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9:3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14:21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 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闯关东“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关东大多数汉族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
1979年之后,东北三省的“闯关东”后裔们“返乡潮”的兴起。山东的迁入人口开始逐渐增多。每年少则数万,多则十几万。尤其是在烟台、威海等地区,近年来有不少楼盘被东北人成片买下。东北地区的不少打工者也开始涌入山东。持续了300多年的山东人“闯关东”现象宣告结束。
扩展资料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闯关东是以山东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 ;闯关东:关,指山海关。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旧中国,山东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历史上两地有紧密地缘人缘联系,一是逃荒农民闯关东成为主流。
下南洋在福建、广东也称“过番”,属于闽粤方言,指的是到南洋一带谋生。在明朝到*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到南洋谋生。
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 69.95%。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闯关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解读:历史上真实的“闯关东”【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14:21
具体时间区域是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的历史时期。
战国时期,关外的辽西(辽河以西),和北京地区、河北北部一样,曾经属于燕国的统治下。南北朝时期,前燕和后燕也分别管辖这里。而辽东至明代仍属山东府管辖,满人入关,削去了辽东山东之领土。
因此辽东*在清代与山东分割。也就是说在古代时期到清军入关,关内和东北地区(至少和辽宁地区)就颇有渊源。
虽然努尔哈赤于1588年统一了东北地区,建立了八旗制度,并发布满文(建立于蒙文的基础上),导致关外文化和关内文化的差异加大,再加上清*的“禁垦”**汉人出关,但是这一切并不能阻止闯关东的浪潮。
当大批中原的破产农民进入辽阔的东北地区。原居住民,即满人、蒙古人和流民对这些外来客在开始阶段并不是很友好。
有记录记载“原有土著,多以恶言相向”,“然因族类各异,言语不通,情意未能浃洽,蒙古多欺凌之......”,在此环境下,外地人移居至此,要在一个陌生环境开垦荒田、做工打渔等等,在此环境下,广大的汉族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辽阔的关东地区,闯出了自己的天地。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俄双方发生大规模的海战和陆战,东北地区陷于*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闯关东变得如履薄冰。
而当九一八事变之后,闯关东变得更加艰难,很多山东人为了躲避日本人的统治,加上关内旱情的缓解,纷纷返乡。
扩展资料
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和河北人居多,从清初到*年间,内地闯关东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次,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他们从内地到关东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不是飘洋过海,就是跋山涉水,最终来到关东大地上为了生存而谋生。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以及“闯关东”的特定背景。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影响深度。
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天灾和社会发展的落后,也包括了无数的人祸,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黑旗军还有义和团都曾经祸乱华北,还有军阀混战,兵匪灾祸,沉重的佃租还有战乱,让难民不得不去东北逃荒。因此,它的本质就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闯关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14:22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
1.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
2.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闯关东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等地区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满人倾族入关,关东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
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东北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到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闯关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14:22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其中23年间“鲁民(今山东)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辽东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
山东的百姓大多迁至了辽宁省的大连和丹东,而其他省份的百姓大都迁至了辽西(辽西中心城市为锦州)和辽北地区。
1668至1860年,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实行禁封*。这期间,关内和关外的移民,以及文化交流骤然停止,其实也是清*闭关自守的一种体现。
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
这期间,闯关东的百姓已经大规模向黑龙江地区迁移,例如哈尔滨市的小西屯,一部分河北百姓迁移到那里,并且把河北文化带到了那里,繁衍生息。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关东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年间(1912年——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
*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大约占全部闯关东人口(3700万)的一半。
全国解放后,统计的闯关东后留下的山东人达到700多万,约占当时东北总人口(4000万)17%,而当时全国人口为5.4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所以说闯关东“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因此,关东大多数汉族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虽然解放后,开发北大荒,很多南方的建设者也移居到东北,参与东北的开发,但这不属于闯关东的范围)。
扩展资料:
闯关东是以山东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
闯关东:关,指山海关。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旧中国,山东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史书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历史上两地有紧密地缘人缘联系,一是逃荒农民闯关东成为主流。
闯关东,从“流人”到“流民”,到东北“移民社会” 。清初*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关东,这种遣犯史称“流人”。
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祸、满清*的*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
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 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关东,关东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
吉林省浑江市《湾沟公社志》记载:“1921年间有一名叫王振邦的农民,原籍山东,因逃荒携妻及长女一家流落于西川一带。1931年日军侵占关东,王振邦与山东老乡聚义百余人抗日,1934年末,他们与日军大小战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战绩最佳,日军死伤惨重,义军为日军所胆寒。”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9 14:23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却禁关令依旧。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至1840年东北人口仅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国人口达四亿多。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 *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 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因此,现在东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