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5 01: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9:10
调查区中昆仑微陆块构造单元以出露长城系小庙群老变质岩基底为基本特征,基底地层分布于调查区西北的石花山一带,呈穹窿状产出,变质变形均较强,以韧性流变为主,属深层次构造变形组合。基底之上的盖层有两套,以发育脆性断层及局部的线性宽缓—中常褶皱组合为特征,沿断裂带局部有韧性变形现象,以上构造组合为中浅层次构造变形。现对各构造样式分述如下:
(一)热隆伸展构造
穹窿构造见于调查区西北的石花山一带,调查区内仅见它的南半部,穹隆构造平面地质图见图5-4,分布直径约50 km,具明显的两层结构:下部为变质-岩浆核和韧性剪切变形带,上部为未变质的盖层。
变质-岩浆核由两部分组成,其核心为泥盆纪未变形的正常花岗岩体,岩体侵入界线明显,外围具环状细粒化带。另一部分为被侵入的穹窿构造主体长城系小庙群,为一套中深变质(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的斜长片岩、角闪斜长片岩、石英片岩等夹大理岩,它的构造片理产状及大理岩岩层产状均显示有从中部向四周倾斜的特点,角度为50°~60°。总体形成一个近圆形的穹窿状背斜。在背斜外围的羊角沟一带出现一些片理化极强、线理极发育的糜棱岩带,糜棱面理产状与穹窿状背斜构造线相平行,这些糜棱岩带应是在热隆伸展构造形成时位于剥离断层下盘出现的韧性变形岩系。两层结构上部未变质的盖层由中上志留统及中下二叠统盖层组成,出现脆性断层系统,它可能形成于晚古生代早期,表现为正断层系统,后期造山作用过程中被其他的构造样式叠加改造,仅保留了一些残留形式,如:穹窿状背斜、外围韧性变形带等,而上盘脆性正断层系统多被后期挤压逆冲断层叠加改造。
图5-2 调查区构造纲要略图
穹窿构造的四周出露中上志留统及中下二叠统盖层,它们与小庙群间为低角度正断层接触。穹窿构造的形成与花岗岩体的热隆上升侵位及造山期后的伸展构造应力场有关。
(二)基底的韧性变形
长城系小庙群作为中昆仑微陆块的基底地层,其形成年代较老,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事件,变形构造十分复杂。岩石的变质相最高可达低角闪岩相,内部的面理置换非常强烈,仅局部的S0与S1关系仍然可辨,如大理岩出露处(图5-5)。除此而外大多数S1已取代S0,S0已无法辨认,形成片岩、片麻岩等。后期的韧性变形作用于片理、片麻理面,形成片内无根褶皱、平卧褶皱、倾竖褶皱、叠加褶皱、膝折等(图5-6),随处可见。这些褶皱多为露头尺度的小型褶皱,是固态流变条件下形成的揉流褶皱。
图5-3 调查区构造剖面图
图5-4 石花山热隆伸展穹隆构造地质平面图
图5-5 长城系小庙群中的大理岩韧性变形
图5-6 长城系小庙群中的斜长片岩片理褶皱形态
(三)断裂构造
中昆仑微陆块中的断裂主要表现在发育于盖层地层中的脆性断裂,主要有如下几条。
1. (3)号断层(野羊泉-黄土山断裂)
该断裂规模较大,东西向延伸出调查区,延伸长度大于130 km,断层西段走向呈北西西向,中段与东段呈近东西向。断层面总体北倾,西段反映为直立,断层上盘为长城系小庙群及中上志留统达坂沟群,下盘为中下二叠统,上盘明显较下盘变质程度高,沿断裂分布的中上志留统达坂沟群普遍受韧性剪切作用,出现韧性剪切带。(3)号断裂总体表现为逆断层,西段具压扭性,右旋。
2. 中下二叠统内的高度角逆断层
分布在调查区西北的黑顶山一带,为一组互相平行的高角度逆断层,断层走向北西-南东向,断层面向北东倾或者向南西倾,倾角为60°~70°。沿断裂多发育破碎带,表现为脆性断层。断层发育于中下二叠统内部不同岩性之间,地形、地貌上差异显著(图5-7)。这一组脆性断裂发育于地壳浅部表壳层。
图5-7 中昆仑微陆块中的脆性断层素描图
(四)达坂沟群中的韧性剪切变形
中上志留统中的韧性剪切变形见于(3)号断裂北侧,韧性变形带层状展布,分布于曲曲沟沟口—野牛泉、黄土山一带,宽度一般在数百米。带内岩石普遍糜棱岩化,糜棱构造及韧性流变构造常见。糜棱岩有灰岩质及碎屑岩质,石英、长石等矿物压扁拉长,定向排列;糜棱构造以发育糜棱面理(产状多为北倾,倾角60°~70°)、矿物拉伸线理、S-C组构、灰岩中的眼球构造多常见(图5-8),砂岩中的S-C组构(图5-9)显示该韧性剪切带有右旋性质;韧性流变构造有层内露头尺度无根顺层掩卧褶皱、平卧褶皱等组合(图5-10)。该韧性剪切带与(3)号断层相伴出现,其形成与(3)号断裂有关,应是一条韧-脆性断裂。
图5-8 糜棱岩化灰岩中的眼球状构造
图5-9 砂岩中“多米诺骨牌”S-C组构(显示为右旋走滑)
(五)褶皱构造
中昆仑微陆块中的褶皱构造不发育,仅局部出现。在石花山一带的基底地层整体为一穹窿状构造;在线狭沟沟口、野牛泉及黄土山西见中上志留统达坂沟群中的褶皱构造表现为中常至紧闭褶皱,轴向近东西向,由于受后期构造叠加改造,褶皱位态改变,线狭沟沟口背斜为轴面斜卧枢纽倾伏的倒转斜歪背斜;中下二叠统中褶皱构造尤不发育,多呈单斜构造。如野牛泉—一道梁一带的下二叠统浩特洛哇组呈南倾单斜,地层倾角一般在40°~50°,航卫片上线性影像特征明显,在黑龙山一带的中下二叠统也以单斜产出,走向一般为北西-南东向,与其相伴的逆断层同走向。
以上3套地层中的褶皱表现形态明显应为3个构造层次中形成,地层时代的新老关系,反映在褶皱形式上也出现从表壳到中部、深部的构造层变化。
图5-10 片岩中的平卧褶皱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