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崩乐坏”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它体现了历史的何种潮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9:32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03
"礼崩乐坏”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它提现了历史的何种潮流?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描述一下礼没崩,乐没坏之前是什么样。学习历史的人总是喜欢以秦为分界点,我们总说三代以上,秦汉以下。这个三代以上就是夏、商、周三代。而那个礼没崩,乐没坏的朝代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周代,也是其宣扬的小康社会。

所以,我们只需要研究研究周代的制度就大概能了解何为“礼崩乐坏”了。
1.周代是封建社会。
(尚书. 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其后世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所以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
这就等于把这个社会以一种国家*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都按照这种方式生活,社会稳定,天下大治。
其实在当时这无疑是一种社会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由奴隶制废止向封建制的确立,社会由一个个氏族趋向联合成一个较大的氏族,继而成为一个国家。国家大了,君主有所不及,便分封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以保证国家稳定。
以上是*制度,还有一个重要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代是土地国有制,人民只有种的权利,而没有拥有的权利。其形式如一个九宫格,八家各种一格,所剩收获全属于自己,剩下的一格大伙一起种,其收获属于国家。结果可想而知。后经变通,改为收九分之一的税。

虽然当时的社会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但毕竟延续了五百年之久。这也是当时进步的一种方式的体现。
而在东周末年,进入春秋之后,列国纷争,实则是社会发展使然,而东周势小,随不复掌控全局的能力。孔子在这时候大呼"礼崩乐坏"可谓是倒流逆势。其毕生游说各国不曾受到礼遇也不足为怪。
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而人区别与动物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所以一个国家制度的建立必须与当时的经济、文化相匹配。就如人小时候学习走路需要爬爬车,等到大了可以自己走路了就不需要了,是一个道理。
礼崩了是因为有更好的礼,乐坏了是因为有更好的乐。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魅力所在,也是孔子被现代人所诟病之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04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的大变革、大动荡而又充满勃勃生气的时代,历史上称这种变化为“礼崩乐坏”,它是相对于礼乐制度严密的西周社会而言的。西周初年,统治者针对社会生产形式以奴隶集体劳动的农业为主,社会结构以家族为单位的特点,总结夏商两代灭亡的历史经验,实行了宗法制、分封制等*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中心是“要使各层统治者以及最底层的被奴役的人民,固守他们各自的职责和本分,不得有所逾越”。在内容上,周礼“从道德标准到统治原则,从家族关系到政权形式,几乎无所不包。然而就其主要内容来说,首先还应该是关于宗族统治和政权统治的规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04
“礼崩乐坏”指的是周王朝维持其统治秩序的分封制、礼乐制等各种制度的瓦解。
随着周王室的动迁,天子实力式微,各地诸侯实力大涨,通过改革的方式加强国君的权力,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形成了各大诸侯国,使得分封制下数百诸侯国并存的局势一去不复返。这一现象体现了权力从分散到集中,国家从*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05
“礼崩乐坏”指西周建立的一整套旨在维系奴隶制贵族统治的制度,如礼乐制、分封制、宗法制的破坏。发生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大背景中。在孔子看来,这是文明的倒退。实际上,这一现象证明井田制的崩溃,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正在萌发,这是顺历史潮流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0:05
那是孔子的感叹。。。其实周朝那一套很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