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爷爷奶奶讲解放故事》主题征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1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9:04
我的奶奶(即我爷爷的妈妈)今天和我在一起交谈,讲她们的故事。老人今年90岁了,身子灵活,体质健康,心理什么事都清清楚楚,耳不聋,眼不花。回忆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奶奶感慨万千,接着,奶奶讲述了以自己的生活为主题的真实的故事,这就映*当时中国社会底层人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在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高炉,小炉,大灶,小灶日夜不停,冒着黑烟,成为当时大炼钢铁时期的中国最真实的写照。
可底层人的生活怎样,我们并不十分了解。今天我带大家走进底层人的生活。
大炼钢铁时,村里派来一些人拿着钳子把家里的门子拆了,把上面所有的铁制工具全部写下来,连锁子也不放过。当时戏剧性的话:“真是到了夜不闭户的境界了。”所有的锅全部被拿走,假使埋在院子里,那些人就拿着锄头挖地三尺。那时候,家家户户惊恐万分,奶奶在夜深的时候把一个小铁锅藏进对门的一个小洞里,才使这口锅免于被融化的命运。没饭吃,公社开立了大食堂,几个中年妇女有发小贴饼的,有舀汤的。奶奶说,她那时候是管舀汤的。一到中午,人们都提着饭桶和碗来舀汤,当时都是定量的,按每人一勺汤来计算的。那做饭的锅有2米直径那么大。奶奶那时要把勺子放平着舀,给谁少一点都不行,大家伙都看着,要是那个是满满一勺子,他的斜着舀了,往外漏了点,就会觉得不公平,弄不好就要打架啊!姥姥十分公平,所以大家都去她哪儿舀,而旁边的大锅却无人问津。奶奶舀了那锅舀另一锅,累得受不了。当人们领完饭后,姥姥回到家,左找右找找不到一点吃的,原来爷爷都吃了。奶奶说,她和爷爷的一顿饭一共才两个半小贴饼子,你也许想象不到,那贴饼子的直径还不到五厘米。但是爷爷以为奶奶在食堂可以吃饭,就把所有食物据为己有,吃了个精光。奶奶只好饿了一天。
关于解放,对于解放后出生的我原无深切体验。所有故事都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但每每想起,却觉得温馨无比。那些人那些事仿佛亲历一样,"解放"是母亲幸福的记忆,亦成了我童年的怀想。儿时,坐在夏夜的星空下,在母亲娓娓地讲述中,我用童心将"解放"幻化成一幕幕真实的场景,不由浮想联翩,对那并不遥远的年代充满了憧憬,对那解放的欢乐、新生的幸福和军民的鱼水情意更是心驰神往。
听母亲说,青岛解放的前夕,她们这些居家的女人一开始只是感到无比的恐惧。听着市区间或响起的*炮声,除了为全家人的生命担忧,还对未来的日子感到茫然。当时,常年蜗居的女人们对*和解放都是懵懵懂懂。尽管也听到一些有关解放区的"花絮",但各种谣传却让她们真假难辨,还以为*跟青岛这块"殖民"土地上的所有军队一样欺压老百姓。而所谓"解放",对老百姓来说也许是另一副套在脖子上的枷锁,面临的是更深重的苦难。
就在母亲胆战心惊地饱受熬煎之际,这天早晨,一队人马开进锦州路,并驻扎到我家街对面的一座闲置的大院里。于是,恐怖就像黑暗一样降临到母亲的头上。当时,父亲出远门,去了另一个城市,作为家里的女主人,她惟一能做到的是关严屋门,拉上窗帘,并把五岁的二哥紧紧地搂在怀里。
上午在平安无事中度过去了。这异样的平静让母亲禁不住撩开窗帘的一角,胆怯又好奇地朝着对面的院子张望。她看见几个穿军服的年轻人在大院里洗衣服、擦*,有说有笑,打打闹闹,那情形就像一群课间休息的男学生,活泼而又率性。
"他们倒不像是恶人!"母亲从心里巴望着彼此能相安无事。
但到了中午,"祸事"就来了--就在一家人坐到桌前吃午饭时,门外突然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
母亲吓得一哆嗦,手里的筷子掉到了地上。但她看着面无血色的两个孩子,立刻强作镇定地站起身,踮着脚尖走到门口,从门缝里朝外窥探。虽然看不到对方的面孔,可那军服的一 角,也让母亲惊出了一身冷汗。生活在青岛这个"殖民"城市,与各国"大兵"遭遇是常有的事。但在自家门口如此短兵相接却是头一回。母亲预感到凶多吉少,亦做了最坏的打算。当时,她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保住孩子的性命。母亲这样想着,便匆忙回头朝大哥使了个眼色。大哥心领神会地将二哥拖进了卧室,并从里面上了插销。
母亲这才战战兢兢地打开了门。
门外站着一个头戴五角星军帽、身穿军服的小战士。他腰杆挺直,两手贴着裤线,规规矩矩地站在屋门的一侧,一脸稚气地冲母亲笑着。
母亲的心却依然悬着,她甚至不敢多看小战士一眼,忙低声下气地叫着"小老总",问他有什么事。
小战士开口便叫"大婶",接着,又让母亲喊他"同志"。
小战士说这些话时一脸的和颜悦色,母亲只是惶恐地听着,丝毫不敢放松警惕。这位"小老总"登门,决不会仅仅是让母亲叫他声"同志"吧!
果然,小战士的眼睛开始盯着我家放在碗柜顶端的大号钢精锅。他说部队起灶做饭,想借钢精锅淘米。
小战士讲一口南方话,母亲听不太懂,但他的目光却说明了一切。
钢精锅,在那个年代算是奢侈品,是母亲省吃俭用才买下的,更是母亲的心爱之物。可母亲一听说"小老总"不过是想"借"个钢精锅,心里的一块石头立刻落了地。只要"小老总"不伤害孩子,比钢精锅再贵重的东西她也舍得让他拿去。
"谢谢大婶,我们用完就还给你。"小战士接过钢精锅说。
母亲却连连摆手:"你喜欢就拿去吧!不要还了!"心里只想着赶紧将他打发走,这辈子别再见到他。
小战士走后,母亲看着已空了的碗柜上方,这才禁不住伤心起来。
懂事的大哥则安慰母亲说,破财免灾。他们毕竟还是登门来"借",而不是入室抢劫。想想以往的种种遭际,母亲这才释然。
可是,财破了却并没能免灾。钢精锅刚刚被"借"走,一件更可怕的事情又落到了母亲的头上。
--这天傍晚,因母亲一时疏忽,始终享受着"囚徒"待遇的二哥竟然失踪了。这下可吓坏了母亲和大哥。*俩在相互埋怨中不顾一切地冲出家门,求助邻居帮忙找孩子。
母亲最先想到有拐孩子"嫌疑"的便是新来的这群"邻居"。只是,站在自家门口朝对面的院子里望去,他们像是正在开会,众人围成一个大圆圈,中间站着一个当官的边打手势边讲着什么。这样的时候,你撞进去找孩子,肯定是要吃*子的。
但愿孩子去了别处。无奈的母亲抱着侥幸的心理,和邻居们一起在锦州路四周寻找。
"小弟会不会去了无棣二路的大姑家?"后来,大哥提醒慌乱中的母亲说。
大姑没有孩子,对聪明伶俐的二哥很是宠爱,父母也时常带他过去走亲戚。母亲想了想,便锁上家门,拉上大哥,直奔无棣二路。
天黑尽时,寻找二哥的几路人马都铩羽而归,大姑家也没有发现二哥的踪迹。在这兵慌马乱的年月,到处都是逃兵、劫匪,失踪的二哥想是凶多吉少了。绝望的母亲忍不住坐在街这边黯淡的路灯下失声痛哭起来。
看着母亲的眼泪,大哥再也忍不住了,一个人悄悄摸到了"邻居"朝向街面的厨房后窗,双手扒着窗框,偷听着里面的动静。
不一会儿工夫,大哥便从后窗那边跑过来,惊恐万状地喊着:"妈,妈,不好啦!小弟被抓进了兵营里。我听见他在里面说话呢!"
"什么!"母亲一下从地上跳起来,将所有的恐惧都丢到脑后,发疯般地奔向"邻居"已关闭的大门,边用力敲门边声嘶力竭地喊着:"小光,小光!你们还我孩子!"
母亲的哭喊声很快就惊动了大院里的人。门倏地从里面打开了,一个三十岁左右、军官模样的人用不解的目光看着母亲问:"大嫂,请问你找谁?"
"找我家小光。我家小光被你们给抓进来了。"失去理智的母亲大声嚷着。此时,她已做好了吃*子的准备。
不料,那人却轻声笑了:"大嫂,你别急,我们这儿是有个小家伙。想不到他是你的孩子。"军官说着,就扭过头,对一旁的哨兵小声嘀咕了几句,哨兵转身而去,眨眼工夫,二哥便坐在那个"借"锅的小战士的肩头,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馒头,得意洋洋地出现在母亲面前。
"大嫂,你看这是你的孩子吧?"军官态度和蔼地问。
母亲扑上去,一把抱住了二哥的腿,生拉硬拖地往下拽。二哥却挣脱开母亲的手,余兴未尽地央求母亲让他再玩一会儿。
原来二哥真是被两个*战士捡到的。这个调皮蛋趁母亲去院里水井洗菜忘记关门的间隙,逃出家门后,便去了他一直很好奇的街对面看光景。他偷偷溜进大院,看到一间房子里有人在打电话,觉得新奇无比,小脑袋贴在门边偷看了半天,就想来一次"模仿秀"。再次回到大街上的二哥,独自转悠着,到底找到一个僻静的去处--路口的一座大桥下。于是,他一头钻进桥洞里,搬来一块石头当电话,找来一根棍子做电话线,惟妙惟肖地模仿着那人的声调,在桥下玩起"打电话"来。
不知不觉间,天黑了下来。小家伙看着一下变得阴森可怖的桥洞,竟失去了方向感,左冲右突,就是找不到出口,他害怕极了,不由大哭起来。
这时,两个巡逻的哨兵从桥上经过,听到孩子的哭声,便到桥下,将我的二哥给哄了上来。在二哥的指点下,他们来到我家门口,可看见大门紧锁,只好又把二哥带回了营房。
听着军官的讲述,看着毫发无损且兴高采烈的儿子,母亲的眼里流着感激的泪水,终于从心底发出一声真诚的"谢谢"!
二哥的失而复得很快就在坊间传开了。这一奇迹的发生让人们开始对街对面的"邻居"有了好感。这一特殊的经历也让二哥有了自豪的资本,他像个义务宣传员那样逢人就绘声绘色地讲自己在军营里的经历:那些大哥哥可好了,他们给我饭吃,让我骑大马,还给我讲故事……
第二天,像是有人下了一道命令,街这边所有居民关闭的屋门都打开了,孩子们鱼贯而出,开始争先恐后地涌向街对面的大院。在那些美好的日子里,孩子们简直把军营当成家了,常常玩得乐不思蜀。于是,沉寂多日的锦州路上响起了孩子们稚嫩的童声:"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更让人感叹不已了。
是在几天之后的一个上午。当时,母亲正在厨房做饭,此前那个小战士手里提着我家的钢精锅又站在了门口。
"大婶,我是来还你锅的。也是来给你道歉的。"小战士双手把锅交到母亲手里,又把一块大洋放进锅里。
看到自家的宝贝回来了,母亲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小战士告诉母亲本来应该早点把锅送还的,但因自己淘米时不慎,锅掉到井台边,底部摔裂了一个口子。炊事班长拿着锅跑了好几个地方,才找到一个锔锅的师傅,将锅修补好。但不管怎么说,锅还是损坏了,首长让他带来一块大洋,算是补偿。
听着小战士的话,母亲不由惊呆了。这世上哪有这样的军队,不仅把借走的东西送还,还对损坏的锅底作补偿。
母亲看看补了一块黄铜片的锅底,厚重、结实。虽然不是新的,却并不影响使用。于是,又把大洋硬塞到小战士的手里。
"你们把锅还回来,我就感激不尽了。这钱我不能要。"母亲很坚决地说。
小战士像是怕烫手似的,又把钱放到了屋*的桌子上:"大婶,这钱你要是不收,可就是为难我了。我们*里有规矩,损坏老百姓的东西要赔。本来,我们想买新的还你,可跑遍半个青岛也没找到同样的锅,这才……"
看着小战士一脸的难色,母亲只好收下了这块大洋。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我家的屋门真正朝着对面的"邻居"敞开了。"邻居"缺什么,尽管到我家借;我家有需要帮忙的事,不等母亲开口,他们就会伸出援手。而那个借锅还锅的小战士也成了我家的常客。他利用闲暇时间,给母亲讲*道理,帮母亲打扫卫生、照看孩子,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母亲亲切地喊他小赵。孩子们则无比自豪地有了一个小赵哥哥。
就这样,1949年的6月里,"解放"这个字眼像春雨一般慢慢地滋润着我的母亲的心田。这个成年累月被封闭在锅碗瓢盆间的小脚女人豁然明白,千百年来套在身上的种种枷锁在解放的隆隆炮声中已被彻底砸碎,自己的生活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庆祝青岛解放的日子里,我的母亲高举着自己亲手糊的写着"解放"的彩色小旗子,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走上了街头。
"解放"带给母亲的欢欣是无与伦比的,那些有关"解放"的故事说也说不完。但在我的童年时代,母亲讲得最多的还是那个小赵哥哥。我知道这是母亲平凡记忆中的惟一亮点。而小赵哥哥则是"解放"的形象代表--这个把自由、平等、友爱带给母亲,让她可以挺胸抬头做人的小战士,就是母亲的"解放"。
至今我还记得母亲说起小赵哥哥时的思念之情。她说他黑黑的,瘦瘦的,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笑起来像个羞涩的女孩,讲话很腼腆。母亲一生都在后悔,小赵哥哥所在部队开拔之前,没问他的姓名和家乡。但母亲一生都在讲述她的"解放"故事。
我自己虽然没有"解放"的亲历身受,没有见过可爱可敬的小赵哥哥。但随着母亲年复一年的讲述,小赵哥哥却时常走进我的梦中,只不过,我的小赵哥哥与母亲的有所不同,他年轻、英俊,骑着一匹高头大马,高高地扬起右手,作着有力的手势,用洪亮的嗓音告诉我:"解放"就是公平、公正和做人的尊严。
高头大马在我的梦中驰骋,我在梦乡中咀嚼着"解放"这一伟大的字关于解放,对于解放后出生的我原无深切体验。所有故事都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但每每想起,却觉得温馨无比。那些人那些事仿佛亲历一样,"解放"是母亲幸福的记忆,亦成了我童年的怀想。儿时,坐在夏夜的星空下,在母亲娓娓地讲述中,我用童心将"解放"幻化成一幕幕真实的场景,不由浮想联翩,对那并不遥远的年代充满了憧憬,对那解放的欢乐、新生的幸福和军民的鱼水情意更是心驰神往。
听母亲说,青岛解放的前夕,她们这些居家的女人一开始只是感到无比的恐惧。听着市区间或响起的*炮声,除了为全家人的生命担忧,还对未来的日子感到茫然。当时,常年蜗居的女人们对*和解放都是懵懵懂懂。尽管也听到一些有关解放区的"花絮",但各种谣传却让她们真假难辨,还以为*跟青岛这块"殖民"土地上的所有军队一样欺压老百姓。而所谓"解放",对老百姓来说也许是另一副套在脖子上的枷锁,面临的是更深重的苦难。
就在母亲胆战心惊地饱受熬煎之际,这天早晨,一队人马开进锦州路,并驻扎到我家街对面的一座闲置的大院里。于是,恐怖就像黑暗一样降临到母亲的头上。当时,父亲出远门,去了另一个城市,作为家里的女主人,她惟一能做到的是关严屋门,拉上窗帘,并把五岁的二哥紧紧地搂在怀里。
上午在平安无事中度过去了。这异样的平静让母亲禁不住撩开窗帘的一角,胆怯又好奇地朝着对面的院子张望。她看见几个穿军服的年轻人在大院里洗衣服、擦*,有说有笑,打打闹闹,那情形就像一群课间休息的男学生,活泼而又率性。
"他们倒不像是恶人!"母亲从心里巴望着彼此能相安无事。
但到了中午,"祸事"就来了--就在一家人坐到桌前吃午饭时,门外突然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
母亲吓得一哆嗦,手里的筷子掉到了地上。但她看着面无血色的两个孩子,立刻强作镇定地站起身,踮着脚尖走到门口,从门缝里朝外窥探。虽然看不到对方的面孔,可那军服的一 角,也让母亲惊出了一身冷汗。生活在青岛这个"殖民"城市,与各国"大兵"遭遇是常有的事。但在自家门口如此短兵相接却是头一回。母亲预感到凶多吉少,亦做了最坏的打算。当时,她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保住孩子的性命。母亲这样想着,便匆忙回头朝大哥使了个眼色。大哥心领神会地将二哥拖进了卧室,并从里面上了插销。
母亲这才战战兢兢地打开了门。
门外站着一个头戴五角星军帽、身穿军服的小战士。他腰杆挺直,两手贴着裤线,规规矩矩地站在屋门的一侧,一脸稚气地冲母亲笑着。
母亲的心却依然悬着,她甚至不敢多看小战士一眼,忙低声下气地叫着"小老总",问他有什么事。
小战士开口便叫"大婶",接着,又让母亲喊他"同志"。
小战士说这些话时一脸的和颜悦色,母亲只是惶恐地听着,丝毫不敢放松警惕。这位"小老总"登门,决不会仅仅是让母亲叫他声"同志"吧!
果然,小战士的眼睛开始盯着我家放在碗柜顶端的大号钢精锅。他说部队起灶做饭,想借钢精锅淘米。
小战士讲一口南方话,母亲听不太懂,但他的目光却说明了一切。
钢精锅,在那个年代算是奢侈品,是母亲省吃俭用才买下的,更是母亲的心爱之物。可母亲一听说"小老总"不过是想"借"个钢精锅,心里的一块石头立刻落了地。只要"小老总"不伤害孩子,比钢精锅再贵重的东西她也舍得让他拿去。
"谢谢大婶,我们用完就还给你。"小战士接过钢精锅说。
母亲却连连摆手:"你喜欢就拿去吧!不要还了!"心里只想着赶紧将他打发走,这辈子别再见到他。
小战士走后,母亲看着已空了的碗柜上方,这才禁不住伤心起来。
懂事的大哥则安慰母亲说,破财免灾。他们毕竟还是登门来"借",而不是入室抢劫。想想以往的种种遭际,母亲这才释然。
可是,财破了却并没能免灾。钢精锅刚刚被"借"走,一件更可怕的事情又落到了母亲的头上。
--这天傍晚,因母亲一时疏忽,始终享受着"囚徒"待遇的二哥竟然失踪了。这下可吓坏了母亲和大哥。*俩在相互埋怨中不顾一切地冲出家门,求助邻居帮忙找孩子。
母亲最先想到有拐孩子"嫌疑"的便是新来的这群"邻居"。只是,站在自家门口朝对面的院子里望去,他们像是正在开会,众人围成一个大圆圈,中间站着一个当官的边打手势边讲着什么。这样的时候,你撞进去找孩子,肯定是要吃*子的。
但愿孩子去了别处。无奈的母亲抱着侥幸的心理,和邻居们一起在锦州路四周寻找。
"小弟会不会去了无棣二路的大姑家?"后来,大哥提醒慌乱中的母亲说。
大姑没有孩子,对聪明伶俐的二哥很是宠爱,父母也时常带他过去走亲戚。母亲想了想,便锁上家门,拉上大哥,直奔无棣二路。
天黑尽时,寻找二哥的几路人马都铩羽而归,大姑家也没有发现二哥的踪迹。在这兵慌马乱的年月,到处都是逃兵、劫匪,失踪的二哥想是凶多吉少了。绝望的母亲忍不住坐在街这边黯淡的路灯下失声痛哭起来。
看着母亲的眼泪,大哥再也忍不住了,一个人悄悄摸到了"邻居"朝向街面的厨房后窗,双手扒着窗框,偷听着里面的动静。
不一会儿工夫,大哥便从后窗那边跑过来,惊恐万状地喊着:"妈,妈,不好啦!小弟被抓进了兵营里。我听见他在里面说话呢!"
"什么!"母亲一下从地上跳起来,将所有的恐惧都丢到脑后,发疯般地奔向"邻居"已关闭的大门,边用力敲门边声嘶力竭地喊着:"小光,小光!你们还我孩子!"
母亲的哭喊声很快就惊动了大院里的人。门倏地从里面打开了,一个三十岁左右、军官模样的人用不解的目光看着母亲问:"大嫂,请问你找谁?"
"找我家小光。我家小光被你们给抓进来了。"失去理智的母亲大声嚷着。此时,她已做好了吃*子的准备。
不料,那人却轻声笑了:"大嫂,你别急,我们这儿是有个小家伙。想不到他是你的孩子。"军官说着,就扭过头,对一旁的哨兵小声嘀咕了几句,哨兵转身而去,眨眼工夫,二哥便坐在那个"借"锅的小战士的肩头,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馒头,得意洋洋地出现在母亲面前。
"大嫂,你看这是你的孩子吧?"军官态度和蔼地问。
母亲扑上去,一把抱住了二哥的腿,生拉硬拖地往下拽。二哥却挣脱开母亲的手,余兴未尽地央求母亲让他再玩一会儿。
原来二哥真是被两个*战士捡到的。这个调皮蛋趁母亲去院里水井洗菜忘记关门的间隙,逃出家门后,便去了他一直很好奇的街对面看光景。他偷偷溜进大院,看到一间房子里有人在打电话,觉得新奇无比,小脑袋贴在门边偷看了半天,就想来一次"模仿秀"。再次回到大街上的二哥,独自转悠着,到底找到一个僻静的去处--路口的一座大桥下。于是,他一头钻进桥洞里,搬来一块石头当电话,找来一根棍子做电话线,惟妙惟肖地模仿着那人的声调,在桥下玩起"打电话"来。
不知不觉间,天黑了下来。小家伙看着一下变得阴森可怖的桥洞,竟失去了方向感,左冲右突,就是找不到出口,他害怕极了,不由大哭起来。
这时,两个巡逻的哨兵从桥上经过,听到孩子的哭声,便到桥下,将我的二哥给哄了上来。在二哥的指点下,他们来到我家门口,可看见大门紧锁,只好又把二哥带回了营房。
听着军官的讲述,看着毫发无损且兴高采烈的儿子,母亲的眼里流着感激的泪水,终于从心底发出一声真诚的"谢谢"!
二哥的失而复得很快就在坊间传开了。这一奇迹的发生让人们开始对街对面的"邻居"有了好感。这一特殊的经历也让二哥有了自豪的资本,他像个义务宣传员那样逢人就绘声绘色地讲自己在军营里的经历:那些大哥哥可好了,他们给我饭吃,让我骑大马,还给我讲故事……
第二天,像是有人下了一道命令,街这边所有居民关闭的屋门都打开了,孩子们鱼贯而出,开始争先恐后地涌向街对面的大院。在那些美好的日子里,孩子们简直把军营当成家了,常常玩得乐不思蜀。于是,沉寂多日的锦州路上响起了孩子们稚嫩的童声:"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更让人感叹不已了。
是在几天之后的一个上午。当时,母亲正在厨房做饭,此前那个小战士手里提着我家的钢精锅又站在了门口。
"大婶,我是来还你锅的。也是来给你道歉的。"小战士双手把锅交到母亲手里,又把一块大洋放进锅里。
看到自家的宝贝回来了,母亲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小战士告诉母亲本来应该早点把锅送还的,但因自己淘米时不慎,锅掉到井台边,底部摔裂了一个口子。炊事班长拿着锅跑了好几个地方,才找到一个锔锅的师傅,将锅修补好。但不管怎么说,锅还是损坏了,首长让他带来一块大洋,算是补偿。
听着小战士的话,母亲不由惊呆了。这世上哪有这样的军队,不仅把借走的东西送还,还对损坏的锅底作补偿。
母亲看看补了一块黄铜片的锅底,厚重、结实。虽然不是新的,却并不影响使用。于是,又把大洋硬塞到小战士的手里。
"你们把锅还回来,我就感激不尽了。这钱我不能要。"母亲很坚决地说。
小战士像是怕烫手似的,又把钱放到了屋*的桌子上:"大婶,这钱你要是不收,可就是为难我了。我们*里有规矩,损坏老百姓的东西要赔。本来,我们想买新的还你,可跑遍半个青岛也没找到同样的锅,这才……"
看着小战士一脸的难色,母亲只好收下了这块大洋。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我家的屋门真正朝着对面的"邻居"敞开了。"邻居"缺什么,尽管到我家借;我家有需要帮忙的事,不等母亲开口,他们就会伸出援手。而那个借锅还锅的小战士也成了我家的常客。他利用闲暇时间,给母亲讲*道理,帮母亲打扫卫生、照看孩子,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母亲亲切地喊他小赵。孩子们则无比自豪地有了一个小赵哥哥。
就这样,1949年的6月里,"解放"这个字眼像春雨一般慢慢地滋润着我的母亲的心田。这个成年累月被封闭在锅碗瓢盆间的小脚女人豁然明白,千百年来套在身上的种种枷锁在解放的隆隆炮声中已被彻底砸碎,自己的生活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庆祝青岛解放的日子里,我的母亲高举着自己亲手糊的写着"解放"的彩色小旗子,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走上了街头。
"解放"带给母亲的欢欣是无与伦比的,那些有关"解放"的故事说也说不完。但在我的童年时代,母亲讲得最多的还是那个小赵哥哥。我知道这是母亲平
我自己虽然没有"解放"的亲历身受,没有见过可爱可敬的小赵哥哥。但随着母亲年复一年的讲述,小赵哥哥却时常走进我的梦中,只不过,我的小赵哥哥与母亲的有所不同,他年轻、英俊,骑着一匹高头大马,高高地扬起右手,作着有力的手势,用洪亮的嗓音告诉我:"解放"就是公平、公正和做人的尊严。
高头大马在我的梦中驰骋,我在梦乡中咀嚼着"解放"这一伟大的字眼,希冀这美梦永远不醒。
有些长,可以节选。 眼,希冀这美梦永远不醒。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9:04
解放青岛,青岛!
题记:转瞬间,我们年轻,稳健的共和国已经六十华诞,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怎能不让人激动?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她饱经苍桑而容颜未改,三十年的伟大变革,她开辟了新的时代。我亲爱的祖国,你创造了多少辉煌,你又怎能不让我热爱。
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号,黄海明珠,青岛解放了!每当奶奶听我向她念起祖国的发展她总会感慨,说起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当年爷爷是一名商人,在渡江战役开始的前夕,在国统区生活的爷爷已经受不了那种高压,白色,令人窒息的生活,为了早日结束这段阴暗的统治,爷爷毅然决定,争取帮助*党早日解放青岛。可是,那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啊,当时,我的姑姑刚出生不久,可谓是上有老人,下有子女,参军是不可能的,但不去争取解放,又怎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呢?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奶奶悄悄告诉爷爷,有几位*党员弄来了整整18车的钞票,爷爷立即明白了钱的用途,首先为渡江战役提供物资,其次把这里的通货搞膨胀,爷爷知道机会来了…….小心谨慎的*党员并没有轻易的把钱给爷爷,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考察,才放心的把一大笔钱给了爷爷,爷爷不辱使命,为*党弄来了5000双军鞋,又发展了军械所的一名*,已更新*支为由,偷出了十几挺重机*,正当爷爷长舒一口气,准备运输这些物资时,*的士兵闻讯赶到挨家挨户的搜查,十几挺机*啊,怎能隐藏得住,这时,爷爷为了争取时间,保全家人,保护物资,于是,便倾出所有家产,把家里所有的现金,装在几个袋子里,从窗口扔下,便急忙开始把所有的武器和物资往已经检查过的邻居家转移,窗外*军乱作一团,纷纷争夺那些钱,待他们分好钱后,那一批物资刚刚转移完……如今,十几年的内战,早已成为历史书中的阴暗一笔,混乱的局势也早已改观,五星红旗在飘扬,我的心情也无比的沉重, 牢记历史,珍惜眼前生活,这才能不会有博于我在团旗下的誓言:
坚决拥护中国*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把团的名誉放在首位,个人名誉得失放在次位,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关心集体和国家大事,帮助他人,力争做一名优秀的共青团员…….
听奶奶讲解放的故事
小时候常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印象最深的还是解放前的一些事。“解放前可不象现在这样,出个门也得当心啊。小日本在的时候,不仅进出城门得给他们鞠躬,而且还经常无缘无故打人耳光。女人出门的时候脸上都要涂点灶底灰,否则就有可能被小日本抓去糟蹋。就这样,出门还得小心翼翼,没事尽量待在家里。可就是在家也不安心,就怕小日本来抢东西。好在我们家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门脸也比较破。那些看上去象有钱人家的就被抢了不止一次,有时还把人给打死了。”奶奶说,抗战8年最高兴的事除了小日本投降,就是一次游击队进城刺杀了一名日本军官,虽然小鬼子封锁了整个巷子一天,还在城内大搜查,抓了不少人,可最后也没找到杀人者。虽然小鬼子的搜查让不少人家担惊受怕了一天,但等鬼子一走,大家关上门都在笑,胆子大点的还喝酒庆祝。听说鬼子后来有一次在南门挖到一块古代的石碑,好象是预言小日本要败的,后来这石碑小日本都没敢动,重新放了回去,后来就不知道这石碑到哪里去了。
“小鬼子投降的时候,听说北寺塔里堆的都是炸药,准备炸掉苏州城的,好在他们来不及动手。可*回来了,老百姓的日子照样不好过。”本来日本投降,市面上的物资也多了,物价都降了。可“蒋该死”又规定把小日本和汪伪*发行的中储券和法币按200:1的价格兑换,我们家本来是开小商店的,东西卖了收的全是中储券,可这收兑规定一出,收的钱基本就成了废纸,花都花不出去。苦撑了两三年,本来还想撑下去。结果后来又出了金圆券,贬值的速度比中储券和法币还要快,街上的东西价格一日数变,后来就连买草纸也要拎上一大袋金圆券。商店实在开不下去了,最后只好关门。
“快解放的时候街上很乱,*兵到处乱窜,一些店给抢了,连老百姓的衣服也要抢。”(估计是为了方便换便装逃跑。)“1949年4月26日下午,街上的*兵突然没有了,听说街上到处都是丢弃的军装。26日晚上,城外响了几阵*,大家者呆在家里不断出门。27日早上,一起床就听说*进城了(后来听说是从阊门和金门进的城),大家赶紧上街去欢迎。就见一队兵,长得很精神。一开始我们还有点担心这些穿着黄军装,打着绑腿穿草鞋的兵会不会和*兵一样,可他们待人很和气,而且买东西都照价付钱,和强买强卖的*兵不一样。”
奶奶当时对什么是解放还不清楚,但直觉告诉她,从此以后生活会不一样了,这里的天真的变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9:05
“听爷爷奶奶讲解放故事”主题征文可记录青岛解放前夕的艰难历程,也可记录青岛解放时的欣喜。征文题目自拟,字数限定在800字以内。文章要以小见大,有感而发,要求思想健康,结构合理,选材新颖,语言活泼。
例;我的奶奶(即我爷爷的妈妈)今天和我在一起交谈,讲她们的故事。老人今年90岁了,身子灵活,体质健康,心理什么事都清清楚楚,耳不聋,眼不花。回忆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奶奶感慨万千,接着,奶奶讲述了以自己的生活为主题的真实的故事,这就映*当时中国社会底层人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在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高炉,小炉,大灶,小灶日夜不停,冒着黑烟,成为当时大炼钢铁时期的中国最真实的写照。
可底层人的生活怎样,我们并不十分了解。今天我带大家走进底层人的生活。
大炼钢铁时,村里派来一些人拿着钳子把家里的门子拆了,把上面所有的铁制工具全部写下来,连锁子也不放过。当时戏剧性的话:“真是到了夜不闭户的境界了。”所有的锅全部被拿走,假使埋在院子里,那些人就拿着锄头挖地三尺。那时候,家家户户惊恐万分,奶奶在夜深的时候把一个小铁锅藏进对门的一个小洞里,才使这口锅免于被融化的命运。没饭吃,公社开立了大食堂,几个中年妇女有发小贴饼的,有舀汤的。奶奶说,她那时候是管舀汤的。一到中午,人们都提着饭桶和碗来舀汤,当时都是定量的,按每人一勺汤来计算的。那做饭的锅有2米直径那么大。奶奶那时要把勺子放平着舀,给谁少一点都不行,大家伙都看着,要是那个是满满一勺子,他的斜着舀了,往外漏了点,就会觉得不公平,弄不好就要打架啊!姥姥十分公平,所以大家都去她哪儿舀,而旁边的大锅却无人问津。奶奶舀了那锅舀另一锅,累得受不了。当人们领完饭后,姥姥回到家,左找右找找不到一点吃的,原来爷爷都吃了。奶奶说,她和爷爷的一顿饭一共才两个半小贴饼子,你也许想象不到,那贴饼子的直径还不到五厘米。但是爷爷以为奶奶在食堂可以吃饭,就把所有食物据为己有,吃了个精光。奶奶只好饿了一天。
提问者: 22220000222200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最佳答案
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不久北平也获解放。*军队溃散不整,青岛*守军见前途无望,*策划撤退,驻青岛美国陆地军队也自1月12日起陆续移往舰船上随时准备撤离。2月,驻青岛美国各单位财物由军方移交美国青岛领事馆保管。青岛市内工厂、商店、银行纷纷停业,一些***和工厂公司的厂长、经理纷纷离青岛南下,*青岛市党政机关几近瘫痪。*青岛当局着手计划在撤退前将重要工厂南迁,或在撤退时破坏市政设施和工厂企业、港口等。
�中国人民*总部和华东军区司令部相继警告青岛*主官,如胆敢在逃跑前进行破坏,必将按战争罪犯予以严惩。青岛广大职工、学校师生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护厂、护港、护路、护校、反南迁的斗争。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各厂成立了护厂组织。中国纺织公司所属工厂和齐鲁实业公司所属工厂以及电信局、自来水厂、电厂和港务局等重要企业均由工人成立护厂队等保护起来,护厂力量坚定有效地开展斗争,使反动派在青岛进行破坏的计划未能实现。当青岛解放时,全市重要市政设施和工厂企业学校几乎完好地保护下来,大部分在解放后不久就恢复了生产运转。青岛的反南迁、反破坏和护厂斗争,保护了城市的重要部门和重要设施,对恢复生产、建立新秩序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华东局、*胶东区委等上级*的领导下,青岛党组织得到巩固和发展,在工运、*、情报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1948年6月25日,**华东局发出《对青岛工作的指示》,及时指导*青岛地下组织开展工作。在组织护厂斗争的同时,*青岛地下组织配合人民*的战斗,广泛调查青岛*军队的军事设施和布防情况,及时送往解放区。许多党员都为解放青岛贡献了力量,有的*党员打入*海军或要害部门获取机密,通过秘密电台为攻城部队报告重要情报。*青岛地下组织还成功地策动了驻泊青岛的*海军黄安舰和陆军整团的起义。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发起渡江战役,向江南进军。为配合江南大进军,山东军区成立了青(岛)即(墨)战役指挥部,5月3日分三路开始了解放青岛的战斗。刘安祺指挥*守军在青岛外围布置了三道防线,且战且退,计划在抵抗失败时将青岛重要设施破坏,然后从海上逃跑。5月17日,美国西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逃离青岛。人民*于5月中旬结束外围战,*近青岛地区。5月26日,人民*向第一道防线发起全线攻击,攻克即墨县城。31日,人民*攻占城阳和丹山,突破敌人又一道防线。三路大军压向敌人最后一道防线,6月1日占领李村、沙子口,6月2日经水清沟、四方、浮山进入市中心区,*败军由大港码头登舰南逃,青岛获得解放。
1949年6月2日,中国人民*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青岛市*宣告成立,向明任军管会主任委员,马保三任**。*青岛*员会进入市内办公,薛尚实任**。青岛发电厂下午开始送电。青岛市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当晚8时开始播音。城市设施完好,社会秩序井然。青岛52万市民开始了恢复经济、重建家园、振兴青岛的事业。
1949年6月2日起,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财经委员会、政务委员会、治安委员会等部门,按系统开展接管工作。青岛市军管会派军代表接管胶海关,正式对外办公。6月15日青岛港正式开放,11月26日胶海关改称青岛海关。*3个月内先后接管铁路、银行、邮电、发电厂、自来水厂以及中纺公司、齐鲁公司等重点部门和大中型企业共493个单位;实行保护私营民族工商业的*,批准8 000多家私营工商企业,其中新开业的就有近千家,为青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1949年8月,*青岛市第一次代表会议召开,讨论通过了《关于改造建设青岛的方针任务》等决议,提出了“改造旧青岛,建设新青岛”的口号,中心任务是围绕恢复和发展生产,厉行精简节约,建立和巩固*秩序;要求各级党组织与人民群众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市*采取措施对市场物价、失业人员、灾民等社会问题予以妥善解决。9月28日至10月5日,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短短数月,许多国营工业企业恢复生产,全市社会秩序日趋安定。
�在青岛解放后最初的3个月时间里,人民政权在驻青岛人民*和全市各界支持下,维护社会治安,打击残存的反动势力,共收容处理*散兵游勇7 975名,收缴各种长短*842支,搜捕特务分子192名、武装匪特161名、盗匪93名,登记管制特务分子643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9:06
关于解放,对于解放后出生的我原无深切体验。所有故事都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但每每想起,却觉得温馨无比。那些人那些事仿佛亲历一样,"解放"是母亲幸福的记忆,亦成了我童年的怀想。儿时,坐在夏夜的星空下,在母亲娓娓地讲述中,我用童心将"解放"幻化成一幕幕真实的场景,不由浮想联翩,对那并不遥远的年代充满了憧憬,对那解放的欢乐、新生的幸福和军民的鱼水情意更是心驰神往。
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不久北平也获解放。*军队溃散不整,青岛*守军见前途无望,*策划撤退,驻青岛美国陆地军队也自1月12日起陆续移往舰船上随时准备撤离。2月,驻青岛美国各单位财物由军方移交美国青岛领事馆保管。青岛市内工厂、商店、银行纷纷停业,一些***和工厂公司的厂长、经理纷纷离青岛南下,*青岛市党政机关几近瘫痪。*青岛当局着手计划在撤退前将重要工厂南迁,或在撤退时破坏市政设施和工厂企业、港口等。
�中国人民*总部和华东军区司令部相继警告青岛*主官,如胆敢在逃跑前进行破坏,必将按战争罪犯予以严惩。青岛广大职工、学校师生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护厂、护港、护路、护校、反南迁的斗争。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各厂成立了护厂组织。中国纺织公司所属工厂和齐鲁实业公司所属工厂以及电信局、自来水厂、电厂和港务局等重要企业均由工人成立护厂队等保护起来,护厂力量坚定有效地开展斗争,使反动派在青岛进行破坏的计划未能实现。当青岛解放时,全市重要市政设施和工厂企业学校几乎完好地保护下来,大部分在解放后不久就恢复了生产运转。青岛的反南迁、反破坏和护厂斗争,保护了城市的重要部门和重要设施,对恢复生产、建立新秩序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华东局、*胶东区委等上级*的领导下,青岛党组织得到巩固和发展,在工运、*、情报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1948年6月25日,**华东局发出《对青岛工作的指示》,及时指导*青岛地下组织开展工作。在组织护厂斗争的同时,*青岛地下组织配合人民*的战斗,广泛调查青岛*军队的军事设施和布防情况,及时送往解放区。许多党员都为解放青岛贡献了力量,有的*党员打入*海军或要害部门获取机密,通过秘密电台为攻城部队报告重要情报。*青岛地下组织还成功地策动了驻泊青岛的*海军黄安舰和陆军整团的起义。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发起渡江战役,向江南进军。为配合江南大进军,山东军区成立了青(岛)即(墨)战役指挥部,5月3日分三路开始了解放青岛的战斗。刘安祺指挥*守军在青岛外围布置了三道防线,且战且退,计划在抵抗失败时将青岛重要设施破坏,然后从海上逃跑。5月17日,美国西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逃离青岛。人民*于5月中旬结束外围战,*近青岛地区。5月26日,人民*向第一道防线发起全线攻击,攻克即墨县城。31日,人民*攻占城阳和丹山,突破敌人又一道防线。三路大军压向敌人最后一道防线,6月1日占领李村、沙子口,6月2日经水清沟、四方、浮山进入市中心区,*败军由大港码头登舰南逃,青岛获得解放。
1949年6月2日,中国人民*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青岛市*宣告成立,向明任军管会主任委员,马保三任**。*青岛*员会进入市内办公,薛尚实任**。青岛发电厂下午开始送电。青岛市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当晚8时开始播音。城市设施完好,社会秩序井然。青岛52万市民开始了恢复经济、重建家园、振兴青岛的事业。
1949年6月2日起,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财经委员会、政务委员会、治安委员会等部门,按系统开展接管工作。青岛市军管会派军代表接管胶海关,正式对外办公。6月15日青岛港正式开放,11月26日胶海关改称青岛海关。*3个月内先后接管铁路、银行、邮电、发电厂、自来水厂以及中纺公司、齐鲁公司等重点部门和大中型企业共493个单位;实行保护私营民族工商业的*,批准8 000多家私营工商企业,其中新开业的就有近千家,为青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1949年8月,*青岛市第一次代表会议召开,讨论通过了《关于改造建设青岛的方针任务》等决议,提出了“改造旧青岛,建设新青岛”的口号,中心任务是围绕恢复和发展生产,厉行精简节约,建立和巩固*秩序;要求各级党组织与人民群众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市*采取措施对市场物价、失业人员、灾民等社会问题予以妥善解决。9月28日至10月5日,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短短数月,许多国营工业企业恢复生产,全市社会秩序日趋安定。
�在青岛解放后最初的3个月时间里,人民政权在驻青岛人民*和全市各界支持下,维护社会治安,打击残存的反动势力,共收容处理*散兵游勇7 975名,收缴各种长短*842支,搜捕特务分子192名、武装匪特161名、盗匪93名,登记管制特务分子643名
我自己虽然没有"解放"的亲历身受,但随着母亲年复一年的讲述,"解放"就是公平、公正和做人的尊严。
如今生活与以前的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但是,我认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些*,是他们为他们的子孙后代打拼出了一片天地,是他们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们平常的点点滴滴都是他们留给我们的.他们是伟大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那么好的生活。现在的生活好了,各方面条件也高了,我们更应该珍惜,不应忘记过去,还要努力学习,创造美好未来! 高头大马在我的梦中驰骋,我在梦乡中咀嚼着"解放"这一伟大的字眼,希冀这美梦永远不醒。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9:06
小时候,听到的最多的故事,就是爷爷奶奶给我讲的解放战争时期的事儿,虽然这些故事我听的耳朵都磨出了茧子,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使我最受启发的,还是这些我都“听烦了的故事”。
“解放前的国家特别落后,到处都穷,还总是受敌人欺负。在战争时期,人们一听到敌机来了的时候,就都往防空洞里跑,吓得在防空洞里躲半天都不敢出来,待到没有了飞机声,才敢出来。整天提心吊胆,就怕敌人来“找事儿”,弄得大家整天神经紧张。小鬼子还经常到处抢东西,那些看上去像有钱人家的就被抢了不止一次,有的还把人打死了,就这样,大家出门都得小心翼翼。那日子简直没法过。”奶奶总是一边叹气,一边说。而爷爷呢,则经常给我讲*。
“敌人总来欺负我们,我们总不能挨着吧,所以,*们出面了。这些*可都是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在战场上坚强、勇敢地与敌人殊死搏斗。在炎热的夏天,*们要执行任务,趴在草垛里,草垛里有好多虫子,*们就要忍受着蚊虫叮咬,一动不动的趴在里面,生怕暴露;还有的*,在战场上,跟敌人打急眼了,打得肠子都打出来了,也顾不上,继续打……那真是国家的好儿女,国家的骄傲啊!”每提到这,爷爷的脸上就会流露出笑容,但同时,也有一丝难过。”我总会想:爷爷应该是在为那些既然方军叔叔感到惋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