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有酒今朝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2: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12:48
《大鱼》影视解析
有人说蒂姆•波顿的《大鱼》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影片,但实际上本片与魔幻现实主义无关。《剪刀手爱德华》是魔幻现实主义,《天使爱美丽》是魔幻现实主义,但《大鱼》不是。《大鱼》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只存在于主角爱德华布鲁姆的脑海中,但不存在于影片整体的叙事逻辑中。然而,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编导确实是有意混淆观众的意识的。
表面上看来,本片是关于“故事”的故事。前一个故事是指主角口述的关于自己的人生传奇,后一个故事是指编导围绕前一个“故事”而组织起的一个有关父子关系的情节。依照大家对于提姆波顿的一贯印象,似乎他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前一个“故事”上,因为那样魔幻的东西,是他一贯擅长的。
其实,如果关注画面风格的话,会发现本片实乃蒂姆•波顿突破以往的作品。波顿在以往风格比较突出的作品中,总是极力营造一种略带恐怖气息的妖艳氛围,从《蝙蝠侠归来》中的猫女,到《火星人进攻》中的外星美女,从《剪刀手》中的爱德华到《无头谷》中的搞怪医生,无不同时透着黑色诡异的凉意与另类*的魅力。至于布景方面更不用提,作为搞美术和动画出身的导演,他特别在意场景的神秘感觉。到了《大鱼》,这些怪异的风格有了实质性的转变,从内容来看仍然是那么鬼马跳脱、不拘一格;在形式与风格上则褪去了黑色诡异的外衣,披上了一层温馨浪漫的轻纱。只有在那关于女巫的少许场景中,我们才能感觉到波顿拿手的玩弄神秘;即使是那样的场景,他也加入了不少喜剧因素来冲淡场景的黑暗,使观众稍微加快的心跳,为随即而来的哈哈大笑所抚平。
【影片主题】
蒂姆•波顿也许是如今的好莱坞电影导演所能够想象到的最后一个有可能被称为大师的人了。游走于好莱坞类型片的世界当中,通过类型片来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一直是他的电影最重要的特色。他是动画师,是导演,是技术至上的电影狂人也是是永远长不大的电影顽童。从1978年加入电影行业开始20多年仅仅拍摄了10余部作品,几乎每拍摄一部作品都会掀起一片惊世骇俗的波澜。他将他独特的个性渗透进他的电影的每一个角落。奇妙而诡异的场景,阴郁而敏感的人物,时而冷酷时而温暖的情节,蒂姆•波顿用那与生俱来的怪诞而敏感的表达方式改造了千片一律的好莱坞类型片。
《大鱼》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爱的故事,一个关于善良与谎言的故事。父亲一个个童话般的经历带给大家快乐和惊奇,却独独不被自己的儿子所接受。三年的时间威廉对父亲的态度是有所转变的,有当时的莽撞气盛变得沉稳起来,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揭开父亲的传奇与真实。爱德华不希望用平和的细节叙述自己的一生,他希望自己传奇,每个人都是这样,不甘于平庸。但是爱德华的传奇去纪念他的奋斗,他的善良。
年轻乐观的爱德华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他坚信自己是“小池塘里的大鱼”,野心勃勃,对未来充满幻想,把苦难看做童话世界充满奇幻的愉快经历,坚信自己不会这么轻易地死掉,“刚开始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觉得很绝望,整天惶惶不可终日,比死了还难受。可反过来想想,再困难的时候只要想想自己并不会死去,什么都会挺过来的,那死亡又算什么呢!知道自己的死期更是一件好事了。”
同时爱德华也带来这样一种启示——快乐未必要等到成功以后,奋斗的过程远比结果时间长,而什么算是成功也因时而易,因为人总是有更高目标的,所以“我快乐,所以我富有,而不是我富有了才快乐”。
在这个主线下还有很多支线的主题,巨人的故事说明我们应该对周围的非正常人多些关怀和理解,外表可怕的他们也许更希望被社交所接纳;幽灵镇的故事说明在一个可能是上帝统辖下最优秀的社区不愁吃穿、宁静欢畅、与世无争。但如果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就应该毅然离开,踏上自己奋斗的征途,哪怕它是充满了艰险的道路。我需要奋斗,需要证明自己,这一切必须发生在我还没老之前。而幽灵镇后来面临崩溃更是足以证明人类绝不能停止对生活的追求;遇到连体姐妹花的故事说明真诚有时可能会感动原本是敌对的人,甚至会来帮助你等等。
影片的结尾,父亲爱德华的葬礼,每一个父亲故事中的人物都来参加了他的葬礼,葬礼结束后,他们三三两两的仿佛都在谈论着自己的一生,此时的观众也沉浸在这个真实的童话中,没有人再去理会影片中的些许奇怪和不逻辑之处,这就是一部电影的最终魅力所在,重要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电影带给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视听语言分析】
1、色彩和影调
从以往蒂姆•波顿的影片中可以看出,波顿是以黑色为标志的,尤其是他的哥特风格更是显而易见。但是在《大鱼》这部影片,波顿放下顽童的心态,他表现的更加平和,叙事也更加完整,更有条理,在色彩方面也是以明亮的基调为主,中间穿插着小段落的暗色调,例如爱德华小时候去找的巫婆,典型的哥特女孩(老太太),大眼睛,尖下巴,苍白面容,眉宇间总有挥不去的阴霾(影片后半部由海伦娜•伯翰•卡特饰演的女孩珍妮)。在爱德华穿越黑色森林到达“幽灵镇”这两场戏,形成鲜明的明暗调对比,在营造恐怖环境后立刻把观众们拉入一个如天堂般的环境,这种对比除了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同时也是符合电影主题的,童话般轻松明丽但是又不失波顿的特色。
2、视觉元素——大鱼
每一个人都应该是那条大鱼。影片的开始,一条大鱼游荡在水中,前面是无数的诱饵和鱼钩,这时话外音响起:有些鱼是抓不到的,并非因为它们很强壮或者比其他鱼游得快,它们只是有些与众不同。鱼其实就是人,综观整个片子,其实就是一部小人物的奋斗史,只要你胸怀大志,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并努力行动,你就可以抛开所有的私心杂念来完善充实自己,象那条大鱼一样自由遨游,不会被普通的诱饵吸引,不会被一点点小利所断送,用自己已知的所有时光享受生命带来的快乐。
3、叙事剪辑
蒂姆•波顿为了将文学概念视觉化,将老爱德华讲述的年轻时的冒险故事与威廉寻找父亲的真实生活的努力两条线索以闪回的方式交织在一起,着重强调父子之间在情感上的矛盾与挣扎。虚构的空间和现实的空间拼贴在一起,使得虚构显得更加真实,而真实也仿佛是虚构一般。
影片在进行精巧的叙事的同时,也不忘展现蒂姆•波顿那鬼灵精怪的一面。怪诞、神秘、荒凉阴暗的场面星罗棋布地点缀在父子情感的主线之中,迷幻的风格如同是一场映像缤纷的白日梦。童趣伴随着荒诞不经的色彩,甚至某些部分还有着恐怖的内容,但这又显然是蒂姆•波顿的风格,将黑色的B级片融入到儿童片和动画片当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B级童话风格,波顿这种风格所掩蔽的永远是一片敏感而柔软的内心世界。
影片使用大量蒙太奇剪辑手法,在表现青年爱德华在小镇中的众多成功段落时,导演使用段落剪辑的手法,将这些段落堆积,形成一种没有时间顺序的情节重复感,让观众更进一步感受角色,起到了传达情节信息和强调重要事实的作用。影片结尾处,当威廉为父亲讲述故事的时候,一组交叉剪辑将整部影片推向*,两种环境的对比,医院安静缓慢,故事中父子在公路上“狂奔”,观众的情绪在这一刻被完全调动,这段“狂奔”的真实性已经不再重要,观众看到的、想到是一个传奇的传奇的结束。
4、镜头形式
影片结尾威尔送父亲去河边,有一系列镜头表现汽车疾驶在公路上和在众人注目下爱德华慢慢靠近河流。为了体现汽车急速行驶,一连串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的剪辑,这组镜头:全景/平视——中景/平视——近景/平视——中近景/俯拍——远景/俯拍——中景/仰拍——近景/平视——主观镜头——全景/仰拍——近景/平视——全景/平视——近景/平视——主观镜头——大远景/俯拍——中近景/平视——全景/俯拍——主观镜头——近景/平视——中近景/俯拍——主观镜头。使观众从宏观上可以看出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体会到两位主角此刻的心情,同时多个短镜头的使用加速了这种紧迫感。
当威尔抱着父亲向河里走去的时候,在场面调度方面,所有人的中心都放在两个主角身上,摄影机围绕着主角,并根据爱德华的眼神去拍摄周边的人,但景别始终控制在中近景。
黑色一直是蒂姆•波顿的标志,但是在这部影片中,蒂姆•波顿放下复古主义者,黑暗、以及阴霾,展现的是他内心的一片温柔的童话空间,为观众提供直达心灵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