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0:01
20世纪40年代以后,是扬剧艺术日臻发展与走向成熟的时期。首先,演员们进一步向京剧学习了武打技巧、身段动作、服装头饰和脸谱化妆,还借鉴了越剧、淮剧及话剧等表演手段,丰富了艺术表现力。
新中国成立后,扬剧事业蓬勃发展,扬州扬剧团排演数百出剧目,《香罗带》、《玉晴蜓》、《喜娟》、《修匾记》等优秀剧目名满大江南北。
之后,演员潘喜云、金运贵、崔东升、高秀英、石玉兰、华素琴等相继返回江苏和安徽,就地参与组织苏北扬剧团,后为江苏扬剧团、扬州市扬剧团和安徽天长扬剧团等。
1954年,上海著名的扬剧有《上金山》、《八姐打店》和《偷诗》等剧目。1958年,一批编导演职员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中,较成功地上演了《十二寡妇征西》、《珍珠塔》、《洪宣娇》、《纣王与妲己》、《碧血扬州》、《梁祝哀史》、《八姐打店》、《皮匠挂帅》、《秦香莲》和《海公大红袍》等剧目。
扬剧的传统剧目有400多个,经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有百余个。其中,20世纪50年代的《百岁挂帅》被摄制成舞台艺术纪录片。20世纪60年代的《夺印》,就是《恩仇记》被几十个兄弟剧种剧团移植上演。
《鸿雁传书》是扬剧著名演员高秀英擅长主演的单折戏,曾被灌制成唱片,在全国有一定影响。
另外,新编传统戏《包公自责》演出后也颇得好评,为外省的剧种所移植,还有20世纪80年代的《皮九辣子》、90年代的《巡按还乡》等也都是轰动全国戏曲界的优秀剧目。
扬剧一方面继承本地乱弹和扬州民间的花鼓、香火、秧歌、杂耍、龙灯、麒麟唱和荡湖船等歌舞艺术传统;另一方面,又从流行于扬州的弋阳腔、昆曲和徽调等戏曲声腔吸取音乐养料。
扬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其唱腔刚柔并济的风韵,主要是蕴涵了花鼓戏曲调的轻绵细腻、香火戏曲调的阳刚粗犷、民歌的隽永清新以及清曲的情感多变。
扬剧的表演艺术体系基本形成,具有生、旦、净、丑各个行当,以丑、旦、生为重。角色行当也由生细分为小生、正生、老生;旦分小旦、花旦、正旦、老旦;丑分文丑、武丑、男丑、女丑等。
扬剧的角色行当虽有生、旦、净、丑的区别,但在唱腔上仍只分男、女腔。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多从昆剧和京剧吸收而来,但始终保持花鼓戏朴素活泼的特色和生活气息,丑角尤为突出。在表演现代题材剧目方面,还借鉴了话剧的某些手段,但仍不改其传统的喜剧特色。
扬剧形成了各行当艺术流派,仅生旦行当就有金派、高派、筱派、华派。金运贵原名刘秀卿,因擅演《珍珠塔》,有“活文卿”之称,她创造的自由调和金派表演风格,在扬剧界有很大的影响。
金运贵是扬剧金派的创始人,她的表演朴实大方,善于刻画落魄穷生,如方卿、梁山伯等,更以吐字清晰、唱功扎实见长,尤善于运用堆字技巧,数十句唱词,字字入扣、层层相叠,快而不乱、多而不糊,成为金派艺术特色之一。
金派唱腔具有强烈个性色彩,被誉为了扬剧金调。金调唱腔体系的创立对扬剧唱腔的发展影响久远,而金运贵对扬剧所做出的艺术成就更是无可估量。
扬剧界曾经有十生九金的说法,也就是说10个小生9个学唱金派。可见金派在扬剧界的地位了!
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