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58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20 01:00
地方大戏剧种。主要流行于怀化地区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并及于黔东、鄂西、川东南部分地 区。清乾隆、嘉庆年间即有职业班社。分高台班(舞台演出),矮台班(木偶戏)和围鼓堂(坐唱)三种演唱形式。建国后,溆浦、沅陵、辰溪、芷江、泸溪等县建有专业剧团。1955年定今名。
辰河戏以高腔为主,兼有低
腔、昆腔、弹腔。旧时称“高腔班”。十九世纪引进弹腔,后又受常德汉戏影响,加入了汉剧艺人和剧目。声腔以高腔和弹腔为主,传统剧目中有许多整本高腔戏。弹腔则由南北二路组成,属于板式音乐,南路深沉柔和,北路明朗活泼。
辰河高腔源于弋阳腔,融入湘西民歌、号子、傩腔而成,音乐为曲牌联缀体。早期演唱时,一人启口,众人帮和,其节以鼓,不托管弦,辰河戏高腔颇有特色。它以唢呐代替人声帮腔,即高亢、粗犷,又饱和、浓郁,起到人声难尽的妙处。
辰河戏表演艺术朴实、化妆简单,无成套武功。至今乐师仍保留着古老的“圈腔点板”记谱法。角色行当分生角、小生、旦角、花脸、丑角五大行。擅长表现悲剧。高腔传统剧目中,保留了较多明清传奇剧本,以擅演目连戏著称。
辰河戏有高腔剧目183个(其中包括6个连台大本戏),是湖南保留高腔剧目最多的剧种。另有弹腔剧目350个。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破窑记》、《李慧娘》、《烂柯山》、《周仁献娘》、《金玉记》等,创作的现代戏有《寡妇链》,影响较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2:08
辰河戏因流行于沅水中、上游俗称“辰河”一带,故名“辰河班子”,又叫“辰州班子”,是湖南地方戏曲大戏剧种之一。
辰河戏主要流行于沅水中、上游的广大地域,包括怀化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省的铜仁地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四川省的酉阳、秀山,湖北省的来凤、咸丰等县。
辰河戏剧种的形成,经历了久远的历史发展。明王朝建立之初,不少江西移民来到辰河地域开垦荒地,经营新区。迁徙、劳作、经营之时,也将当地的戏曲声腔弋阳腔,带到了新的家园。
弋阳腔传入辰河地域之后,与当地语言、民歌、号子、傩腔以及宗教音乐结合,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辰河高腔。早期的辰河高腔,多演唱连台本戏《目连传》,这种艺术传统,一直保留到20世纪40年代。
在辰河高腔的形成过程中,青阳腔也有一定作用,《金盆捞月》等早期青阳腔剧目,还保留在辰河高腔的演出剧目中。
清乾隆、嘉庆年间,辰河高腔配合宗教祭祀活动,已极为盛行。各种祭祀酬神活动中,演唱辰河高腔戏,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一时期,沅水也是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缅甸、老挝等国往来的交通要道,外事交往中,亦常有辰河高腔的演唱活动。
沅水最大的支流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区,以及周边的苗区、侗区,都有辰河高腔的流布。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辰河高腔在沅水中、上游沿江城镇盛行的同时,也向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辰河戏在演出形式方面,辰河高腔除了高台演出之外,还有“矮台班”木偶演出。“矮台班”多由半职业艺人组成,剧目、音乐、排场与高台班相同。有时两种演出形式还同时在民间的祭祀娱乐活动中出现。
“打围鼓”也是辰河高腔的一种重要的演出形式。城乡间喜唱辰河高腔的人们,在邻家喜庆之日,一起到他家唱高腔戏,不化妆。当时不少政界和文化界人士,都喜欢参加这种演出活动。
辰河戏的表演原始粗犷,豪放明快,幽然深情,一般是用表演舞台演唱的“高台戏”、表演木偶戏的“低台戏”,以及坐唱的“围鼓堂”3种形式演出,唱腔分高、低、唱、弹4大类,并以高腔为代表。
辰河戏是源于地方巫、傩、道的娱神而逐步演变过来的,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戏剧种,被国外学术界称为中国戏的“活化石”。系曲牌联套体,高亢、粗犷,具有湘西地方特色。
曲牌用“犯腔”转调,手法多变,与其他高腔不同的是用唢呐帮腔。辰河戏在表演武戏的过程中,融合了湘西民间拳术的招式,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随着山区的开发,艺术交流增多,辰河戏吸取汉剧和其他剧种的长处,使表演艺术更加丰富。
辰河戏以高腔为主,兼有低腔、昆腔、弹腔。旧时称“高腔班”。19世纪引进弹腔,后又受常德汉戏影响,加入了汉剧艺人和剧目。声腔以高腔和弹腔为主,传统剧目中有许多整本高腔戏。
辰河高腔源于弋阳腔,融入湘西民歌、号子、傩腔而成,音乐为曲牌连缀体。早期演唱时,一人启口,众人帮和,其节以鼓,不托管弦,辰河戏高腔颇有特色。它以唢呐代替人声帮腔,即高亢、粗犷,又饱和、浓郁,起到人声难尽的妙处。
辰河戏表演化妆简单,无成套武功。至今乐师仍保留着古老的“圈腔点板”记谱法。角色行当分生角、小生、旦角、花脸、丑角5大行当。
辰河戏中,还包含有辰河昆腔、低腔和弹腔。辰河昆腔源于昆山腔。大约在明代中期,昆山腔传入辰河地域。辰河低腔在唱腔上与昆腔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昆腔用笛子伴奏,而低腔用唢呐伴奏。
清道光、咸丰后,洪江成为经济繁荣的商业口岸,会馆林立,戏班云集。清同治、光绪年间,荆河弹腔艺人周双福、周松贵兄弟先后来到洪江,参加辰河戏班的演出,为辰河戏带来了弹腔艺术,不少辰河艺人赶来学艺。
另外,毗连地区祁剧的影响,也促进了辰河弹腔的形成。至此,辰河戏逐步发展成为以高腔为主,兼有昆腔、低腔和弹腔的多声腔剧种。
辰河高腔的舞台语言是在湘西浦市官话的基础上提炼而成,宗法中州音韵。高腔音乐系曲牌连缀体,现存曲牌200余支,音调高亢、风格粗犷,旋律婉转悠扬,与山歌、号子相融,常用人声帮腔和唢呐帮腔,很有湘西地方特色。昆腔现存曲牌162支。低腔现存曲牌300多支。
辰河戏之中昆腔存世曲牌162支,低腔存世曲牌300多支。演唱时,昆腔较为典雅、文静、清新、优美,用竹笛伴奏;低腔较为奔放、热烈、有气势,用唢呐伴奏。弹腔的舞台语言与高腔不同,沅水中、上游沿岸市镇,多采用常德官话。其音乐由北路和南路组成,有多种板式连缀的成套唱腔,表现力丰富。
辰河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唢呐、备子、京胡、二胡、三弦和大鼓、小锣、云锣、钹、小鼓、大桶鼓、旗子鼓、课子、尺板等。当地特制的高腔唢呐,声音高亢,发音柔和,音色优美,近似于女高音,能与唱腔融为一体,在帮腔和伴奏中作用重要,特色浓郁。
辰河戏发展早期,辰河高腔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外、副、末、贴8行。清末之后变为生、旦、净、丑4行。生角分正生、老生、红生、小生。旦角分正旦、小旦、摇旦、老旦。
辰河一带旧称职业戏班为江湖班,其演出可分为大愿戏、小愿戏、神会戏、堂戏、卖戏5种。
大愿戏是地方为祈祷上苍、保民平安的酬神演唱,必演《目连传》,一般在旷野空坪搭草台演出;小愿戏由某家、某村或数村联合举办,目的是为祈求家人、村坊清泰、丰收,多在村坊中祠堂的固定戏台演出;神会戏即各地神庙、同乡会馆、行业会馆,为所供奉之神的生、忌日而举行的娱神演唱;堂戏则是官绅、富户为红白喜事举办的演唱活动;卖戏则是人们常见的售票演出,一般在城镇、乡村的剧场演出。后者已成为辰河戏演出的主要形式。
辰河戏表演艺术分下河路子、中河路子、上河路子、白河路子4个流派。
下河路子,以泸溪县浦市为中心,包括沅陵、辰溪等地,由于那里围鼓堂盛行,不少艺人是由唱围鼓堂开始,走上高台唱戏的,形成了讲究唱功,多唱传奇本高腔,擅演《目连传》的特点。
中河路子,以溆浦为中心,艺人多是由木偶班走向舞台,表演艺术粗犷、诙谐,且保留了一些木偶表演的痕迹,除演出整本高腔外,还将一些矮台班的高腔剧目搬上了舞台,演出时,随意性较大。
上河路子,以洪江为中心,包括黔阳、芷江、铜仁等地,艺人多出自清末民初洪江等各地科班,表演艺术严谨规范,上演的剧目高腔、弹腔并重,因与来自常德和荆河的弹戏艺人长期同台演出,交流技艺,对辰河弹腔的形成与发展有较大贡献。
白河路子,以永顺县王村为中心,包括永顺、古丈、龙山等地,艺人们多兼演木偶戏,戏班有舞台演出和木偶表演两套用具,唱腔、道白多用当地的方言。
辰河戏剧目丰富,已存高腔剧目有连台本戏6个,整本戏47个,散折戏57个,以及有部分定本的条纲戏71个,是湖南保留高腔剧目最多的剧种。
新中国建立之后,辰河戏恢复了生机,建立了一批职业剧团,民间的业余剧团多达200多个,1955年正式定名辰河戏。党和*重视对这一古老剧种艺术遗产的挖掘和整理,一批有特色的剧目重新搬上舞台。
其中泸溪县辰河戏高腔剧团,每年都要排演两三部大戏,他们排演的现代剧、历史剧、优秀传统剧目,均受到观众欢迎。使得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的辰河戏这一古老戏剧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
辰河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