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1 16: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6:05
平面道具有时需要复杂而冗长的设计过程。在《欢迎来到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中,由于门僮季诺是在报上读到德夫人的讣闻,所以我们必须制作出一份完整的全国报纸。
而在《犬之岛》(Isle of Dogs)里,我们打造了许许多多*布条来展现人群的怒火,上面的日文字都是用胶带贴成的。
这些道具也可能是任何微不足道又极为简单的东西,任何场景中出现的文字,无论字体多么朴素,字数多么少,通常都也是一种「平面设计」。
在玛丽.哈伦(Mary Harron)执导的《美国杀人魔》(American Psycho, 2000)中,递名片的桥段现在已经成为了经典,更是一段与设计息息相关的对话,这在电影中十分少见,毕竟很少会有电影角色谈论平面设计。
在潘妮.马歇尔执导的《飞进未来》(Big, 1988)中,十三岁的贾许个子太矮了,无法和朋友一起搭上游乐场的云霄飞车。当他看到了那台名为「佐尔塔」的古董许愿机时,他立刻许愿希望自己快快长大。精灵发出低吼,双眼发光,一张小小的卡片从机器里弹了出来,虽然贾许发现许愿机根本没有插电。卡片正面写着:「佐尔塔指点迷津。」而背面则是:「你的愿望实现了。」接着小贾许离开,一夜之后,他成了由汤姆.汉克斯(Tom Hanks)饰演的三十岁大贾许,生活也从此发生了难以想像的变化。这张卡片就是一种「主角道具」,而在特写画面中,卡片上的文字正是经过细心设计的嘉年华风格手写字体。试想,如果文字只以全大写的「Helvetica」字体来呈现,似乎就不太可能展现出同样诡谲的氛围了。
这张卡片是经典的平面道具,出自我童年最爱的其中一部电影。三十年来,它一直被保存如新,收藏在电影搭景师乔治.德蒂塔(Gee DeTitta)家中地下室的一个塑胶资料夹里。
这些简单的小物总设计得与电影十分相配,并被放在最适合的画面中,看似不经意,仿佛本来就已经存在,只是刚好在当地市集的某个角落被拍到,让你不禁以为,说不定这架古董许愿机早在电影剧本写好之前,就一直放在那座游乐场里?事实绝非如此,虽然它在这座乐园里扮演着这么重要的角色。
本片的搭景师乔治.德帝塔(Gee DeTitta)和苏珊.博多.泰森(Susan Bode-Tyson)回忆道,这台许愿机是特地为这部电影打造的,并由美术指导(art director)史毕德.霍普金斯(Speed Hopkins)设计,并由两位道具师傅在他们的曼哈顿工作室中制造完成。他们将许愿机的外箱制作得很大,好让道具操控员可以躲在里面,像操偶师一样控制精灵的脸部动作。
而当贾许的愿望实现时,操控员就会悄悄地将卡片丢进取卡槽中。虽然现在已经无法联系上这两位师傅,但或许还能凭长相来认出他们──他们显然对于这件道具太有热诚了,竟比照自己的长相来制作佐尔塔呢。
在这部制作于一九八〇年代的电影中,平面设计师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片尾字幕上,因为当时美国布景设计师协会(United Scenic Artists)还未正式认可平面设计师这个角色。从基本面来看,平面作品可以指任何带有文字、图案或图片的物品,而这类道具通常会由美术部门多位的同仁经手。
过去,道具上的平面图案大多是由部门里的实习生或助理美术指导负责处理。在美术部门拥有电脑之前,平面图案都是纯手工绘制,如果要呈现出专业印刷的效果,那就得先用办公室的影印机将字体放大印出来,然后再以乾式转印的方式来呈现在道具上。当时也有部份道具会外包给印刷厂,或者依照需要去请求赞助和商借。
一位住在纽约搭景师回忆道,一九九〇年代,假如你需要用到房屋外面的待售标志,可以打电话给当地的房屋仲介,并开车去向他们借用一个下午。不过,随着版权诉讼案件越来越多,业内也对此越来越焦虑,于是,平面设计师就成为剧组的必备班底了,毕竟他们能够制作出原创道具,且成品又合法归属于制片公司。
当然,现在的电影还是会使用一些真正的品牌商品当作道具,不过它们全都必须经过漫长的版权审核过程,直接自制会更有效率,也更不受*。虽然有时影片中确实会出现一些真正的商品,但这大多是出自剧组的创作选择,好让电影更加贴近当时当地的情境。不过,这种做法并不等同于产品置入。
所谓的产品置入,是指由品牌赞助部份的电影制作预算,借此让他们的商品或作品出现在电影里,而这可能会影响或决定剧组要如何拍摄这件物品,或者这件物品何时会出现在镜头之中。大多数的导演并不愿意为了额外的金钱而牺牲故事的完整性,或者容忍品牌干扰创作过程。
因此,假如你在电影背景中看到某个你认识的品牌,多半是因为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或者想要呈现出类似真实事件改编的风格,而美术部门寻求品牌的同意,以这些物品来打造出更有真实感的背景。在由劳勃.辛密克斯(Robert Zemeckis)执导的《浩劫重生》(Cast Away, 2000)中,一位送货员的货机在南太平洋坠毁,因而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虽然男主角查克是一个完全虚构的角色,但他的经历却十分有真实感。或许有一部份要归功于本片编剧威廉.布洛勒斯(William Broyles Jr.),他在为剧本进行研究的期间,真的跑去住在一座无人岛上。但另一部份原因,则是电影里几乎所有的货物道具都属于「联邦快递」(FedEx),这是真实世界中最知名的品牌之一。
现在,几乎所有电影或影集的剧组中,都至少会有一位专业的平面设计师,有时甚至多达三到四位,视制作预算和电影主题性质而定,比如说,以农场为背景的电影和以新闻编辑室为背景的影集相比,所需的平面设计势必就会少很多。
虽然平面设计师最终目标是要完成导演和艺术总监(proction designer)对影片的整体期望,但我们的日常工作更常是在制作各种小道具,并交付给相关部门的主管,例如,为搭景师做出报摊上陈列的杂志,为美术指导绘制好房屋上的店面招牌,或是做出一本本护照,让道具管理员(property master)分配给演员们。
平面设计的范畴也包含用于衬托布景的「装饰制作物」(dressing graphic),还有「场景制作物」(construction graphic),是布景中的各种小物,以及「情节制作物」(action graphic),会被交到演员手上,甚至出现在特写镜头里。不过哪些制作物分属于哪个美术部门,这目前可能还是灰色地带,比方说,壁纸究竟应该是制景部门的预算,还是应该由布景组来支出?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每个电影剧组的工作流程都不一样,规矩也不同。但无论如何,在一部电影的设计中,艺术总监和搭景师永远是两个最重要的角色,他们也是最终会上台领奥斯卡金像奖的人。
为了创作出*真的道具,平面设计部门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寻求书法家、手写创作者、装帧师或网版印刷师等其他手工创作者的协助。毕竟数位印刷字体永远无法取代手写字,手绘标志也很难被印刷看板替代。设计师们除了会花许多时间来研究早期的制作方法和风格,在开拍前数周的准备时间里,也会造访剧本中所描述的地点,或沉浸在时代背景的氛围之中。所有的道具和布景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就算是最怪诞的电影,也要以真实感为根基。虽然这些道具总被做得难辨真伪,但事前一定会参考真实历史中的物件,才能设计出*真的作品。
然而,*真的道具和真实的物品仍然是完全不同的。虽然我们会参考真实物品获得灵感,但这不表示我们坚守写实主义。由贝瑞特.奈鲁利(Bharat Nalluri)执导的《圣诞颂歌》(The Man Who Invented Christmas, 2017)上映之后,网路上曾掀起一阵热议。
当时其中一张剧照上,狄更斯正在阅读一份十九世纪的报纸,而头版上有个醒目的大标题。一位历史学者就在Twitter上发文,说这完全不符合时代背景。原来,十九世纪英国的报纸首页,通常放的是各式各样的小广告,而不是新闻报导,一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头条新闻标题才首次出现在《泰晤士报》(The Times)的头版上。我们固然能够理解,这位历史学者是因为史实未被重现而感到很失望,但电影美术部门的工作有时也不应该被以太过写实的方式看待,因为我们还是需要一些创作上的取舍。如果要重现当时的报纸最真实的样貌,那么放在内页的新闻报导尺寸,势必会小到任何相机都难以在中景镜头(mid shot)中捕捉到画面。
而剧组选择将斗大的新闻标题放在首页,则可能是因为那是视觉叙事过程的重要部份。比如说,我们该额外花费一百万美金,把战争场景如实拍摄出来,还是直接让角色在报纸上读到战争的消息就好?若要让观众先行理解故事的背景资讯,头版标题可能是最快速又有效的方式,因此,多数导演这时候会选择舍弃精确的真实历史,选择去讲好一个故事。毕竟他们并不是在拍一部关于十九世纪报纸排版的纪录片。
不过,这也并不表示精确的平面道具就无法制造出巨大的戏剧效果。在英国ITV的古装剧《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 2010)第一集中,报纸道具就被用来宣达了当时最重要的大事,也就是铁达尼号沉船了。这份报纸看起来就像是一九一二年四月十五日《泰晤士报》的复刻版,而且头版上没有任何大标题。编剧们选择将道具融入剧情桥段,循序渐进地揭开新闻大事,同时也让观众得以认识古代冷知识──在那个时代,任何送进乡间豪宅的报纸,都必须由仆人先进行熨烫,才能交到贵族手中。
在这个桥段中,第二男仆威廉比所有人都先读到新闻,因为他必须将报纸摊开,一张张单独熨烫。也因此,沉船消息在楼上的人听到之前,就已经先传遍了仆人的宿舍。剧组适度运用了英国大报设计史的趣味轶事,不著痕迹地将它融入了迷人的蒙太奇之中,展示出当时与现代日常之间的差异,也展展现出楼上贵族和楼下仆人之间不同的生活。至于为什么要熨烫报纸呢?女帮厨黛西也在剧情中替我们发问了。「为了烫干墨水,傻瓜,」有人这么告诉她,「我们可不希望让伯爵的双手跟你的一样黑。」
但我们的制作物也不见得总有现实依据可循,比如「事件板」就是一个例子,这完全是一种被设计出来的布景道具。你一定常在电影中看到,侦探将最新一起案件的所有线索全都钉在办公室墙上,包含了新闻剪报、嫌疑犯的入案照和当地的地图,他们通常会用大头钉和红色绳子将有关系的人事物全都连在一起。这是*真实的办案过程吗?现实多半没那么吸引人。话虽如此,电影平面设计的其中一大要点,往往是要将角色的思考形象化地体现出来,制作过程也十分需要创意。
在盖.瑞奇(Guy Ritchie)执导的《福尔摩斯2:诡影游戏》(Sherlock Holmes: A Game of Shadows, 2011)中,华生回到他从前的办公室,发现福尔摩斯在房间里贴满了报纸、照片和地图等线索。在这个场景中,不仅仅是墙壁上钉满了红线,而是整个房间里都有。「你喜欢我的蜘蛛网吗?」福尔摩斯问道。这布景所展示的正是他当下的精神状态。
长期以来,许多电影的美术部门都会以细腻的制作物,来反映出虚构人物的心理状态。福尔摩斯房间里交错的红线令人想起朗.霍华(Ron Howard)执导的《美丽境界》(A Beautiful Mind, 2001),患有思觉失调的数学家者约翰.纳许也有这么一面贴满混乱资讯的墙。
而在Showtime电视网影集《反恐危机》(Homeland, 2011)第一季里,中情局探员凯莉在办案过程中,同样制作了一整面事件板,用来分析涉嫌叛变的中士布罗迪。后来随着凯莉暂停服用躁郁症药物,又开始与布罗迪过从甚密,她逐渐濒临崩溃的同时,这面事件板也变得越来越混乱,呈现出癫狂的视觉效果,以亮黄、绿色、红色、紫色与蓝色等五颜六色的军事机密文件,拼凑成一条时间轴。究竟是她疯了,或者这就是天才探员的办案过程?观众们在两者间不断游移,最终选择相信了后者,但中情局终止了她的调查,并拆除了她所有辛苦拼凑出的资讯墙,当然这也是平面设计部门辛苦制作的成果。这些「疯狂的事件板」通常都设计得非常细致,才能因应所有慢动作或特写运镜,是非常繁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