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5 01: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9:42
职场 中总会有下属和领导。但是并不是多有的下属都是听话的下属,也有不服气你的下属,这个时候你如何应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管理部听话下属的 方法 ,欢迎阅读。
管理不听话下属的方法首先从自己找问题。
1、 你提醒下属“要细心,关注细节”,是针对具体的事情提出的?还是空泛的向天大吼一声“要细心,关注细节”?
2、如果是在下属做了一件你不满意的事情后你提出来的话,你是马上就指出来他不细心、不关注细节?还是过了一段时间才指出来?
3、你提醒的频率有多大?是经常提醒?还是偶尔提醒?
4、你是私下很温和的提出来?还是当着其他人的面训斥?
5、有没有给他改正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以前他做100件事有80件不够细心,经过你提醒后,现在有60件不够细心,你还会不会感到不满?
从管理上找问题。
“细心、关注细节”这个工作要求,对他所在的职位而言,是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如果是的话,那么光靠提醒可能就不是很妥当了!因为即使是一个细心的人,也有犯错的机会。但是职位要求又要非常细心,说明一旦出现差错,就会引起大的损失,这样的话,就不能把这种预防犯错的机制依赖于一个人的性格,而这应该依赖于制度!比如互相检查、互相监督、惩罚 措施 、奖励措施等等。而且,在招聘的这个职位对应的人员的时候,就应该将细心作为一个必要的素质来衡量,这样也能最大化的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从他身上找问题。
他除了不细心外,工作能力如何?工作态度如何?责任心如何?人无完人,不要要求太完美的人。你想像你究竟想从他身上获取什么!
要多去沟通,多做实事。
让下属佩服自己,从这一点开始,有时候你到了管理位置肯定有自己的独到本事,可是你不说没有人知道,所以要让自己包装好自己。
.保持神秘感。
神秘感是一种很好的包装工具,对形象的完整树立也有帮助。尤其是刚刚上任的主管领导,更应该保持神秘感。
创造价值
一定要让自己懂得怎么去提现自己的本事,多创造价值,当然对于有些人,不换思想就换人,不能太纵容,对企业对本部门都有害无益。不管你是用了鼓励还是用了批评,总是不改的员工一定有问题,不能影响整个团队,只好请走他。
管理下属的方法一、晓之以理,让下属切实明白自己应负的责任是什么。最重要的问题是下属的“岗位描述”。这要根据企业需要进行岗位分析、互相沟通、相互确认来明确。
二、动之以情,让下属真正懂得自己与上级之间的责任关系。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搞好四个联结:
1、感情联结,互相信任;
2、利益联结,分享共赢;
3、生涯联结,荣辱与共;
4、责任联结,首担其责。
三、树之以范,让下属从内心感受到上司的教练角色。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对下属的执行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和教导,当上司的要善于当教练。当然,当教练决不是越俎代庖,也不是取而代之,更不是事事当“婆婆”。
四、授之以权,让下属有职、有权、有责、有威、有信、有利地去做事情。
五、严于律己,让下属从上司的言行中找到“负责地做事”的“模版”,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试想,一个不能给下属带来深刻影响的上司,怎能令下属信服?
当然,要想让下属负责地做事,不仅仅就这么干巴巴的“五条”,然而,这五条做到了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领班的管理下属方法一、“下马威”法
“新官上任三把火”是一定要烧的,且要烧得轰轰烈烈。所以,我从卫生班开始抓起:该严的地方就一定要严。比如,查卫生该达到什么标准就必须达到,不然就不放责任者回去。有一位员工想和我闹,结果,晚班后半夜1点下班,我一直让他干到后半夜3点,完全达标了才让他下班。从此,他在我面前服服帖帖。另外,我还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时间一长大家自然服我了。
二、威信管理法
为提高我的威信,我就努力做好以下两件事情:其一,工作中服务生能做的,我自己必须能做,且做得更好,如刮地技能等。服务生做得不好或者不能做的工作,我要求自己也能做到。此外,我还努力做好处理客人投诉等需要较高的业务水平的工作,其二,培训服务生。一是对新服务生的培训,内容有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另外就是淡季培训。对有争议的话题,还让大家讨论,共同找出一个最好的答案,如此便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对自己也有一定的提高。
三、按意愿分配不同的工种
服务生上班的动机各式各样。有人是为了赚钱(如外地打工者);有人家境好,只是混混日子。对前者我多派房间(计件工资制);对于后者则安排些较轻松的工作,虽然钱赚的少点,但是轻松,基本符合了他们个人的意愿,所以各自的工作积极性就被激发起来了。
四、不吝啬表扬,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服务生渴望被尊重,我就尽量让下属的这种要求得到满足。那么如何才能满足呢?我认为鼓励和赞扬比什么都有效,一旦碰到称心的事,我就从内心赞扬,毫不吝啬地说出赞扬的话。我对服务生经常表扬,他们的心自然会开朗起来,慢慢地就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五、“偏心”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