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从“绝圣弃智”到“绝智弃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3:1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6:55
至唐代,唐太宗自认是老子李耳之后,并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并以梵文形式传播到遥远的西方。中国思想在西方的流传之久、流传之广,超出了许多当今中国人的想象。
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此经为《道德真经》;
在海外,《道德经》比《论语》影响大。西方人看来,老子的思想不仅被看作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更被看成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最早的自由先声。
随着鸦片战争一声炮吼,英法舰队撬开腐朽的清王朝闭锁的国门,中国一批经典著作更是直接由传教士、在华西方人、汉学家、甚至旅居英美的中国文人翻译传播
19世纪以来,随着法文译本、英文译本、德文译本等先后问世,《道德经》的外文译本已近300种,涉及几十种文字。《道德经》作为人类文明的杰出成果,受到欧洲知识阶层的认同和追捧。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吟诵会”上,50多个国家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使及工作人员给予《道德经》这座中国文化史上的丰碑以极高的评价,“《道德经》是中国古典哲学原典中篇幅最短、思想力用意最丰富的著作,用东方哲学拯救今日世界,甚至成为一种学术理想。”
“一切活着的文明都很不确定,一切健康的文明都日新月异”。异质融合的文化构建,似乎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认同。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也有你的局面。
马王堆帛书为马王堆汉墓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其中包括《易》、《老子》、《黄帝四经》、《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等秦末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其中《易》与《老子》都与今本有较大的区别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老子》有两种抄本,被研究者称为甲本和乙本。
中国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
甲本《老子》和卷后四篇古佚书合抄成一个长卷,共463行,约有13,000多字。
乙本《老子》与卷前四篇古佚书出土时折叠的边缘已经残断,分成32片,经缀合,共有252行,约16,000佘字,有个别学者认为乃西汉时期作。
两种《老子》抄本大体相同,但和今本对照,在文字上和篇章次序上都有较大出入。马王堆与今本出入处此处不详谈,不列明。
马王堆《老子》抄本与郭店楚简《老子》比较:
郭店楚简,又称郭店楚墓竹简,是中国湖北省沙洋县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内的竹简,1993年10月出土,1998年公布,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经考证郭店楚简抄写成书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00年,大约相当于战国中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所发现最早的原装书:
今本《老子》第十九章有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帛书甲、乙本与此文大同而小异,虽有文字出入,但内容一致。
而郭店楚简《老子》作:“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诈,民复季子。三言以为辨不足,或令之,或乎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绝智弃辩”和“绝圣弃智”,“绝伪弃诈”与“绝仁弃义”的迥然不同是郭店楚本《老子》的显著区别之一。
关于简本“绝智弃辩”的解释,有两种观点:
一种仍然认为道家是坚持愚民反智,老聃是打压学者的立场
第二种认为,“绝智弃辩”是使依附于执政者的御用文人得到弃绝,还清明之政于民,给人民更多利益
同样关于先秦的书乃是汉代以后的人造假,也有两种观点:
如复旦大学专家裘锡圭说:
“以前受疑古思潮影响,有人认为很多先秦的书是汉代以后的人造假,马王堆帛书出土整理以后,就知道有些被认为假造的书确实是先秦时代的著作。”
杨义却说古人疑古思潮不是多疑,果然成真,有历史为证:
清人王念孙早就怀疑那个难以解说的“佳”字,乃是“唯”字之讹。果然在帛书甲本相应的一章中,确实如此:“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虽然后面的“有欲者”疑有笔误,但通行本的“佳兵”之误,已被有力地推翻。此类例证,如果仔细比勘,当还可以找到一些,足以证明帛书甲本的可贵。
结果,原来折腾了两千年未有之变局,老子反智证据是伪造变造的:
第十八章:故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国家昏乱,焉有忠臣。
...“焉”,也是乃的意思。竹简本和帛书本都是用安为焉,傅本的前两句正作“焉”。这样的焉字,后世有点陌生,河本、想本、王本把它们删掉了。
“智慧出,焉有大伪”,简本无这两句。
按照郭店竹简,《道德经》第十八章应该是: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季子(孝慈);国家昏乱,安有忠臣。
“焉”有“乃”的意思,也有“岂”和“哪里”的意思,“安”字可从来没有“乃”的意思,而有“岂”和“哪里”的主要意思。“智慧出,焉有大伪”这句根本就没有,是后人篡改的。
把这句去掉后,一直被人强调的老子的反智反仁反义就很难成立了。而儒家却指认:道家蔑视礼法,对于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是不是道家误读了两千年?是不是历史书中有大量不被记载的历史,这种历史才是真正有影响力的故事?
对比一下儒家词条内容:
释家毁儒
释氏撰经诋毁儒家,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
而原先是释家评儒
莲池大师,未出家时被公认为 儒家泰斗出于后悔所以撰文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语也。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盖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噫!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
又一个通过不分轻重的使用春秋笔法来获取同情例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6:56
第十九章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此三言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译文:
穷尽智抛弃辩,民利百倍;
穷尽巧抛弃利,盗贼无有;
穷尽伪抛弃虑,民复季子。
这三句话把它作为使用不够。
所以下令让其体现在自身:看透本质抓住原本,减少自私清心寡欲。
学尽学问就不用愁了。
理解: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对己。人的大脑需要充分开发,并且要从小循序开发,经历磨炼懂道理,并应该把充分开发的大脑持久的用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自然社改善会等工作上来。如果能把知和智以及其反面,在自己的脑中穷尽,那么人与人之间就容易达成共识,相互理解,大家自由探讨,不会为了自以为的知而只为自我辩护,也就是弃辩,人人纯朴友爱,专心于自己的兴趣领域,并有所成就。每个人都分享成就,那么社会就会极大繁荣,社会中的每个人就都会享受到这百倍的利益。要分清小善,大恶,小恶,大善的关系。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对于侯王来说,绝尽技巧,精益求精,抛弃利,把巧分享出来,为整个社会谋利,那时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学喜欢的技巧可以生活,赚的钱都是良心的,又有严明的法度,管理层不为自己谋私,社会风气就会进步。那社会也就不会有*的*差距。人们也就不会竞相追逐谋取私利、不会坑蒙拐骗、不会盗窃,社会也就不会动荡。弃利才能创造大利。不以利为利。
绝伪弃虑,民复季子:对人。识别别人乃至社会所有的伪诈,自己做到至真至诚,民众就会成为小孩子。欲生于性,虑生于欲。背生于虑,争生于背,党生于争。思虑带来一系列的后果,由于思虑,人产生倍(通“背”)反之心,有了背反之心,则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会产生朋党,而朋党直接危害社会与*。对人用虑不仅造成自我感情的“心伪”,还会造*的行为上的“人伪”,造成隔阂,而这些都是对人的本真状态背离。“伪”不止于假,而是人为了达到某些目的故意伪装的。
比外表的伪装更恐怖的是内心的伪装,伪装意图。成语“披着羊皮的狼”用伪装成羊的狼来比喻外表和善,内心或行为恶毒的人。内心恶意的“伪”会在部落中造成冲突并且威胁部落的生存,他们就写下了“绝伪”的条例,要彻底看透伪,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意图。
可是人都是有头脑的。为了避免被再次坑害,受过坑害的人都会在心里防备别人。心里的防备就是虑,忧虑。忧虑是一种恐惧,恐惧使生活变得非常痛苦。这种痛苦的源头就是没看清“伪”,所以老子说:要彻底看透别人的伪,要让自己变得坦荡真诚。
把这三句话作为指导思想来写文章还不够,所以命令这三句话在践行(或作文)的时候要有出发点:
视素保朴:要看到事物的本色,抓住其原本本质。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诚诞生了真理,真理诞生了宇宙。
少私寡欲:不要总想着自己,要为天下。减少*。
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那每个人学尽自己领域的学问,就没有忧愁了。
道家思想的从“绝圣弃智”到“绝智弃辩”
至唐代,唐太宗自认是老子李耳之后,并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并以梵文形式传播到遥远的西方。中国思想在西方的流传之久、流传之广,超出了许多当今中国人的想象。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此经为《道德真经》;在海外,《道德经》比《论语》影响大。西方人看来,老子的思想不...
为什么老子要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专业)_百...
1、因为老子的时代是中世时期,个时代圣贤基本等同于统治者,大家看起来都聪慧有谋,可是却缺乏大智慧,大多数人都挂圣贤之名谋一已之利,现仁义之象而行苟且之事。2、老子认为,统治者不应该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民众,不应该束缚甚至是引导民众,这样民众的行为才符合自然,也就是合乎道在这种社会风气下...
绝圣弃智、绝学无忧
绝圣弃智、绝学无忧 春秋末年,各学派思想家都围绕着天道观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老子在这场争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从而形成了以“道”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影响颇大,但在教育目的、内容及教育原则上存在不少遗憾。老子要求人们把“道”当作认识、追求的目标,而“道”的最本质特征是...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译文:极其圣明的人抛弃智谋,民利百倍;极其仁爱的人抛弃忠义,民复孝慈;绝高技巧的人抛弃利润,盗贼无有。这三种人仅做表面是不够的。所以下令让那些行为体现在自...
“绝圣弃智,民利百信;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是什么...
“绝圣弃智,民利百信;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释义: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绝圣弃智,民利百信;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老子(李耳)的...
道家思想是什么?
就其思想内容看,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提倡清净 无为,无知无欲;对统治阶级的严刑重税不满,幻想倒退到ˇ结绳而治ˇ的ˇ小国寡民ˇ社会。《老子》一书只五千余字,言简意赅,善用比喻和民间谣谚。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ˇ道法自然ˇ的观念,认为ˇ道ˇ是无限的,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ˇ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ˇ之中...
道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关于道家辩证思维的文章600字以上,谢谢。
道家是一个从各个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展开的思想流派,我无欲而民自朴。庄子非常明确的肯定了“万物”的变化,庄子发展了老子的道,自我完善,有君主而不压迫,另辟蹊径:“是以圣人之治。谢祥皓教授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无动而不变,万物皆大,虚其心;绝巧弃利:“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方可方不可,长短相较,生而不有,...
弃绝是什么意思(弃仁绝义什么意思)
弃圣绝智,弃仁绝义什么意思 圣则是圣人的思想,智是聪明才智,仁指仁人之心,义是道义善举。弃圣绝智,弃仁绝义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则,看似劝诫世人实为高深境界。从字面意思来看好像是让世人丢弃圣人思维,不需要聪明才智,放弃仁人之心,断绝道义善举,其实是从侧面说出无愚则无智,无恶则...
老子反智反文明吗
其实最有力的证据是湖北郭店出土的竹简老子。竹简老子中此章文句为:“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通行本中弃绝的对象是“圣、智、仁、义”,其实重点是对仁义的弃绝,反映了道家后学对儒学的厌弃。如果回到竹简本,老子的本意就非常清楚了,绝的对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