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8 12: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04:54
该校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当时校名是文化小学,由海门人娄锦华创办。不久将校名改为希鲁小学,迁到江城桥东北的智信里庙左的三间平屋中(此地俗名为西沙岸三脸石板)。当时学校为私立,经费由创办人自筹解决。
清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娄锦华为校董,聘邱森卿为校长。翌年,报台州府备案,宣统元年(1909年)呈准,下拨全年约四百多元为学校的常费,借高沿街娄宅为校舍,聘王鹤订为校长。不久,学校又迁回智信里东首。
辛亥*后,1912年,该校改名为“希鲁初级小学”。
*五年(1916年),学校又更名为“希鲁国民小学”,由金殿铨、李宝琛先后任校长,陶祝华任校董(陶系清代诸生,葭芷人,纳粟得知府衔),扩建智信里校舍教室三间,后洪俊文接校长。1920年,呈准附设高小,转年校名为“希鲁小学”,*十六年九月,阮炳德任校长。
1927年“五四”纪念日,高小部的学生集中在印山小学开会,提倡教育救国,高唱*列强、*军阀的爱国歌曲,赶到三脸石板智信里处,搬移了神像,填平了庙四周的坟地、洼田。海门绅士丁介士、王槐卿出面募筹经费,建了校舍十八间,西式楼房三间,于*十八年夏天(1929年)新校舍建成,丁介士等绅士为校董,阮炳德为校长。1930年春,校名改为“临海县第七区立中心小学”。
1932年,学校取消校董制,改由校长负责制。
1935年,临海张家渡人许良绍任校长,加办了高小部,不少师生走出校门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和抵制日货等爱国行动,学校信誉大增。
1940年8月后,抗战时期为了师生的安全和上课,将学校的高年级部迁至临海白水洋。1943年,高年级部才从白水洋迁回海门,由袁正谊任校长,此时校名是“海门椒东椒西镇联合中心小学”。
1945年8月,日寇投降,该校亦得以发展,此时娄月初区长兼任校长。1946年8月后直到1949年6月25日海门解放期间,学校又改名为“海门区中心国民学校”。
1949年6月25日,海门解放,该校校名为“海门区中心小学”,区*派周鸿业任校长。
1954年,该校更名为“海门区第一小学”,简称“一小”。
1955年6月,县*决定将海门“一小”与“三小”合并,校名为“黄岩县第三中心小学”。
文化大*期间,1970年“工宣队”进驻学校后,将原借西门天主堂民办的“反帝小学”拆了阻隔的砖墙,并入该校,又改校名为“海门红旗小学”,(取其《人民日报》、《*报》、《红旗》杂志两报一刊《红旗》的名。)此校名一直沿用到1982年1月。
1982年7月25日,经*批准,海门特区改设为椒江市,该校门前大路由“红卫路”改为“育才路”。1982年2月,该校取新校名为“椒江市育才路小学”,一直沿用至1992年。1984年9月,学校兴办椒江区第一所家长学校,组织学校、班级两级家委会,建立了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取得很大的成效。1987年,在校北面一座建筑面积为2570平方米的四层新教学楼落成。校长吴宏保。
1992年被椒江市教育局命名为“椒江市实验小学”,发挥实验性、示范性的作用。1993年9月,《育才新苗》校报创刊。1994年10月,因撤市设区,改名为“椒江区实验小学”,直至现在。
1995年3月,学校与杭大教育系合作创办教育实验基地,全面开展教育科研活动。1996年7月,在学校南面兴建了一幢总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校长徐正富。
1998年8月,学校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功”的主题,语文开展“双轨运行,大量读写”的整体实验。为此,学校编写了《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读本。校长陈凌峰。
2003年9月,学校提出“办精办好育才,做大做强名校”的口号,对校园进行了美化和扩建,以非凡的胆识,斥资购入“二建”用房和置换军分区用房,扩大了校园的面积。学校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大力开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活动有声有色地进行。2005年12月,学校举办盛大的百年校庆。校长张学球。
目前,学校以强劲的发展趋势,描绘学校发展蓝图,争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