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新读第26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4 19:1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6:34
《老子》第二十六章
地球为什么围绕太阳转?因为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是地球质量的330K倍,因此你可以说“重为轻根”。
龙卷风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但它的中心是不动的,在这个意义上,你可以说“静为躁君”。
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把观察所得推衍到人生之中,于是有所感悟,“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有人说,“辎重”是“静重”两个字抄错了,这么解虽然上下文对应起来了,但是“静重”不成一个词儿,不如“辎重”这个比喻有味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辎重若有闪失,军心必然不稳。
那么,人生的“辎重”是什么呢?什么东西终日不能离呢?人生旅途中,如何分辨轻重躁静呢?
米兰·昆德拉有本书《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什么是生命之轻?为什么“生命之轻”反而难以承受?对此,昆德拉没有回答,因为小说家的任务是提出问题,而非回答问题。
然而我们每个人却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只能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在你的生命中,什么是你最看重的?也就是你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清晰的回答,你的生命就是轻的,轻到不能承受。仿佛没有了压舱石的船,小风小浪都足以让其颠沛流离。
老子喜欢用“轻重”这个框架来拷问人生,在第四十四章里,他问到:
在这一章里,他也在问:“荣观”这个东西是轻还是重?身与天下,孰轻孰重?
“荣观”就是大别墅,大庄园,大城堡。突然给你一个“荣观”,你能安居么?会不会患得患失呢?
孟子说,这事儿大舜能做到。大舜没做天子的时候,吃的是粗粮野菜,觉得这样过一辈子挺好。做了天子以后,穿着华贵的衣服,居室里有琴,两个女人侍候着,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挺好。(“果”是“裸”的假借,孟子好有想象力)
孟子补充说,如果有一天大舜要辞去天子之位,就跟扔掉破草鞋一样,丝毫不会留恋。
为什么呢?孟子进一步解释说:
因为大舜是有根的人,他的根与外在的“饭糗茹草”或者“袗衣女琴”没关系,而是“仁义礼智根于心”,因而茅庐荣观,皆能燕处超然。
《老子》首先是一本*学著作,所以老子时不常就要把万乘之主拎出来教导一番。
这句话有点儿让人费解,身与天下,到底老子认为哪个轻哪个重呢?
其实分出轻重就不对了,因为王与天下同体。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王”这个岗位为什么会存在?是因为天下苍生的福祉。对万乘之主来说,身即天下,我即苍生,将“身”与“天下”对立,有了权衡比较之心,就是私欲的开始,无论孰轻孰重,都是偏失,而远离中道了。
所以老子才说:
我们还是回到“轻重躁静”之辩,毕竟咱们都是普通人,操心不了天下,只能操心自己。
这句话乍听起来感觉老子有倾向:轻躁是不好的,静重是好的。然而这么理解我们就把老子看浅薄了。
我们先用孔子的话来佐证一下。
通常我们把“质”看作是内在的品质(being),把“文”看作是外在的表达(doing),这样看来文是轻的,质是重的,然而孔子却强调文质彬彬才能算君子,“彬彬”是相得益彰的意思。
因此,"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两句话的完整表达应该是:轻重失去联系则为失根,静躁失去联系则为失君。
轻重失去联系,则如断线风筝。
静躁失去联系,要么是一潭死水,要么是晃动的镜头拍摄的令人眩晕的景象。
人们总是渴望自己的人生象花儿一样绽放,而不是象石头一样静重。活着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独特的轻与躁,没有轻和躁的生命是不值得过的,但是轻中必有重,躁中必有静。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察的生命是不值得过的”。审察就是从轻中发现重,从躁中发现静。发现的过程就是寻根的过程。
从某个短时间段来看,无源之水(比如大暴雨)的气势也很壮观,但是时间一长,有源之水与无源之水的区别就出来了。有根之人与无根之人区别亦如是。
最后用朱子的一句话结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