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2 22:1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14:49
最近网络上新拍的宫斗剧实在是太多了,在拍的也是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冒尖,拍得有新意的还自罢了,但关键是大多数都是剧情雷同,套路一样的,这就让*倒胃口了,所以这段时间小编又刷了一遍《雍正王朝》,好洗洗眼睛,清清思路,看剧过程中,有两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追比国库欠银那段,还不起钱的大小*都跑到康熙皇帝那哭诉,康熙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老百姓没有房子住,他们可以睡到大街上,住在棚子里,但是没有吃的,他们就要揭竿而起,古往今来那么老百姓造反不都是这样引起的吗?另一个就是康熙皇帝到民间去微服私访,在田间碰到刚好收完麦子的老农,康熙皇帝就问:今年总可以吃饱饭了吧,老农回答:这点麦子交完粮税,只够吃半年,其他时间就只能喝粥了,算是勉强过活吧!
影视剧中,的康熙皇帝
这两个情节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古代的老百姓很可怜,要求都很低,只要能够吃饱饭,就没有人想着什么揭竿而起。那么问题就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
作为一个古代君王,或者对于整个古代的统治集团来说,没有人是不想让老百姓吃饱饭的,但是在古代,生产力是很有限的,农民种田也好或者种地也罢,产量普遍都不高,也不像我们现代一样有什么农药,化肥或者什么高科技的农用机具来帮助土地大量增产,他们更多的时候是靠自己的双手去劳作,所以古代的家庭为什么喜欢生男孩,男人能输出更多的劳动力是一个主要原因,但是毕竟人力都是有限,全家开足马力,一亩地能收200-300斤的稻谷或者麦子,就已经算是高产了,而且要是再碰上什么洪涝灾害啊、旱灾啊,蝗灾啊,土地的产量那就更少了,再加上还要给朝廷缴纳粮税,所以在风调雨顺的时候,土地的全部收成也只是能够勉强养活全家而已。
古代农民
其次,在古代,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普遍都有安贫乐道,乐天知命的思想,就是比较信命,也肯认命,只要国家不*,那就算是太平盛世了。日复一日的劳作也让他们觉得只要能够吃饱饭,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再多的追求也不敢奢望,也办不到,毕竟家里没有什么余钱,没有多余的银两,老百姓就不会有什么其他的想法,祖祖辈辈也就只能永远困守在土地里了,只要还能够吃饱饭,就不存在老百姓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去揭竿而起,那么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呢?
古代农民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春秋时的一位圣贤了,老子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古之善为德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些都是出自老子《道德经》中的片段节选,大意就是:如果老百姓被教化得太聪明的话,国家就不好治理,所以愚民才是国家的福气,唯有如此才是有德之人。这是老子典型的愚民思想,也是其口中对“德者”的评判标准。
影视剧中的老子形象
所以很多君王,尤其是那些想成为老子口中的“德者”的君王,不管国家多大,都喜欢引用老子的这一思想来治理国家,包括整个统治阶级,都认为民众太聪明,要求太多的话,国家就会陷入不稳定的状态。虽然战国时孟子就提出过“民为重,君为轻”唐朝时的魏征也说“谁能载舟,亦能覆舟”,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君王和百姓的地位还是不对等的,高低贵贱之分仍然很明显。
农民耕种图
为了维护统治阶层享有的特权和皇权的稳定,古代的君王是不会让民众享有“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的,尽管众生平等这一思想佛家早已提倡过,但是对于君王来说,给民众灌输认命的思想尤为重要,皇权是天授的,贵族是天生的,天子是上天派来统治万民的,老百姓的平民身份甚至贱民的身份也是上天注定的,所以你们要认命,不可违背天意去抗命。
长此以往,老百姓也只能认命,只要不是生逢乱世,只要还能够吃饱饭让全家不挨饿,也就再也不会想着什么揭竿而起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14:49
喝粥是可以吃饱的,但是消化比较快,营养也单一,只能维持生命而已,长期喝粥肯定会营养不良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5:46
最近网络上新拍的宫斗剧实在是太多了,在拍的也是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冒尖,拍得有新意的还自罢了,但关键是大多数都是剧情雷同,套路一样的,这就让*倒胃口了,所以这段时间小编又刷了一遍《雍正王朝》,好洗洗眼睛,清清思路,看剧过程中,有两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追比国库欠银那段,还不起钱的大小*都跑到康熙皇帝那哭诉,康熙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老百姓没有房子住,他们可以睡到大街上,住在棚子里,但是没有吃的,他们就要揭竿而起,古往今来那么老百姓造反不都是这样引起的吗?另一个就是康熙皇帝到民间去微服私访,在田间碰到刚好收完麦子的老农,康熙皇帝就问:今年总可以吃饱饭了吧,老农回答:这点麦子交完粮税,只够吃半年,其他时间就只能喝粥了,算是勉强过活吧!
影视剧中,的康熙皇帝
这两个情节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古代的老百姓很可怜,要求都很低,只要能够吃饱饭,就没有人想着什么揭竿而起。那么问题就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
作为一个古代君王,或者对于整个古代的统治集团来说,没有人是不想让老百姓吃饱饭的,但是在古代,生产力是很有限的,农民种田也好或者种地也罢,产量普遍都不高,也不像我们现代一样有什么农药,化肥或者什么高科技的农用机具来帮助土地大量增产,他们更多的时候是靠自己的双手去劳作,所以古代的家庭为什么喜欢生男孩,男人能输出更多的劳动力是一个主要原因,但是毕竟人力都是有限,全家开足马力,一亩地能收200-300斤的稻谷或者麦子,就已经算是高产了,而且要是再碰上什么洪涝灾害啊、旱灾啊,蝗灾啊,土地的产量那就更少了,再加上还要给朝廷缴纳粮税,所以在风调雨顺的时候,土地的全部收成也只是能够勉强养活全家而已。
古代农民
其次,在古代,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普遍都有安贫乐道,乐天知命的思想,就是比较信命,也肯认命,只要国家不*,那就算是太平盛世了。日复一日的劳作也让他们觉得只要能够吃饱饭,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再多的追求也不敢奢望,也办不到,毕竟家里没有什么余钱,没有多余的银两,老百姓就不会有什么其他的想法,祖祖辈辈也就只能永远困守在土地里了,只要还能够吃饱饭,就不存在老百姓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去揭竿而起,那么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呢?
古代农民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春秋时的一位圣贤了,老子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古之善为德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些都是出自老子《道德经》中的片段节选,大意就是:如果老百姓被教化得太聪明的话,国家就不好治理,所以愚民才是国家的福气,唯有如此才是有德之人。这是老子典型的愚民思想,也是其口中对“德者”的评判标准。
影视剧中的老子形象
所以很多君王,尤其是那些想成为老子口中的“德者”的君王,不管国家多大,都喜欢引用老子的这一思想来治理国家,包括整个统治阶级,都认为民众太聪明,要求太多的话,国家就会陷入不稳定的状态。虽然战国时孟子就提出过“民为重,君为轻”唐朝时的魏征也说“谁能载舟,亦能覆舟”,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君王和百姓的地位还是不对等的,高低贵贱之分仍然很明显。
农民耕种图
为了维护统治阶层享有的特权和皇权的稳定,古代的君王是不会让民众享有“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的,尽管众生平等这一思想佛家早已提倡过,但是对于君王来说,给民众灌输认命的思想尤为重要,皇权是天授的,贵族是天生的,天子是上天派来统治万民的,老百姓的平民身份甚至贱民的身份也是上天注定的,所以你们要认命,不可违背天意去抗命。
长此以往,老百姓也只能认命,只要不是生逢乱世,只要还能够吃饱饭让全家不挨饿,也就再也不会想着什么揭竿而起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15:47
喝粥是可以吃饱的,但是消化比较快,营养也单一,只能维持生命而已,长期喝粥肯定会营养不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