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18岁的自己,你会和他说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2 09: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11:21
《十三邀》的时候,看到许知远和陈冲的对话中提到:如果你遇到18岁的自己你会和她说什么?陈冲的回答是:她能够有什么聊的。话语间感受到的是她认为18岁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是没有共同话题的,也许是当年的太过单纯,什么都不懂。
我也跟着问了一下自己这个问题:遇到18岁的自己,会跟他说什么?要更加努力的学习?高考报志愿要注重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规划?要抓紧青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是说要从更长远的眼光去为自己打好基础,做一个更加循规蹈矩的人?
想着想着,突然有个念头打断了我:好像很多人在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去对18岁的自己提出各种的提醒、期待甚至是要求!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人们对过去的执念远远比我们想得还要更深。“活在当下”是每一个人都会讲的一句话,并且也有很多人在面对生活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保持乐观态度的。可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戳破了这一层美好的表象——原来我们的内心中依然放不下对过去的后悔、遗憾等。
我曾经把生活比喻为一部剧,我们都是自己剧里的主角,而人生需要的理性就是在该成为角色的时候做好什么角色,而感性的部分则是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做真实的自己。人生这部剧每天都在不断更新,并且从来不重播,也许我今天扮演的角色和之前的有类似,但是绝对不会是一样的,因此,每一个当下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角色的体验都是不会再有的。这样的稀缺性也导致了我们对生命中的各种体验过于执着,因为18岁的体验在过了18岁以后就不可能再完美重现,而当时未发挥好的表现也不会有机会NG,一旦失误将成为一生的遗憾。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日渐忙碌或者是思想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总以为过去就真的已经过去,我们所面对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一天,殊不知有时候我们仍然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就像有些人,不断的奔跑,无法停下脚步思考,总认为是自己在追逐梦想,但是其实是在被恐惧推着走——过去的一系列失败已经成为其心中的梦魇,而如果再出现一次失败,就会成为最后一根稻草,让自己再无触底反弹的信心。
感性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带来错误的决定,但是如果能够用理性去驾驭感性,利用感性的力量,那也许能够取得更加不错的成果。这就类似于在人生这部剧中,首先我们清楚明白自己是一个演员,而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不要受到每一个角色的情绪的影响;其次,在扮演每一个角色的时候都全情投入,做到极致,而在抽离角色之后也要非常彻底;最后,要清楚的划分自我和角色的关系,也就是要让理性主导,尽可能的驾驭感性,当然完全理性是做不到的,但是理性程度之分也能够带来人生轨迹的不同。
回过头来看那个问题,我突然也有了陈冲一样的想法:18岁的我能聊什么?就算今天的我能够为他指点迷津,他能听懂?听得进去?所以我觉得我面对18岁的自己,最有可能说的一句话应该是尼采的那句名言:成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