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过年习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6 01:1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2:45
广东省信宜市,民风古朴,至今保留着一些古代粤西俚僚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过年、春节除有汉族的传统文化外,一些习惯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
1 传统的信宜人办年,一定会包粽子,俗称年晚包古粽,发达又兴隆!无论读书、立业还是做生意,谁人不想发达兴隆?
2 吃团圆饭菜式劏熟鸡(剦鸡),熟鸡除香口好外,还代表盛熟,在农村意味着谷熟丰盛。肥得流油的炸扣肉也是不可少的,意味着过肥年,一定要有鲤鱼(利余),吃团圆饭要有剩余,表示年年有丰余的意思。
3 旧时“除夕”之夜是要守岁的,家里每间房子都要点上灯,现是电灯,谓之长命灯,有的人家会连点三晚,一家人团坐在一起直到“交年”等燃放爆竹。
4 炮仗代表火红兴旺,点长炮是家家户户不可少的,富有人家常常斗长炮,谁家燃放爆竹时间越长,表示兴旺越长久!
5 给孩子们压岁钱,是“交年”每个父母都做的第一件事情,压岁钱一般放在孩子们的床头或席底,而且要压到正月十五。
6 春节早晨,信宜人有吃糖水的习惯,愚意新年甜蜜的开始,糖水的做法大约类似元宵,多是用糯米粉包糖芝麻。放红枣、百合煲糖水后,再煮糯糖园。传统的信宜人正月十五并不是吃元宵,而是包籺,这与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中原习俗迂回。
7 春节不杀牲的习俗在部分农村存在,这主要与一些老人信佛有关。
8 春节小朋友们就给长辈拜年,做长辈的就要给孩子“贺岁钱”,又叫“利是”,人们这天见面总要互相“恭喜”。不说不吉利的说话,说不吉利的说话,是碰上霉头了,会霉到年尾的。
9 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一般常见民俗是不扫地,以免扫走了财气,古人称之为“不洒扫庭院,取蓄藏也”。
10 正月初一拜家长,正月初二访亲友,初三之前不远门,开年多在初四后,初五接福算盘响,正月十五年例闹得忙,这是信宜旧图地区的习俗。
信宜新图地区正月十五过去有闹春牛的习惯,现也渐渐消失,被舞醒狮代替。
如果可能回归一些民俗传统,在新年中讨一些彩头,无论对于整个牛年的运程还是人们的心理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一般人常过的春节假期大多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七,在这7天中,最需要注意的是正月初一与正月初五,所以这几天是很重要的。
【正月初一】是迎财神的日子,俗话说,士农工商,缺财都难生存,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一般常见民俗是不扫地,以免扫走了财气,古人称之为“不洒扫庭院,取蓄藏也”。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与长辈住一起拜家长,互相祝福。初一的口彩很重要,亲人的互相拜年,恭喜发财是第一句话。同时正月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去庙里烧香祈福,以保一年的顺利平安。另外,此日对碗之类的要小心,以防损坏,如不慎打坏了,要说句“岁岁平安”。
【正月初二】这日是利于探亲的日子,在新春假期走远途旅游或探亲的朋友可以选在此日出行,大多易顺利。此日也是嫁出去的女儿们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的日子。
【正月初三】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被认为是“赤口”,是不能去拜年的。俗以为是日赤熛怒下兄,遇之则不吉,大年初三例应祀祖祭神,故很多人这天去庙宇祈福。
【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初四旺运方法:把新的灶神爷像贴在神龛里,再点上香烛,泡一盏茶,祭拜神像。现在都市人的方式,是把厨房打扫的干干净净 ,食物分类放好,没有垃圾和发霉的东西。
【正月初五】是南方人迎财神的日子,因此,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神。要打扫房屋和灶头,将垃圾、火灰送出家门。
【正月初七】也称之为人日,傍晚时一般可以鸣鞭炮。初七是为了祝贺人的诞生,所以这一天往往是大家聚在一起再大吃一顿。如今,都市人过年,再也没有以往讲究。
【年例】粤西俚僚人在南北朝至唐初,在冼太夫人带领下,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与中原移民融合,过年一些习俗是这些中原移民带进来的。粤西过年,当地人看重的不是年,而是看重例,称作年例,时间从腊月起至来年三月,处处不同,村村各异。
所谓年例,是粤西土著人的贺岁方式,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在原始家长制时代(唐朝前),粤西土著人并没有过年的习惯,而是选谷熟的时候为腊,《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 窦州 风俗:“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 这是粤西年例的古代写照描述。
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光绪《信宜县志 》 卷一 舆地志十 风俗载:“元宵,城市家悬彩灯,亲朋聚赏萧鼓,歌讴之声达旦。多于是月乡傩,名曰年例”。
可见古代年例时间不一,各地不同。粤西有的地方年例重合元宵节,有的人把年例称作粤西人的元宵庙会,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元宵庙会是庆贺新春的结束,而年例是庆祝一年的收获、祈求未来年的收成,因而敬神、祭祖、祭礼社稷,祈求鬼神来年保佑赐福是年例的主要内容。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D6%E9%C1%E9%D7%D3/blog/item/5a0b901949423aaa4aedbc0f.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4:03
信宜过年习俗
大扫除,正所谓“年廿八,洗邋遢”,临近年末的几天里,家家户户把能清洗的家当都拿出来清理一遍,一年中也只有这几天会一次过把所有东西一起清洗。
办年货,陆续会买一些年货,自家吃的、拜神的、送人的等等都要准备充足。小时候认为过年很开心的一个原因是,能够吃到不少平常吃不到的东西。现在年货没什么特别,平常都可以吃到。
包粽子,这些粽子不像端午节时超市所卖的粽子,而是长度相当于一般人前臂长,糯米中间包着肥猪肉、芝麻、五香粉等等。一年中,一般只有过年时才会包粽子,包几十根。通常粽子可以保存比较长的时间,除了自吃外,也是回赠到来亲戚必需的,当然也是新年期间拜神必备。除夕吃完晚团圆饭,就开始包粽子,把包好的粽子送去煮之前都会吩咐说:“要去厨房的就快点去,放了粽子就不能进厨房。”一旦粽子放去煮,小孩要等粽子煮熟了才能进厨房,否则粽子就煮不熟。
新衣服,除夕晚上洗澡后就换上新衣服,大年初一上街看到的人基本上穿着新衣服。孩子小的时候,逢过年父母都会为他们准备新的衣服,小孩穿上自然欢喜。如果大人觉得自已的衣服已经不少,过年就不一定为自己购买新的。
贴对联,除夕团圆饭后,贴对联,大门贴上对联而其它每间房都贴一张横幅,譬如,房前有时会贴上:“学业进步。”家后门会贴上“出入平安”。有些地方的人,是大年初一早上放完鞭炮才贴对联。这些对联或者横幅基本上可以保留一年时间,每年大扫除时才被我们拆掉。
放鞭炮,除夕晚上家家户户一起放鞭炮时,耳朵听到的全是鞭炮声,看到家附近浓烟升起,闻到火药味,过年兴奋的感觉就来了。一轮鞭炮后就是烟花。刚刚禁放鞭炮的那几年管得特别严,但现在每年都有人家在楼顶放烟花,没有响耳的鞭炮声,只能从窗外的烟花感受新年的气氛。
亮电灯,除夕当晚会通宵开着电灯,不一定所有的灯都开,但基本上保证每个角落都照到。大门前的灯平常只是晚上出入才开的,除夕晚上也会打开,这时候出门,整条街道都是亮着的。有些人家会整个新年期间每晚都亮着大门前的灯。
吃面条,每年大年初一的早餐,都是吃面条,放一些瘦肉与葱。等全家人坐在一起才开始动筷子吃,其实一年中,也仅有大年初一这一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早餐,其它时候,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不一样,很少有机会一起吃早餐。手中的碗是全新的,每年都会换一套新碗和筷子。
逛逛街,对于市区的人来说,大年初一有逛街的习惯,话来说就是“行大运”。以前大家喜欢去锦江市场或旧街、解放路一带商铺,现在淘金湾和玉都公园成了人山人海的地方。
大年初二开始可以探亲戚,新年会持续到十五元宵节,有比元宵节更热闹的节日,就是年例,时间一般在元宵节之前,每个村之间的年例时间都有不同。如果说除夕是一家人团圆,大年初二开始是两个家庭之间相聚,那么年例是全村人一起庆祝的节日。年例会持续几天,临近年例时,村里家家户户会捐款举办一些活动,以前会是看露天电影、木偶戏、在庙里空地上放烟花鞭炮,现在改成了搭戏台看人班戏、舞龙游街等等。
大年初二开始就有敲锣打鼓的舞狮队伍,哪家需要舞狮祝福的,看到有队伍要经过,就事先准备红包夹着几根葱从二楼吊下。
大年初一不允许扫地,新年期间不能理发,结了婚的就要给派利是。
信宜过年习俗
1. 包粽子:在信宜,过年期间包粽子是传统习俗,象征着发达和兴隆,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 团圆饭:吃团圆饭是信宜春节的重要习俗,其中必须有熟鸡和炸扣肉,分别代表着谷物的丰收和富裕。3. 守岁:古时候,信宜人在除夕夜会守岁,每间房都点亮长命灯,现在则使用电灯。这个习俗象征着家庭成员...
信宜过年都有什么习俗?
信宜过年习俗 大扫除,正所谓“年廿八,洗邋遢”,临近年末的几天里,家家户户把能清洗的家当都拿出来清理一遍,一年中也只有这几天会一次过把所有东西一起清洗。办年货,陆续会买一些年货,自家吃的、拜神的、送人的等等都要准备充足。小时候认为过年很开心的一个原因是,能够吃到不少平常吃不到...
信宜年例习俗
《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 窦州 (信宜)风俗:“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 粤西土著人并没有过年的习惯,而是选谷熟的时候为腊,祀神祭祖、祭祀社稷、祁福消灾、祈年丰乐。太平寰宇记是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窦州风俗记载,无疑是当时朝廷对豁下州县民风了...
过年包粽子是哪里的风俗
4、信宜 在宜兴的一些乡镇中流传着过年包粽子的传统习俗,寓意着包中,而且宜兴的粽子需要用专门的粽叶和粽藤来包扎的,这两样都是取自于山里。每年的重阳节,当地居民就会把粽叶采摘回来晾晒。粽藤需要去掉尖刺,然后割成长条形。等到除夕,家里就会把粽叶粽藤拿出来泡上一晚上,正月初一中午的时候再来...
信宜糍粑籺简介
在广东省信宜地区,一种独特的美食文化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就是"籺",它源于越人的传统饮食习俗。这种美食与广西壮族的糍粑有着共同的起源,两者都源自越人的共同祖先,因此,可以说粤人和壮族在饮食习惯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籺"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其独特的发音在信宜方言中听起来类似于...
信宜糍粑籺做法
瓜糖等,是喜庆场合的传统食品。糖籺与寿桃籺不同,制作时使用糖浆代替沸水,使得籺皮呈现红色,甜而不腻,馅料选择多样。艾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籺皮,由艾叶和糯米粉混合制成,带有特殊的黑色和灰白色点,搭配椰丝和花生馅,适合全年食用,特别是在一些村庄中,正月的最后一日有吃艾籺的习俗。
信宜风土人情
信宜,坐落在山区,其农村的日常生活习俗与其他地区大致相同。这里拥有两种主要语言,一是信宜话,是粤语的次方言,主要分布在镇隆、东镇、池洞等10多个镇,大约有70%的人口使用。另一种是涯话,也称客家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被誉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新宝、合水、平塘等地约有20%的人口使用...
粤西年例的由来 快!!! 作文!
禾部》:“年,谷熟也”。在原始家长制时代(唐朝前),粤西土著人并没有过年的习惯,而是选谷熟的时候为腊,以腊月腊日作为庆祝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祭祀日子,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窦州(今信宜市)风俗:“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 这是...
信宜糍粑籺籺的食法:
信宜的糍粑籺籺是一种独特的美食,其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既有温暖人心的汤籺,也有香气四溢的蒸籺和香脆可口的生煎籺。汤籺是一种经典的馅料美食,通常选用韭菜和猪肉作为主要馅料,再加上花生和虾米的提香。粤西地区的传统习俗中,每年七月十四鬼节时,人们会宰鸭煮籺,以此作为节日的庆祝食品。而冬至...
粤西地区的年例习俗的来历
一说:相传粤西的“年例”是由道教上元节(民间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北方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其习俗与本地习俗庆祝丰收、祈祷祭祀相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一说:它是上元节、庙会、粤西地方各村村民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