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9 03: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7:09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贝多芬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等等。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使他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保尔 柯察金
保尔是一个自觉的、无私的*战士,他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保尔和父兄们一起驰骋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军浴血奋战,表现了甘愿为*事业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在那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艰难岁月中,他又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和平劳动之中。虽然他曾经金戈铁马,血染疆场,但他不居功自傲,也没有考虑个人的名利地位,只想多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党叫他修铁路,他去了;党调他当团干部,他去了,而且都是害出命来干。为了*,他甚至可以牺牲爱情。他爱丽达,但受“牛虻”的影响,要“彻底献身于*事业”,所以按照“牛虻”的方式来了个不告而别。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够继续为党工作。正像他所说的:“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洪战辉
在湖南怀化学院的校园内,每天早上一位23岁的男生,都会用脚踏车,把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送到石门小学,晚上再接回到他们的住处—男生宿舍下的楼梯间。这位男生就是2003年从河南省西华县考入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的洪战辉。而那位小女孩和洪战辉并没有血缘关系,是犯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捡来的弃婴。由于母亲离家出走,这位捡来的妹妹,由他一手带大。从洪战辉读高中时,他就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照顾了12年。
洪战辉真情告白:贫穷绝对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我现在最担心的是我的妹妹和父亲。妹妹还小,父亲病情刚稳定,我希望大家不要去惊动他们。如果大家答应,我愿意向大家下跪。就像当初父亲患病,为借几十元钱向人下跪一样。
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就自己做,为何无缘无故地接受别人的慷慨?人最可怕的不是没钱,而是缺精神。
我认为苦难不是好事儿,别人真正欣赏的不是你的苦难,而是你的奋斗。
霍金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大学学习后期,开始患“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残疾的种种困难,于1965年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任研究员。这个时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问题上,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1969年起任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科学杰出成就研究员。1972-1975年先后在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部进行研究工作,1975-1977年任重力物理学高阶讲师,1977-1979年任教授,1979年起任卢卡斯讲座数学教授。其间,1974年当选为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1974-1975年为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费尔柴尔德讲座功勋学者。1978年获世界理论物理研究的最高奖爱因斯坦奖。霍金的成名始于对黑洞的研究成果。在爱因斯坦之后融合了20世纪另一个伟大理论——量子理论,他认为,宇宙是有限的,但无法找到边际,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无法找到边际一样;时间也是有开始的,大约始于150亿到200亿年前。1988年获沃尔夫物理学奖。
1985年霍金丧失语言能力,表达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电脑声音合成器。他用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纵一个特制的滑鼠器在电脑萤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声音,通常制造一个句子要5、6分钟,为了合成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要准备10天。1988年写成科普著作《时间简史》,至1995年10月该书发行量已超过2500万册,译成几十种语言,中译本也已出版。
著有《空间-时间的大比例结构》(1973年与人合著)、《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百年评论》(1979年与人合编)、《超空间和超重力》(1981年与人合编)、《宇宙之始》(1983年与人合编)、《时间简史》(1988年)。
1990年与结婚25年之久的妻子简·怀尔德离婚。1995年9月16日,与他的*伊莱恩·梅森结婚。
张海迪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视窗》、《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 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自从姨妈送给我两张磁悬浮列车的乘坐票以后,时间对我来说从来没有过得这么漫长,好不容易在我的引颈期盼中,双休日姗姗来临。
星期天,我起了个大早,不用妈妈催,一径收拾好自己的小包,把自己打扮得干净利索,做好了出门的一切准备。妈妈看着我的急切样,“咯咯”笑出了声,但终于还是拗不过我,带我离开了家,奔向我向往已久的地方。
早就听同学说起过磁悬浮列车的神奇,但真的出现在我眼前的列车却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它那流线型的外表让我垂涎了很久,想象著如果我也有这样一个体型的话,那在水里一定是如鱼儿一般游刃有余。妈妈的催促声在耳边响起:“怎么了?吵着要坐车,这会倒站着不动了?”我赶紧收回了自己的遐想,随着人流上了车。车厢内很宽敞,也很明亮,秋天的阳光透过车窗照在身上,依旧能感受到融融的暖意。我和妈妈并肩坐着,列车很快就开动了,车身微微地有点晃,一刹那间似乎让我回到了小时侯妈妈的怀抱,舒适无比。“真开心啊!”我忍不住叫出声,妈妈轻轻拍了拍我的脑袋瓜,示意我别破坏了车上那种安逸的气氛,我放眼朝四周一看,可不,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陶醉、梦幻般的神情,都在静静享受着高科技所带来的快速、新奇的城市生活。“终点站到了,请旅客们下车!”不知不觉间,列车已到达了目的地,一看表,才过了短短的几分钟,这真是一次妙不可言的旅程啊!
我爱磁悬浮列车,更爱创造出这种奇迹的现代城市生活!
在这个明媚的日子里,我来到了她的身边,尽管之前对她的无数想象,但当她真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的喜悦仍然超过了我的预想情况,是一种近乎迷乱的不知所措的狂喜。大海啊,大海,此时的她宛如一个委婉动人的女子,她安静的、内敛的,似乎是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她微微的荡起层层波浪,又好像是一个回味无穷的回眸一笑,无限柔情尽在其中。
我终于看到了大海
我终于见到了大海,我终于见到了它。它是平静的,一眼望不到边际,我心里的激动真的无法表达了,觉得自己的梦终于圆了,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海,“付出就会有收获”老师们常常说这句话,是的,我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大海。它是蓝蓝的,让我觉得我自己有非常大的成就感,觉得大海存在着幸福和快乐。
绝对是自己写的。
爱人者,人恒敬之
蔚蓝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大海。碧色的波浪一起一伏,与黄金般的沙子相互映衬。我独自站在沙滩上,享受着海风温柔的吹拂,它轻轻撩起我的头发,如同母亲对儿女的爱抚。这时,惊讶缓缓浮上我的心头:我从没想到,大还是如此的美丽自然。
【这是自然的哟~呵呵O(∩_∩)O~】
我见过蜿蜒曲折的小溪,平坦幽静的湖,却没见过那一望无际的浩瀚的大海。
三年前,老爸带我去见了大海的"庐山真面目"!
刚一见那海,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叹。好大的海,大得望不到边际,好像水天相接于一线。天是蓝的,水是蓝的,我仿佛置身于蓝色的梦幻海洋。蓝,是我最喜欢的颜色;蓝,是自然的颜色;蓝,海的颜色。
海浪像一个个顽皮的小孩,在海面嬉戏打闹,你挨过去,它靠过来。走在沙滩上,海浪顽皮地挠着脚丫,*地,舒服极了。
我走在沙滩上,享受着海的"足浴"。走着走着,我看见海边一大群被冲上来的贝壳,好美的花纹,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或深或浅的小点。我不由得将它拾起,防进兜兜里。
我忽然看见沙地里有许多螃蟹,螃蟹是很有营养价值的水产。想想,其实海底还有许多丰富的资源,如各种盐类和鱼类;海底有许多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海洋为人类提供了渔盐之利,能量之源。此外,人们还开辟海上交通航线,促进世界各地之间的物资交流。
想着想着,我感到海洋的贡献,海洋的风韵,都让我陶醉,敬仰。
想着想着,太阳西下,我就回去了。
"我还会回来看你的!"一种声音在我心中呐喊!
书由罗曼·罗兰(法国) 著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家、小说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写的,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三部“英雄传记”。
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创作时期
《名人传》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中文翻译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对于读者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罗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马在重浊与*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着思想,阻挠著 *** 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开启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名人传》写作目的崇高,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呼吸英雄的气息,使人们在痛苦、失望的现实中获得心灵上的支撑。《名人传》洋溢着一股旺盛的 *** 。每一个阅读《名人传》的读者首先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无法抑制的热情,都会为罗兰那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而怦然心动。
《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钜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援。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想起这件事,我真后悔
小学里有很多事情至今令我难忘,同学们的欢笑与泪水,老师的句句教诲……它们像一本画册,画中画满了这六年来我所有的酸甜苦辣。
记得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太阳斜射在校园的花坛中。到处都听得到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噔噔噔”一听这声音就知道是班主任老师的脚步声。她走进了教室,清了清嗓子,不紧不慢地说:“同学们,过几天学校要举行朗诵比赛,我们班有3个名额,有谁想要报名?”话一出,讲台下的同学们便都在议论纷纷,但是却没有一个人举手报名。“怎么,同学都不想参加吗?这可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啊。名单我下午就要上报给学校了。同学们可都要积极点啊,多为班级为班级出力啊”在老师的鼓舞下,终于有两只熟悉的手举了起来,不用说就知道,又是她们——咱们班的班长和生活委员。虽然都是“老手”了,但是老师见了仍非常高兴,立马就记下了她俩的名字。那还有一个名额呢?这时,同学们都刷地一下往我这个学习委员身上看,我心里一惊,不会吧,难道让我去参加这什么朗诵比赛?不是吧,你们可都知道我的声音又不大,胆子也没那么大,同学们,放过我吧。此时我真想找个角落躲起来,让大家都看不到我,也找不到我。这时,又有人举起了手,我松了一口气,以为自己得救了,不用参加什么朗诵比赛,可谁知道,那个同学一开口便说出了我的名字,说是觉得我有这个能力和天赋。我一听,心想:同学,你编个理由也编个靠谱点儿的吧,我怎么可能会有朗诵这方面的天赋和能力?我急忙向那个同学摆了一个手势,然后把头摇得天花乱坠的。可谁知老师也不征求下我本人的意见,就立刻把我的名字写了上去。哇哇!老师,我不要啊。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一敲响,我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飞一般地跑去了办公室。“报,报告!”我一边喘气一边喊道,老师让我进来。接着,我便与班主任老师以“朗诵比赛”为题,展开了口舌之战。我一会儿说自己这儿不好那儿不好,一会儿又说别人这也好那也好,最后老师终于还是同意把我给换下来。写上另一个刚刚被我“捧上天”的同学的名字,但是老师却对那个同学只抱有一丝丝希望,瞧她满脸的无奈。而我呢?手舞足蹈地出了办公室。
谁知后来,那三个同学都获得了奖,而被我“拉下水”的那个同学还得了一等奖。我当时就开始后悔了,呆呆地看着那张一等奖的奖状。心里想着自己先前不应该不要这个可以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不然现在这张一等奖的奖状上或许写着自己的名字,而不是只能一饱眼福的人……
现在想起这件事。我真后悔。后悔当初自己傻傻地丢掉一个好机会……
祖冲之(南朝科学家)
陶弘景(南朝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徐熙(五代南唐画家)
巨然(五代宋画家)
王昌龄(唐代诗人)
曹雪芹(清朝文学家)
王贞仪(清朝女天文学家)
林散之(现代书法家)
李国鼎(中国台湾现代催生者)
陈裕光(教育家)
郭秉文(东南大学之父)
廖鲁言(原农业*)
丁衡高(上将)
李如洪(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