的线索入手,查了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和台湾史志,在温岭邻县海岛县玉环县方志中找到一条:“乡间女子于前一夜采七色花散放盆上,置庭中或屋顶接‘牛女泪’,是日拭目洗眼。或采篱槿渍‘牛女泪’洗发濯梳具。闽籍人为子女购制‘纸亭’,设馔备醴以祭祀,并请先师、义父或长辈起正名,行‘及丁礼’,俗称‘拜七娘亭’。至60年代后渐不传。”“广大中原地区似无类似记载,而台湾说当代还有文史记录的踪影。”陈勤建在文中引用了连横(连战父亲)《台湾通史?卷二十三》、《台南县志》、《高雄县志稿》等有关资料,证明七夕日在台湾台南、高雄地区,除流行乞巧等常见的节日习俗外,还有纸糊供奉织女“七娘妈亭”彩亭的特殊习俗。七娘妈,又称“七星娘”,谓七星娘为幼年子女守护之神,为年达十六岁之子女祈求美好的未来。“这与海峡彼岸的石塘箬山以小人节的祭拜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石塘箬山小人节的祭拜,是小孩出生后,年年当生日过,直至16岁。而台南、高雄等地,据上述文献记载,似乎只在16周岁才进行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论祭祀的执着、繁琐、持久,*的石塘箬山显然要比台湾一些地区丰富。”
在《北宋京城七夕风俗遗存和滥觞》 一节中,陈勤建教授引用了《梦华录?七夕》、《梦梁录?七夕》、《武林旧事?乞巧》、《西湖老人繁胜录》等记载当年宋都盛况的笔记小说,指出当时“无论是北宋京城开封,还是南宋京都杭州,农历七夕,少男少女,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玩摩喉罗,从民间到宫廷,到处流传,盛行不衰。”“摩喉罗成为一种时尚,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摩喉罗原是佛教的天龙八部神之一,当年曾是一个国王。有一位仙人犯了罪,被禁在后园中,国王忘记了这件事,有六日未供奉食。因此被罚坠入黑暗地狱,过了六万年才脱身成胎,又过六年才出世。六岁出家成佛,得道后,入大乘,久住世间者乃其变化身。供奉摩喉罗偶像成了信徒的一种信仰。偶像大多是泥塑的小泥人,也可用木雕的。宋朝与异族文化交流甚深,所以容易受到影响。民间在七夕逐渐流行‘摩诃乐’的娃娃,又称摩侯罗或魔合罗,因是梵文音译,所以不太一致,为祭祀织女、牛郎的一种供品。”“随着时光的流逝,摩喉罗佛经的信仰光环逐步褪去,变为纯粹的玩偶,中国固有的传说戏剧人物取代了它的形象,成了今天温岭石塘箬山七夕小人节的独特景观。为什么自从宋之后,除石塘等个别偏远海边小岛尚存遗迹,*各地难见其踪迹?这恐与宋亡有关,此遗迹地,是宋王朝最后的生存地,因为地理偏僻,后王朝势力和风尚影响薄弱,使其如活化石般得以保存和延续。”陈勤建教授在文末总结说,“深入研究,对我们认识七夕文化生命的演变,传统节日的传承途径和方法,以及今天的文化传播和建设具有很大的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8 03:12
偏面性,胡说八道,小人节最早应是石塘而不是箬山,为什么不考察一下石塘本地小人节,比较客观公正,再下结论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