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7 10:1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9:50
意思是:仁慈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
来自于《离娄章句下》一句,选自《孟子》,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短章居多,内容涉及*、历史、教育和个人立身处世等诸多方面。
扩展资料
作品读解: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是一段典型的劝人互爱互敬的文字,在论述中又强调了个人修养中的反躬自省。读起来,使人感到与西方*教的精神有相通之处。
就像我们今天流行的歌曲所唱的那样:
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让这世界充满情和爱!
道理并不深奥,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关键是要有行动的热情。 如果人人都有这种行动的热情,许多人际之间的矛盾纠葛就会没有了,许多事情就要好办得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了。问题是,我们从幼儿园时就接受这种互爱互敬的教育,而实际到底做得怎么样呢?
恐怕也应该接受孟子的建议,来一点反躬自省吧。
参考资料: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爱人者人恒爱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9:50
意思是:仁慈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
来自于《离娄章句下》一句,选自《孟子》,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短章居多,内容涉及*、历史、教育和个人立身处世等诸多方面。
扩展资料
作品读解: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是一段典型的劝人互爱互敬的文字,在论述中又强调了个人修养中的反躬自省。读起来,使人感到与西方*教的精神有相通之处。
就像我们今天流行的歌曲所唱的那样:
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让这世界充满情和爱!
道理并不深奥,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关键是要有行动的热情。 如果人人都有这种行动的热情,许多人际之间的矛盾纠葛就会没有了,许多事情就要好办得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了。问题是,我们从幼儿园时就接受这种互爱互敬的教育,而实际到底做得怎么样呢?
恐怕也应该接受孟子的建议,来一点反躬自省吧。
参考资料: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爱人者人恒爱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9:51
直接意思的翻译如下:
仁慈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
说明:仁者和有礼者,实际上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人,仁者更高一层,能以博*襟去爱人,但是有礼者做不到这些,退而求其次,以求对人的尊敬。孔子觉得,在春秋战国时期,希望要求人们去爱人,做个仁者,但也看到这个理想的实现太过困难,于是退一步要求人们起码能做到有礼,能尊重别人。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 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译文: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 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 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 我这样呢?
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 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 “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比如说这样的 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忧虑又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做罢了。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 了。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合于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 祸患来到,那么君子也不会感到忧患了。”
扩展资料: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是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下》的一句话,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小恩小惠,不知为政”同样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下》
原文:
子严(1)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2)济人于溱洧(3)。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4),徒杠(5)成;十二月,舆梁(6)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7)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翻译:
子产主持郑国的政事时,曾经用自己乘的车去帮助人们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评论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不懂得从政。 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过车马的桥,老百姓就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门鸣锣开道都可以,怎么能够去帮助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果执政的人要去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9:51
仁慈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二、兼爱的要义
墨子的兼相爱主张,其精神与儒家的“仁爱”及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泛爱众而亲仁”(11),“博施於民而能济众”(12)的爱己爱人的精神却是极相 似的。因此,韩愈说:“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13)就连批评墨子的“兼爱”主张为“无义”“是禽兽也”(14)的孟子也说过: “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5)孟子所谓:“爱人者人恒爱 之”,与墨子所谓:“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16)意义也没有不同。孟子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7)这也和墨家爱己爱 人的兼爱主张一样。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墨子的兼爱主张乃视人如己,彼此没有差等地相爱,也无远近亲疏之别。因此在这一点上,与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由亲及疏,由 近及远的主张,实行起来是有所不同的。墨子在解释如何实行兼相爱的主张时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18) 其意是认为人类都应该视人如己。这种兼爱的精神是极其伟大的,是非常真诚的。
我们且先来看墨子如何爱己。他说:“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19)在墨子看来,爱己并不等同爱马,因为爱马是带有想利用它的那种动机存在,那 是别有居心,不怀好意的爱。而爱己却没有像爱马那样别有居心。墨子既说爱人若爱己,那麽,爱别人也应该像爱自己一样的真诚而又没有居心了。他又说“爱人不 外己,己在所爱之中。”(20)“兼爱相若,一爱相若。”(21)意思是指自己和别人是没有差等的,爱别人要和爱自己一样,自己只是所爱的众人中之一人而 已。爱自己如何,爱众人也应该相同。而且,爱人既是没有甚麽不良的居心,当然也不会是为了名誉。因此《大取》篇里说:“爱人非为誉也。”
(22)
虽然墨子认为讲兼爱的人不应该别有居心,例如不应该对自己所爱的人加以利用等。不过他也指出,兼相爱是能够带给大众利益的。带给大众利益,那是最有意义的 事。就因为如此,他认为“兼相爱”的学说是非常有价值,应该大力提倡的,以期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23)因为他所说的利是为“最大多数的” 人而带来的“最大幸福”,不是“自私自利”的“利”(24),或害人利己的利。这种为众人而带来的利,不但不是坏事,而且还是好事;不但不应该受到排斥, 而且还应该受到赞许。但是如果一种行动所带来的利益只是利及个人或少数人,而对众人都有不利的话,那就不是墨家所谓的“利人”的真谛了。因此《大取》: “为赏誉利一人,非为赏誉利人也。”(25)
墨子既以兼爱为“有利於天下”,因此他就想尽办法去推行兼爱学说,来为天下苍生谋利谋幸福。这正是墨家那种爱人精神的反映,同时也是墨家学说的最可取之 点。墨家既以这种爱人爱己,利人利己的主张为依归,因此,凡是利一己而不利众人的做法,都是违反了他们的兼爱主张。为了众人的利益,当私利和兼爱或公利有 所冲突时,墨家认为私利绝对是要加以制止的;大搞私利的人是应该受到制裁的。
这种既讲兼爱又要制裁那些损人利己的人的做法,当时一定受到人们的质疑,或甚至有人评为互相矛盾吧。因此墨家针对这一点,曾经极力加以说明。《小取》篇云: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获,人也。爱获,爱人也。臧,人也,爱臧,爱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获之亲,人也。获事其亲, 非事人也。其弟,美人也。爱弟,非爱美人也。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入船,非入木也。盗人,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 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是盗人,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他。杀盗人,非杀人也。无难矣,此 与彼同类,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非之,无也(他)故焉,所谓内胶外闭与心毋空乎?内胶而不解也。此乃是而不然者也。(26)
这一段文字,是在说明杀盗非杀人的道理。我想,墨家的主要意思是说,盗贼为私利而害人,违反了兼爱利人的原则,因此该杀。可是,盗也是人,为甚麽说“杀盗 非杀人”呢?为了要解答这个问题,墨家特别强调了坏人与一般人的异点,认为坏人不讲兼爱,只重私利而不注重众人的幸福,不合“人”的标准,因此,只是徒具 人形的动物,杀了他们,并未违反兼爱的原则,甚至还可以说不是杀“人”。
墨者记录这段话所用的语言,极容易令人误解。尤其是“白马,马也”及“盗人,人也”,“杀盗人,非杀人也”等语更是如此。所以对这几句话,似有必要加以说明。所谓“白马,马也”,若用白话来写,就是“白马是马”。
这句话里的白马与马,只强调其共相。“是”这个系词只是表示涵摄关系。白马与一切的马虽不能全同,但白马却是马的一类,因此,白马可以涵摄於马内。“盗 人,人也”,或“张三,人也”,也正与“白马,马也”相同,都是涵摄关系。这种涵摄关系大概就是墨家所指的“是而然者也”。
至於“杀盗非杀人也”,用白话写出来就是“杀盗匪不是杀人”,或“杀盗匪不等於杀人”。这句话强调的是盗匪与一般“人”行为上的差异。“杀盗匪不是杀人” 的“是”这个系词,在这里表示相等的意思,可以用“等於”或数学上的等号(即“=”)来代。“是”用作相等的意义时,主词与谓语可以互换,例如:“墨子是 墨翟”及“汉默帝是刘协”也可写作“墨翟是墨子”及“刘协是汉献帝”。
因此,在这种用法之下,“盗”匪就不等於所有的“人”,尤其是不等於那些讲兼爱与利人的“人”。这种情形大概就是墨家所谓的“是而不然者也”。因此,墨家 才有“杀盗人,非杀人也”之语。基於“杀盗人非杀人”的理论,那麽,杀一人也非杀全人类了。所以《大取》篇里说:“杀一人以存天下,非杀人以利天下也。” (27)
现在让我们撇开语法问题,再回头来讨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提倡兼爱,既是要为最大多数的人谋求最大的幸福,以达致“兴天下之利”及“除天下之害”,而且 认为如果少数人的好处和大多数人的好处互相抵牾时,一定要照顾多数人的好处,那麽杀了那些只为私利,不讲兼爱,处处损人利己的盗匪或坏人,当然是没有甚麽 不对的。
有时候自己的利益与众人之利有冲突,墨家甚至还认为应该自我作出牺牲,以成全众人之利,要懂得如何於“害之中取小”及“利之中取大”(28)。因此,《大 取》篇里说:“杀一人以存天下,非杀人以利天下也;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存天下也。”(29)这种牺牲小我的精神正与孟子的“舍生取义”相同。
不过,儒家和墨家对“义”与“利”的看法却有不同。儒家将“义”和“利”看成是对立的,认为凡有所私,讲财利即是“利”。既然如此,君子是不应该讲“利” 了。所以,孔子说:“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30)孟子回答梁惠王之问时也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31)可是,照墨家的看法,所谓 “利”,也就是“利”,所以《经上》里说:“义,利也。”:“忠,以为利而强君也。”“孝,利亲也。”“功,利民也。”(32)可见墨子所谓的“利”,不 是拍自私自利或财利之“利”,而是指行为上为人带来好处的“利”。
墨家在推行“兼爱”,“利人”及“去私”的学说当儿,有时竟连自己都得作出牺牲,自己的亲属自然也就不能免此。《吕氏春秋·去私》篇即曾记载墨者腹(黄+享)为公忘私的故事,兹录之於下:
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 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 之。(33)
这种大义灭亲的行为,正可表现出墨家兼爱利人,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由这一则故事,我们同时还可以见出墨者是说得到又做得到的人,他们并不是一些只会坐而言之,却不能起而行之的理论家而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9:52
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是孟子《仁者爱人》中的一句。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 ; 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孟子原文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仁者爱人是孟子的思想。
中文名
仁者爱人
拼音
rén zhě ài rén
注音
ㄖㄣˊ ㄓㄜˇㄞˋ ㄖㄣˊ
出处
《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章
作者
孟子
释义
拼音:rén zhě ài rén
著名书法家--崔国伟书
注音:ㄖㄣˊ ㄓㄜˇㄞˋ ㄖㄣˊ
译为: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1][2]
出处
出自:《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章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
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仁者爱人
仁爱的实行是人人皆可为的,和阶级地位无关。君子“有均无上,亦无下”,所有人在仁者的眼中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这才是真正博爱的体现,仁者并非只会关怀比自己轻贱的人,仁者眼中只有贴近仁与远离仁的人。远离仁的祸害自己与身边的人,贴近仁的人能够成就别人同时成就自己。然而仁爱的实践又是任道重远的,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循“礼”的规范,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即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能够如同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不懈怠放纵。“礼”的作用是在邪僻之心没有产生的时候就遏制在萌芽中。仁的体现,就是礼,所谓“非礼勿闻”、“非礼勿听”、“非礼勿视”,正心,正视听,这是一个人出于真正的慈悲和博爱精神才能做到的。倘或一个人说自己是仁爱的,却不知道守好自己的眼、耳、舌,做不到杜绝邪僻,随从自己的私欲去观看邪僻的事物,听闻邪僻的信息,说邪僻的话,而不知羞耻,自以为乐。即便这个人说自己是正义的,也会危害到自己和身边的人。天下没有人认为自己是不正义的,即便是罪犯也认为自己是对的。如果仅凭每个人认为自己是正义的,那么君子、小人,仁者、奸人也就没有区别了。的确从本质上来说,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可成为圣贤,但同样也都可以成为小人。区别就在于言行上,君子在细微处见精神,即便是小事也不放纵自己的身心。诚心守善,体现在外就给人以温纯敦厚的感觉,言语祥和就可以善慰人心,行事不逾越常理就踏实可信,这些一定都得从诚心出发才能真正做到,所以众人都能受其感化,愿意亲近他。小人日常行为放纵,内心私欲膨胀,不能忍让和耐守寂寞,就容易胡作非为,性情亢奋,骄傲自大,诡辩滑舌,论人长短,好传是非,甚至损人利己,更有甚者损人不利己。日久方长,众人唯恐避之而不及。君子能够汲引他人的仁爱良善之心成就别人,而小人却总唯恐天下不乱,希望让每个人都和他一样在人性的阴暗面中度日。善人与善人处,日益进其仁。恶人与恶人处,日益涨其恶。自古道仁爱之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不可废弃。天子去仁,国家昏乱。庶人去仁,家庭纷乱。并非和现今一些行为不检点的知青,良心败坏的学者那样宣扬的“仁爱、礼仪”是什么封建统治者麻痹人民,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他们是唯恐天下不乱,但自己又不能够为国家人民做出实际的贡献,成就自己都谈不上,更别说能够成就他人了。*的反抗情绪破坏家庭和谐,国家和谐,最终迎来的依然是同样的民生,如人穿衣,冷暖自知。与其追随虚浮想改变的外在环境,不如从自己的内心开始改变。存而养之,人间自然如处天堂,家庭和睦,朋友相亲,众人相爱。去而舍之,地狱就在人间,相互竞争,尔虞我诈,永不知足,众叛亲离。心变了,世界就变了,当知世界一切唯心眼所现。所以君子见邪僻,唯恐避之而不及,小人见邪僻,却狂傲自恃不以为然。是以君子视善、语善、行善,博学于文,守之以礼,仁而爱人,持而久之,所行之处无处不得自在,至善生神,神生仁爱,仁爱就具足智慧,智慧足以成就一切。最终能与天地并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9:52
意思是:仁慈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 来自于《离娄章句下》一句,选自《孟子》,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短章居多,内容涉及*、历史、教育和个人立身处世等诸多方面。 扩展资料 作品读解: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是一段典型的劝人互爱互敬的文字,在论述中又强调了个人修养中的反躬自省。读起来,使人感到与西方*教的精神有相通之处。 就像我们今天流行的歌曲所唱的那样: 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让这世界充满情和爱! 道理并不深奥,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关键是要有行动的热情。 如果人人都有这种行动的热情,许多人际之间的矛盾纠葛就会没有了,许多事情就要好办得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了。问题是,我们从幼儿园时就接受这种互爱互敬的教育,而实际到底做得怎么样呢? 恐怕也应该接受孟子的建议,来一点反躬自省吧。 参考资料: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爱人者人恒爱之 全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9:51
直接意思的翻译如下:
仁慈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
说明:仁者和有礼者,实际上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人,仁者更高一层,能以博*襟去爱人,但是有礼者做不到这些,退而求其次,以求对人的尊敬。孔子觉得,在春秋战国时期,希望要求人们去爱人,做个仁者,但也看到这个理想的实现太过困难,于是退一步要求人们起码能做到有礼,能尊重别人。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 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译文: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 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 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 我这样呢?
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 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 “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比如说这样的 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忧虑又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做罢了。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 了。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合于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 祸患来到,那么君子也不会感到忧患了。”
扩展资料: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是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下》的一句话,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小恩小惠,不知为政”同样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下》
原文:
子严(1)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2)济人于溱洧(3)。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4),徒杠(5)成;十二月,舆梁(6)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7)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翻译:
子产主持郑国的政事时,曾经用自己乘的车去帮助人们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评论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不懂得从政。 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过车马的桥,老百姓就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门鸣锣开道都可以,怎么能够去帮助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果执政的人要去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9:51
仁慈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二、兼爱的要义
墨子的兼相爱主张,其精神与儒家的“仁爱”及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泛爱众而亲仁”(11),“博施於民而能济众”(12)的爱己爱人的精神却是极相 似的。因此,韩愈说:“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13)就连批评墨子的“兼爱”主张为“无义”“是禽兽也”(14)的孟子也说过: “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5)孟子所谓:“爱人者人恒爱 之”,与墨子所谓:“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16)意义也没有不同。孟子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7)这也和墨家爱己爱 人的兼爱主张一样。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墨子的兼爱主张乃视人如己,彼此没有差等地相爱,也无远近亲疏之别。因此在这一点上,与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由亲及疏,由 近及远的主张,实行起来是有所不同的。墨子在解释如何实行兼相爱的主张时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18) 其意是认为人类都应该视人如己。这种兼爱的精神是极其伟大的,是非常真诚的。
我们且先来看墨子如何爱己。他说:“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19)在墨子看来,爱己并不等同爱马,因为爱马是带有想利用它的那种动机存在,那 是别有居心,不怀好意的爱。而爱己却没有像爱马那样别有居心。墨子既说爱人若爱己,那麽,爱别人也应该像爱自己一样的真诚而又没有居心了。他又说“爱人不 外己,己在所爱之中。”(20)“兼爱相若,一爱相若。”(21)意思是指自己和别人是没有差等的,爱别人要和爱自己一样,自己只是所爱的众人中之一人而 已。爱自己如何,爱众人也应该相同。而且,爱人既是没有甚麽不良的居心,当然也不会是为了名誉。因此《大取》篇里说:“爱人非为誉也。”
(22)
虽然墨子认为讲兼爱的人不应该别有居心,例如不应该对自己所爱的人加以利用等。不过他也指出,兼相爱是能够带给大众利益的。带给大众利益,那是最有意义的 事。就因为如此,他认为“兼相爱”的学说是非常有价值,应该大力提倡的,以期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23)因为他所说的利是为“最大多数的” 人而带来的“最大幸福”,不是“自私自利”的“利”(24),或害人利己的利。这种为众人而带来的利,不但不是坏事,而且还是好事;不但不应该受到排斥, 而且还应该受到赞许。但是如果一种行动所带来的利益只是利及个人或少数人,而对众人都有不利的话,那就不是墨家所谓的“利人”的真谛了。因此《大取》: “为赏誉利一人,非为赏誉利人也。”(25)
墨子既以兼爱为“有利於天下”,因此他就想尽办法去推行兼爱学说,来为天下苍生谋利谋幸福。这正是墨家那种爱人精神的反映,同时也是墨家学说的最可取之 点。墨家既以这种爱人爱己,利人利己的主张为依归,因此,凡是利一己而不利众人的做法,都是违反了他们的兼爱主张。为了众人的利益,当私利和兼爱或公利有 所冲突时,墨家认为私利绝对是要加以制止的;大搞私利的人是应该受到制裁的。
这种既讲兼爱又要制裁那些损人利己的人的做法,当时一定受到人们的质疑,或甚至有人评为互相矛盾吧。因此墨家针对这一点,曾经极力加以说明。《小取》篇云: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获,人也。爱获,爱人也。臧,人也,爱臧,爱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获之亲,人也。获事其亲, 非事人也。其弟,美人也。爱弟,非爱美人也。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入船,非入木也。盗人,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 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是盗人,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他。杀盗人,非杀人也。无难矣,此 与彼同类,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非之,无也(他)故焉,所谓内胶外闭与心毋空乎?内胶而不解也。此乃是而不然者也。(26)
这一段文字,是在说明杀盗非杀人的道理。我想,墨家的主要意思是说,盗贼为私利而害人,违反了兼爱利人的原则,因此该杀。可是,盗也是人,为甚麽说“杀盗 非杀人”呢?为了要解答这个问题,墨家特别强调了坏人与一般人的异点,认为坏人不讲兼爱,只重私利而不注重众人的幸福,不合“人”的标准,因此,只是徒具 人形的动物,杀了他们,并未违反兼爱的原则,甚至还可以说不是杀“人”。
墨者记录这段话所用的语言,极容易令人误解。尤其是“白马,马也”及“盗人,人也”,“杀盗人,非杀人也”等语更是如此。所以对这几句话,似有必要加以说明。所谓“白马,马也”,若用白话来写,就是“白马是马”。
这句话里的白马与马,只强调其共相。“是”这个系词只是表示涵摄关系。白马与一切的马虽不能全同,但白马却是马的一类,因此,白马可以涵摄於马内。“盗 人,人也”,或“张三,人也”,也正与“白马,马也”相同,都是涵摄关系。这种涵摄关系大概就是墨家所指的“是而然者也”。
至於“杀盗非杀人也”,用白话写出来就是“杀盗匪不是杀人”,或“杀盗匪不等於杀人”。这句话强调的是盗匪与一般“人”行为上的差异。“杀盗匪不是杀人” 的“是”这个系词,在这里表示相等的意思,可以用“等於”或数学上的等号(即“=”)来代。“是”用作相等的意义时,主词与谓语可以互换,例如:“墨子是 墨翟”及“汉默帝是刘协”也可写作“墨翟是墨子”及“刘协是汉献帝”。
因此,在这种用法之下,“盗”匪就不等於所有的“人”,尤其是不等於那些讲兼爱与利人的“人”。这种情形大概就是墨家所谓的“是而不然者也”。因此,墨家 才有“杀盗人,非杀人也”之语。基於“杀盗人非杀人”的理论,那麽,杀一人也非杀全人类了。所以《大取》篇里说:“杀一人以存天下,非杀人以利天下也。” (27)
现在让我们撇开语法问题,再回头来讨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提倡兼爱,既是要为最大多数的人谋求最大的幸福,以达致“兴天下之利”及“除天下之害”,而且 认为如果少数人的好处和大多数人的好处互相抵牾时,一定要照顾多数人的好处,那麽杀了那些只为私利,不讲兼爱,处处损人利己的盗匪或坏人,当然是没有甚麽 不对的。
有时候自己的利益与众人之利有冲突,墨家甚至还认为应该自我作出牺牲,以成全众人之利,要懂得如何於“害之中取小”及“利之中取大”(28)。因此,《大 取》篇里说:“杀一人以存天下,非杀人以利天下也;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存天下也。”(29)这种牺牲小我的精神正与孟子的“舍生取义”相同。
不过,儒家和墨家对“义”与“利”的看法却有不同。儒家将“义”和“利”看成是对立的,认为凡有所私,讲财利即是“利”。既然如此,君子是不应该讲“利” 了。所以,孔子说:“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30)孟子回答梁惠王之问时也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31)可是,照墨家的看法,所谓 “利”,也就是“利”,所以《经上》里说:“义,利也。”:“忠,以为利而强君也。”“孝,利亲也。”“功,利民也。”(32)可见墨子所谓的“利”,不 是拍自私自利或财利之“利”,而是指行为上为人带来好处的“利”。
墨家在推行“兼爱”,“利人”及“去私”的学说当儿,有时竟连自己都得作出牺牲,自己的亲属自然也就不能免此。《吕氏春秋·去私》篇即曾记载墨者腹(黄+享)为公忘私的故事,兹录之於下:
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 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 之。(33)
这种大义灭亲的行为,正可表现出墨家兼爱利人,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由这一则故事,我们同时还可以见出墨者是说得到又做得到的人,他们并不是一些只会坐而言之,却不能起而行之的理论家而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9:52
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是孟子《仁者爱人》中的一句。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 ; 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孟子原文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仁者爱人是孟子的思想。
中文名
仁者爱人
拼音
rén zhě ài rén
注音
ㄖㄣˊ ㄓㄜˇㄞˋ ㄖㄣˊ
出处
《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章
作者
孟子
释义
拼音:rén zhě ài rén
著名书法家--崔国伟书
注音:ㄖㄣˊ ㄓㄜˇㄞˋ ㄖㄣˊ
译为: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1][2]
出处
出自:《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章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
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仁者爱人
仁爱的实行是人人皆可为的,和阶级地位无关。君子“有均无上,亦无下”,所有人在仁者的眼中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这才是真正博爱的体现,仁者并非只会关怀比自己轻贱的人,仁者眼中只有贴近仁与远离仁的人。远离仁的祸害自己与身边的人,贴近仁的人能够成就别人同时成就自己。然而仁爱的实践又是任道重远的,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循“礼”的规范,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即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能够如同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不懈怠放纵。“礼”的作用是在邪僻之心没有产生的时候就遏制在萌芽中。仁的体现,就是礼,所谓“非礼勿闻”、“非礼勿听”、“非礼勿视”,正心,正视听,这是一个人出于真正的慈悲和博爱精神才能做到的。倘或一个人说自己是仁爱的,却不知道守好自己的眼、耳、舌,做不到杜绝邪僻,随从自己的私欲去观看邪僻的事物,听闻邪僻的信息,说邪僻的话,而不知羞耻,自以为乐。即便这个人说自己是正义的,也会危害到自己和身边的人。天下没有人认为自己是不正义的,即便是罪犯也认为自己是对的。如果仅凭每个人认为自己是正义的,那么君子、小人,仁者、奸人也就没有区别了。的确从本质上来说,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可成为圣贤,但同样也都可以成为小人。区别就在于言行上,君子在细微处见精神,即便是小事也不放纵自己的身心。诚心守善,体现在外就给人以温纯敦厚的感觉,言语祥和就可以善慰人心,行事不逾越常理就踏实可信,这些一定都得从诚心出发才能真正做到,所以众人都能受其感化,愿意亲近他。小人日常行为放纵,内心私欲膨胀,不能忍让和耐守寂寞,就容易胡作非为,性情亢奋,骄傲自大,诡辩滑舌,论人长短,好传是非,甚至损人利己,更有甚者损人不利己。日久方长,众人唯恐避之而不及。君子能够汲引他人的仁爱良善之心成就别人,而小人却总唯恐天下不乱,希望让每个人都和他一样在人性的阴暗面中度日。善人与善人处,日益进其仁。恶人与恶人处,日益涨其恶。自古道仁爱之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不可废弃。天子去仁,国家昏乱。庶人去仁,家庭纷乱。并非和现今一些行为不检点的知青,良心败坏的学者那样宣扬的“仁爱、礼仪”是什么封建统治者麻痹人民,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他们是唯恐天下不乱,但自己又不能够为国家人民做出实际的贡献,成就自己都谈不上,更别说能够成就他人了。*的反抗情绪破坏家庭和谐,国家和谐,最终迎来的依然是同样的民生,如人穿衣,冷暖自知。与其追随虚浮想改变的外在环境,不如从自己的内心开始改变。存而养之,人间自然如处天堂,家庭和睦,朋友相亲,众人相爱。去而舍之,地狱就在人间,相互竞争,尔虞我诈,永不知足,众叛亲离。心变了,世界就变了,当知世界一切唯心眼所现。所以君子见邪僻,唯恐避之而不及,小人见邪僻,却狂傲自恃不以为然。是以君子视善、语善、行善,博学于文,守之以礼,仁而爱人,持而久之,所行之处无处不得自在,至善生神,神生仁爱,仁爱就具足智慧,智慧足以成就一切。最终能与天地并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9:52
意思是:仁慈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 来自于《离娄章句下》一句,选自《孟子》,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短章居多,内容涉及*、历史、教育和个人立身处世等诸多方面。 扩展资料 作品读解: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是一段典型的劝人互爱互敬的文字,在论述中又强调了个人修养中的反躬自省。读起来,使人感到与西方*教的精神有相通之处。 就像我们今天流行的歌曲所唱的那样: 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让这世界充满情和爱! 道理并不深奥,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关键是要有行动的热情。 如果人人都有这种行动的热情,许多人际之间的矛盾纠葛就会没有了,许多事情就要好办得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了。问题是,我们从幼儿园时就接受这种互爱互敬的教育,而实际到底做得怎么样呢? 恐怕也应该接受孟子的建议,来一点反躬自省吧。 参考资料: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爱人者人恒爱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