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资料可以证明屈原真的是同性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3:2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6:08
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教授1944年9月在成都中国*《*日报》发表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兼答屈原崇拜者)》,声称屈原是*者,当时在文坛引起一片哗然,并遭到多人围攻。后来他又再撰文《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作家朱自清同意孙次舟的观点,并请出著名诗人、楚辞专家闻一多教授主持公道。闻一多次年在《中原》杂志发表《神话与诗: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肯定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的重大发现:“孙次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椿历史事实……”闻一多说:“在科举尚未施行的战国时代,文学家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他们只有依附于当时的国君与贵族才能生存,即成为“文学弄臣”。当时各国间战事频繁,“忠君”远非时尚,“朝侍楚君,暮为秦僚”并不会招致非难,即使象提出“忠”与“孝”的孔子本人也频繁地周游列国,并不因不能专事鲁君而自愧。再说战国时代盛行崇尚男风,人们并不以此为惭,所以屈原在诗歌中自称“美人”,对自己的仪表多有夸耀,在诗句中对同*情作大胆表白,并不出奇。”
屈原在《抽思》中表露: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
在《离*》中说: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灵修是古时女子对恋人的专称,屈原以此称呼楚怀王,同性间之爱情已一目了然。“浩荡”其爱在今日看来就是指有多个性夥伴,再贤明的大臣也会认为国君如此乃是天经地义,屈原更没有理由对怀王的“滥交”感到愤愤不平。宫中之女并无*权力,应该说与屈原不会有*上的利害冲突,但她们嫉妒诗人的美貌,为争宠于楚怀王而不惜对诗人造谣中伤,可见屈原与怀王之间并非一般的君臣关系,而是带有*的成份。待到屈原后来创作《离*》时,盛年已过,色衰而爱弛。
泊余若将弗及兮,恐年岁之不我与。朝搴仳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湮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这里是诗人对昔日风华的怀念与对青春逝去的哀叹。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屈原怨怀王移情别恋,其无奈之感与梅妃怨唐明皇别情杨贵妃一般。京剧大师程砚秋演《梅妃》,唱词有“初不信水东流君王他薄幸,到如今方知道别处里恩新”,言辞虽异,表达的却是同种哀怨。虽然怀王能“浩荡”其爱而无所顾忌,屈原对怀王的感情却一往情深:
阖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诗人仍是情深意笃,但一厢忠贞却无以抒发,而清高的个性又使他不屑卷入争风吃醋、尔虞我诈的宫帏之角,终于受到排挤和放逐,以致积郁难平,投江而死,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辉而凄美的一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6:08
以下回答摘自知乎:
这个段子用了两位著名学者站街——孙和闻,然而孙次舟提出的观点是屈原是“文学弄臣”,在古代,弄臣和*真的不能划等号。更为扭曲史实的是,闻一多先生原文的题目是《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有没有看见这两个字“敬质”,以下为原文,闻一多先生完全是限于纯学术方面的讨论,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 闻一多节选一段(大家最好去看原文,以免说我断章取义):
“然而我虽同情孙先生,却不打算以同盟军的姿态出马,我是想来冒险作个调人的。老实说,这回的事件并不那样严重,冲突的发生只由于一点误会。孙先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椿历史事实,不幸的是他没有将这事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代表的意义充分的予以说明,这便是误会之所以发生吧!”
“总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孙先生的误会,是把事实看倒了头,那便是说,事实本来是先有弄臣,而后变成文人(而且不是一个寻常的文人!),孙先生却把它看成先有文人,而后变成弄臣……我会经深思过,以孙先生的博学和卓识,何以居然把事实看倒了头呢?恕我不敬,我的解答是下面这一连串东西……”
可以看到,该说法完全移花接木了闻一多先生的评论,“完全正确”那四个字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之后闻一多还进行了长达七段的分析。这是经常以耸人听闻的地摊史料来吸引眼球的营销号一贯伎俩,并以此得出了“屈原*-殉情而死-闻一多完全认同-现在课本愚民洗(和谐)脑”的这种奇葩逻辑。
甚至于就是“弄臣”这个问题,回归到严格的史实讨论,郭沫若曾连续发表了《屈原不会是弄臣》《从诗人节说到屈原是否弄臣》两文,对孙次舟的言论进行了总结性的批评。
说实话,为什么对这个段子很愤怒,因为他为了夹带私货,对屈原进行了完完全全的矮化。这里并没有对*群体的任何不尊重,说实话屈原是不是*压根就无所谓,历史上有很多是*的伟大人物。只是说屈原投江是因为楚怀王移情别恋而殉情,这简直是对古人恶劣的消费:非但捏造了闻一多对此事的态度,更是严重扭曲了孙次舟先生对屈原是“文学弄臣”原本研究。当今网络时代,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历史娱乐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随便搞一些野史秘闻当做所谓“*”,再添油加醋的加入现代娱乐元素,配以“课本骗了我们七十年”之类的噱头,那些原本严谨严肃的历史研究已经被“微博历史发明活动”所取代了。
作者:赵皓阳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0297999/answer/5208436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贺仙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0297999/answer/2634790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孙次舟真的说过屈原是*么?这种断章取义,乃至曲解文意的说辞我们都已经见怪不怪了,比如,总有人说毛*说过“知识越多越反动”,丫就故意不说前面还有“如果路线错误”,偏偏迎合了某些人的需求,大家都装作不知道。毛*还说过蒋委员长“是我们的老朋友”呢,大家猜校长是总装备部还是总后勤部的?
这条状态也是迎合了某些*者的心态,看,屈原也是*,可怜孙次舟跟着躺*了。1944年5月成都文艺界举行诗人节(也就是纪念屈原的端午节)纪念会上,孙次舟教授口头提出屈原是“弄臣”的主张,前后发表《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兼答屈原崇拜者》《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两文。1946年,郭沫若连续发表了《屈原不会是弄臣》《从诗人节说到屈原是否弄臣》两文,对孙次舟的言论进行了总结性的批评。我也不知道哪个脑残把“弄臣”理解成了“*”,虽然弄臣指君主狎昵的臣子,但是绝不要以为这个职位要贡献肉体。李延年也是弄臣,唱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之后,汉武帝要的是他妹,而不是他本人。再者,弄臣通俗的说就是陪君主开心的娱乐型臣子。孙次舟和郭沫若就这个问题战得天昏地暗,本质上是在吵屈原到底是不是有独立的人格,还是只不过依附君主,写文章甚至卖萌供君主一乐。
孙次舟的观点实际上是认为屈原是和宫廷小丑一类的人物,很难想象刚正不阿的屈大夫还要费尽心机博楚王一乐,郭沫若大战孙次舟为的就是这个人格的独立性。而闻一多则在《神话与诗》中云“本来我看到孙先生第一篇文章时,并没有打算对这问题参加讨论,虽则心里也会发生过一点疑问:让孙先生这样一个人挨打,道义上是否说得过去呢?如今长之兄既把我的底细揭穿了,而孙先生也那样客气的说道‘闻一多先生如写成,定胜拙文远甚’(这仿佛是硬拖人下水的样子,假如不是我神经过敏的话),这来,我的处境便更尴尬了,我当时想,如果再守口如瓶,岂不成了临阵脱逃吗?于是我便决定动笔了。”和“然而我虽同情孙先生,却不打算以同盟军的姿态出马,我是想来冒险作个调人的。老实说,这回的事件不那样严重,冲突的发生只由于一点误会。”同盟军都不是,纯属调停,什么“完全正确”这四个字是尼玛谁杜撰的,自己给我吃下去,文史发明家这么好当?你当较真的人都死绝了?
第三,最大的槽点就在大部分转这个状态的都尼玛是没读过屈原的人,排队秀下限来了,我服了,你们狠,古人的性取向都知道,要不我再找几个给鉴定下是不是*?拿几篇文章就能看出人的性取向,项羽说“力拔山兮气盖世”,你给算项羽举重成绩是多少?两千年都没人发现屈原是*,就被你们发现了,我还可以推算曹操大姨妈的周期呢。曹操间歇性的偏头痛就是为了掩盖大姨妈,赤壁之战曹孟德进退失据,很可能就是来大姨妈了,而华佗则是发现了曹操怀孕了被杀人灭口,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是为了爱情,袁绍袁术兄弟反目也是争锋吃醋的后果。
*说的最大证据就是屈原文章中女性化的描述,至于屈原什么雄心壮志之类的男儿气概都视而不见,选择性论据万岁啊。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国语文教师大面积非正常死亡了,这种问题上了大学还没搞清楚,可见大学里面开个语文必修课还是有助于降低文盲率的。“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离*解题》),这点我确实不想多废话,屈原一共23篇作品传世,对着注释,少打几局dota就看得差不多了,看完还能再说这是个“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我再告诉你后世的花间词言闺怨的时候,男词人也做旖旎语,你要能顺带考据出温庭筠,李煜等等的性取向堪称一代宗师了,这些人不但距今时间近,而且留下的诗文记录更多,我看好这些新生*据家。
我一直觉得以文看人是不准确的,汪精卫刺杀摄政王的时候云“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还不是落水当了汉奸,曲线救国去了,你看他惜不惜少年头。
有兴趣的也可顺带连我也研究了,“试看杯中琉璃碧,知何年,情泪共雨滴。素衣缁尽音信稀,见月华,环佩空相忆。玉人去后无处觅,谁传语,殷勤惜红衣。”某年状态,你猜我是玉树临风的文青还是五大三粗的军事宅?
最后,对屈原研究方面,我比较推崇游国恩,有兴趣的同仁可以看看这位关于屈原的研究。屈原的历史地位早有定论,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不容宵小污蔑,某些人敢别在阴暗的角落里面含沙射影么?含沙射影也就算了,我也没对你们的道德水准有太高的预期,但是别连智力水准也一起暴露了。每每想到一群欠教育的脑残居然教育我们爱国主义是愚民*的结果,我只问一句:就你们这文不懂理不通的鸟样,有脑子给洗?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
作者:郭斤两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0297999/answer/3532155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认为孙先生的四个论证都有疑问。首先,说屈原列传不可靠这个说法本身也不可靠。司马迁去战国未远,其本人治史也比较严谨,说史料来源不可靠没有确凿的证据,大抵反对意见在于史记中前后记载有矛盾,林庚有一篇屈原列传论辩,说一些错误是窜入的衍文所致,可兹参考。如果没有可靠的考古证据,难以断然说史记的记载不可靠。而且,楚辞后面汉人诸章纪念屈原,包括贾谊吊屈原对其生平都口径相似,可见汉人对屈原的认识还是相对有公论的。第二点以汉拟楚也不可靠。没有理由说屈原是纯文艺家。战国时期贵族娴熟诗歌是正常的社交能力,孔子也常和弟子讲论诗歌,孟子中梁惠王也直接引用诗经来同孟子交谈,屈原做为王姓贵族,同时担任外交任务,娴熟诗歌是其完成*任务的必要能力,文学素养较高不能等同于纯文艺家。汉代辞章家的兴起与汉武帝本人的爱好有关,新置的乐府与春秋的采诗官也自不同,而且武帝时集权的君臣伦理也与楚国大姓贵族统治下的君臣伦理不同,更何况屈原的出身也自与汉代辞章家的出身地位不同。由汉代的情况直接类比楚国不算论据。第三,由宋玉推测屈原也不可靠,孙所举诸宋玉赋作者归谁还不好说,宋玉最可靠的作品只有九辩一篇,此文气格又与孙所举三赋迥异,高唐神女登徒子只见文选,从文风看很有可能是汉人托名所做,自然宋玉的面貌与汉辞章家的弄臣形象相似。而且史记说宋玉等人借从屈原之从容辞令,可能是因为屈赋流行而形成的文学派别,概然说他们是一类弄臣是主观臆测。第四,古汉人好仪容,从来如此。士卿大夫都爱打扮,魏晋男人身上熏香,宋*夫爱簪花,只是礼制祭制留存下的文化影响,荀彧身上的香经日不散,难道就是曹操的小白脸吗?至于以男女情隐喻君臣,拿今时思维以为奇怪,但在屈原时代也许就很正常,甲骨文中受字上下是手形,中间为物,意思既可与今天的受同,又可与授同,反义词用一个字现在以为不正常,但那时就是这样。所以以现代觉得的不正常反推古人,证据不足的话还是不能断言,只为臆测。而且屈赋中九章之辞中多涉国事,天问中所涉更广,但凭离*的修辞手段就说屈原是文学弄臣也嫌武断。实际上屈赋中诸篇手法多样,屈原确有出色文学创造力。而且,如果屈原真的是美男子,有点女子心理也属正常,未必断然是*吧。所以,个人仍觉屈原列传不假,发疑是好的,但一疑就信是不好的
古代妻对夫、臣对君、子对父处于从属地位,有相似的依附和支持关系。
因此在这一点上,用来比喻。
然而比喻毕竟只是比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6:09
双性恋的士大夫比比皆是,不过非要纠结个人私生活,了无趣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6:09
污蔑圣贤,此罪当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6:10
谁说的他是同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