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3: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9:49
道光十一年(1831)左宗棠进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省城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这所学校给学生提供膳食,吴荣光还亲自在校教授经学。左宗棠表现突出,在这年内的考试中七次名列第一。
道光十二年(1832)四月,三年一届的湖南省乡试又将来临。这时,左宗棠已居优期满,但由于在居忧期间不能参加院试,错过了这次机会。对岁的左宗棠迫不得已,东挪西凑,筹集到108两银子,捐为监生,与哥哥宗植一道参加了这次有5000多人投考的湖南乡试。
乡试在八月举行,共考了三场。考完之后,贺熙龄马上设法打听,曾去看了左宗棠的试卷,非常赞赏,但说可惜格式不太合恐怕考官们“*辨此”。果然,他的卷子被斥人“遗卷”,落选了。但这次多试恰逢道光皇帝50寿辰,称为“万寿恩科”。因此,道光皇帝下诏命考官搜阅“遗卷”,以示“恩宠”。这时,湖南副考官胡鉴病逝,只得由主考官徐法绩来办。徐法绩独自一人,团看了5000多份“遗卷”,从中又取出六名,其中第一名就是左宗堂。启开试卷时,巡抚吴荣光正在场监临,一见左宗棠名列榜首,连忙起身祝贺徐法绩得了人才。
不久,榜发,左氏兄弟双双中举,哥哥左宗植中第一名,得解元;弟弟左宗棠中第18名。
后左宗棠与宗植一同北上,准备参加来年春季的会试,次年正月,抵达北京。会试在三月举行,兄弟俩住在专门接待湖南来京应试举人的湖南会馆,紧张地准备应试。左宗棠考试完毕,不久发榜,却榜上无名。
道光十八年(1838),左宗棠第三次赴京会试,结果又未如愿。南归途中,他绕道去南京谒见陶谢。陶撤并不以左宗棠的连连落第为意。他真诚款款,留其在总督节署中住了10多天,“日使幕友、亲故与相谈论”。一天,陶赵主动提议将他惟一的儿子(时仅五岁)陶恍,与左宗棠五岁的长女孝瑜定婚。当时,陶澎已60岁,左宗棠才27岁。左宗棠为避“攀高门”之嫌,以亲家地位、门第、名位不合而婉言谢绝。陶赵一听,爽朗笑道,“左君不必介意,以君之才,将来名位一定高于吾人之上”,仍然坚持结为亲家。左宗棠又以“年庚不合”相辞,联姻之议暂且放下。直到几年后,陶澎去世,由于陶夫人一再提及,老师贺熙龄的敦促,这门亲事才算定下来。陶澎当时是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而求婚于一个会试下第的穷举人,可见他对左宗棠才学与人品是多么器重。
左宗棠在六年中三试不第,对他是个很大的打击。他虽然并不十分热衷于科场,不喜欢作毫无意义的八股文章。但在科举时代,读书人不中科举就难以进身,有志之士也只有通过科举获取地位,才能实现他的远大抱负。左宗棠后来说过:“读书非为科名计,然非科名不能自养。”又说:“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阶耳。”左宗棠自少年时代就志大言大,而且自信心很强,自尊心也很强,因此三试不第之后,就下决心不再参加会试,从此“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