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8 19: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6:54
hóu yīn ·fēng rè fàn fèi zhèng
hoarseness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ssailing lu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喉瘖·风热犯肺证(hoarseness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ssailing lung)是指风热犯肺,以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喉痛不适,干痒而咳,喉黏膜及声带红肿,声门闭合不全,伴发热、微恶寒、头痛,舌边微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喉瘖证候[1]。
喉瘖·风热犯肺证患者病初起,喉内不适,干痒而咳,音低而粗,声出不利,或喉内有灼热疼痛感[2]。喉黏膜及声带红肿,声门闭合不全,伴发热,微恶寒,头痛,肢体怠倦,骨节疼痛等,舌边微红,苔白或兼黄,脉浮数等症状[2][1]。
喉为肺系,声音之门户,风热邪毒壅滞于肺,肺气不降而上逆,故干痒而咳[2]。
邪热蕴结于喉,脉络痹阻,使声门开合不利,则音低而粗,声出不利,甚至声嘶,语音难出[2]。
吞咽困难,为喉部红肿波及咽部之故[2]。
由于病在咽喉之深处,故喉关及关外红肿不明显[2]。
病初起,风热之邪在肺卫,以致营卫不调,故见发热恶寒,头痛,肢体怠倦,骨节疼痛[2]。
舌边微红,苔白或兼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象[2]。
宜辛凉疏散,可选用银翘散[备注]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加减治疗[3]。
6.1.1 风热邪毒在肺卫治宜疏风清热,利喉开音,可选用疏风清热汤[备注]疏风清热汤(经验方):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金银花、连翘、桑白皮、赤芍、桔梗、黄芩、天花粉、玄参、浙贝母加蝉衣、千层纸治疗:方中荆芥、防风祛风解表,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可清邪热,玄参、浙贝母、天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牛蒡子、桔梗、甘草散结解毒,清利咽喉,配用蝉衣、千层纸,而利喉开音[2]。
疏风清热汤(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喉科学讲义》)加减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牛蒡子12克,桔梗10克,甘草6克,千层纸1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赤芍12克,蝉蜕6克。水煎服。若肺胃热盛者,则去荆芥、防风,加栀子12克、玄参15克、瓜蒌仁15克、大黄10克(后下)。痰多粘稠者,加浙贝母12克、天竹黄12克、前胡10克。
宜解表清热,解毒消肿,可用穿心莲、野菊花、五指柑、金锁匙、苦地胆备15 g,土牛膝根、羊蹄草各30 g,水煎服[2]。
银翘解毒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泛丸每次5粒,每日2~3次;片剂每次4片,每日3次。
中黄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黄连上清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用冰硼散、珠黄散等药吹喉,每日5~6次,以清热消肿,化痰利喉[2]。
6.4.2 含法含服六神丸或铁笛丸,每日3~4次,以解毒消肿,止痛利喉[2]。
6.4.3 含漱用漱口方含漱,以清洁咽喉[2]。可用内服药渣再煎,取药液含漱。
6.4.4 蒸气吸入用薄荷、藿香、佩兰、金银花、菊花等各适量,煎水,作蒸气吸入,每日1~2次,每次20~30 min,以芳香通窍,疏风清热[2]。
或用以上药液、板蓝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作超声雾化喷喉。
针刺合谷、尺泽、天突等穴,用泻法,以泻肺利喉开音[2]。
6.5.2 耳针取神门、咽喉、肺、平喘等穴,每次2~3穴,针刺留针15~20 min[2]。
橄榄煲萝卜:萝卜500~1000克,橄榄250克,煎汤代茶,分多次服。
无花果冰糖水:无花果30克,冰糖适量,煲糖水服食,每日1次,连服3~5天。
胖大海冰糖茶:胖大海4~6枚,洗净放人碗内,加冰糖适量调味,冲入沸水,加盖焗半小时左右,慢慢饮用。隔4小时可再泡一次,每口2次。
干冬菜煲粥:干冬菜30~50克,大米50克,加水适量煲粥,用花生油少许调味服食。
取穴部位重点在人迎穴、天突穴,局部敏感压痛点及咽喉部三条侧线(第一条侧线在喉结旁开一分处直下,第三条侧线在喉结旁开一寸半处直下;第二条侧线在第一、三条侧线中间),操作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先于患者咽喉部三条侧线施行一指推法或拿法,往返数次,也可配合揉法。然后在人迎、天突穴及敏感压痛点处采用揉法,手法要求轻快柔和,不可粗暴用力。[4]
6.7.2 咽喉疼痛的 ***取穴风池、风府、天突、曲池、合谷、肩井。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先在喉结两旁及天突穴处用推拿或一指推揉手法,上下往返数次。再取坐位,按揉风池、风府、肩井等穴,配合拿风池、肩井、曲池、合谷等。[4]
6.7.3 咽喉保健导引法每日丑寅时,握固,转颈,反肘后向,顿掣五、六度,叩齿六六,吐纳漱咽三三[4]。具有防治喉痹,暴哑的作用[4]。
《红炉点雪》卷四:“平时睡醒时,即起端坐,凝神怠虑,舌舐上腭,闭口调息,津液自生,分作三次,以意送下,此水潮之功也。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
注意减少发音,尤忌大声呼叫,使声门得以休息,防止加重病情[2]。
禁食辛燥 *** 及苦寒食物[2]。宜食生津润肺,滋水制火,忌苦寒及辛烈动火之品。
坚持体育锻炼,妥善安排作息时间,积极治疗鼻腔及口腔疾病。
急喉瘖为病证名[5]。又称暴瘖(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猝痖(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是指以突然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为主要表现的喉病[1]。属喉瘖一种[2]。因其证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发病较急,病程较短而得名[2]。多因突然冒寒,或寒包热邪,或肺伤津枯所致[5]。本病以冬春两季的发病率较高,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从事使用嗓音较多职业的人发病率较高,可并发咳喘等症。小儿急喉瘖易致急喉风。
《张氏医通·瘖》:“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盖暴瘖总是寒包热邪,或本内热而后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并宜辛凉和解,稍兼辛温散之,消风散用姜汁调服,缓缓进之,或只一味生姜汁亦可,冷热嗽后失音尤宜。若咽破声嘶而痛,是火邪遏闭伤肺,昔人所谓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也。古法用清咽宁肺汤,今改用生脉散合六味丸作汤。”
急喉瘖与西医的急性喉炎相类似[2]。可见于西医的急性喉炎、痉挛性失音等[5]。
详见急喉瘖条。
喉瘖(hoarseness disease)为病证名[3]。见《罗氏会约医镜》卷十四。是指以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为主要表现的喉病[1]。瘖同喑[3]。喉瘖即失音[3]。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四:“瘖者,谓有言无声,非绝然之不语也[3]。”
临床上常可分为暴瘖、久瘖[3]。
此外舌瘖是由中风舌强转动不灵,语言謇涩,而喉咽声音如故[3]。
聋哑人因耳聋,不会说话,不属于喉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