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有人活下来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3:4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3:19
每当我们提起中日战争是,可能想起的都是百团大战;武汉会战等等战役。可是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兵人,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誓死捍卫自己的祖国。他们就是—八百壮士.可能有些朋友对他们并不熟悉,可是当我们提起那个著名的四行仓库,相信您一定不陌生。
是他们在外族入侵面前,为了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与闯进家园的敌人死拼到底,不畏*、不怕牺牲。正是有了这种英雄的牺牲精神,中国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八百壮士诞生背景
八百壮士是指在上海即将沦陷时,国民*军陆军第88师第524团奉命退守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鼓舞全*民抗战士气的英雄群体。相信大家最近都被电影《八佰》刷屏了吧,八佰电影中的原型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八百壮士.
当时八百壮士奉命坚守在四行仓库,上方下达的命令是死守,根本没有说过要坚守的时间以及难度。我们的八百壮士们就这样在炮火中守了四天五夜。当时的四行仓库北面和西面已经被日军所占领,如果四行仓库再失守的话,上海就变得岌岌可危了。
甚至直接会影响到后方的南京(当时的首都是南京),可想而知,这将会是一场多么激烈的战争,当时的团长谢晋元就下达了死命令,一定要死守四行仓库,让与仓库只有一河之隔的美国和英国人看看我们中*人的血性。此外,当时的部队总人数实际上并没有八百个人,
仅仅只有四百五十多人,可为了欺骗敌人,谢团长便对外宣称有八百个人,这便是八百壮士的由来。八百壮士中的每一位都用自己的鲜血来祭奠我们沉睡中的祖国,希望他可以尽早苏醒,让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可以不再受列强的侵袭,可以恢复往日的繁华。
杨养正的作战时刻
讲起八百壮士中的最后一位,您可能并不认识,可他却有一个十分充满正气的名字—杨养正.杨养正的本名叫做杨德余,他十八岁便参了军,当时的直属上司就是谢晋元,杨养正先生在2010年去世,享年96岁。
1933年时杨养正为了全家的生计,便报名参了军,随后又被派去参加了淞沪会战。当时的杨养正只有19岁,他和许多的同时期的战友们一起参加了四行仓库的守卫工作,四行仓库是出名的易守难攻,杨养正心里知道,在日军猛烈的炮火冲击下想要守住四行仓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且四行仓库位置特殊,当时全世界的眼睛都放在了这场会战当中,军人们要忍受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灵上的折磨,这场会战持续了四天五夜,杨养正就四天五夜没有合眼,后来记者采访他的时候,问道:您心里难道不害怕吗? 杨回答道:军人就是要服从命令,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在采访最后的时候,杨养正先生甚至表达出了他觉得很惭愧,因为他觉得一个军人可以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战友而奉献,这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他不需要别人把他当做英雄一样来对待,这会让他感觉十分惭愧,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死去的战友和数万名同胞。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回到作战的时候,当时的杨养正被飞来的流弹所伤,导致左眼脱落,随后的漫长岁月中,杨便靠着右眼走过了自己漫长的岁月
接到撤退命令
1937年十月30日,蒋介石下达了撤退的命令,然而此时的战役并没有获得成功,此时撤退,无疑会加大日本人的自信,削减中国人民的信心,可军人就应该服从命令,无奈之下谢晋元团长带领将士们撤退。
期间又遭遇了日本人的强烈打击,杨养正等人与部队分散,被日本人俘虏,之后杨养正等人又被带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日军集中营进行劳动,承受非人的劳逸,于是在三十多个战友的合力下,他们最终逃了出来。
逃脱之后的杨养正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又重新加入了抗日战争的队伍中,在长达九年的侵华战争中,中华民族损失惨重,无数平民丧失了自己的家庭与生命,晚年的杨养正也经常会做梦梦见当初的那场战役 。
当初没有升起来的国旗其实一直都没有倒过,永远立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这就是为什么杨养正这次撤退是战略性撤退,四行仓库守卫战给每一个企图吞并中国的列强都上了一课,这就是中*人的力量。
结语
英雄眠处听雷霆,狼子野心丧破胆。杨养正先生死后,参与四行仓库守卫的全部人员至此都已离世,他们用生命与鲜血来教会我们什么是民族大义,什么是民族精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八百壮士们教会我们的道理。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没有天生无畏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八百壮士最后一位幸存者的离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国家的未来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应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3:20
历经数次撤档风波、挑起了大家观影好奇心的《八佰》已经公映了。《八佰》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淞沪会战,在四行仓库坚守了四天四夜的英勇将士们的故事,当时坚守在此的是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实际兵力420人。
因为团长谢晋元为了迷惑敌人,在接受采访称其兵力有八百人,这才有了八百壮士的说法。电影记录了八百壮士的浴血奋战,可是却没有告诉我们他们后来怎么样了,今天借着这部电影,来讲讲关于这些壮士的结局如何。
团长谢晋元,黄埔军校毕业,本是八十八师二六二旅的参谋主任,后来到五二四团当了副团长,团长牺牲后接任团长,奉命坚守在第88师原师部所在地四行仓库,掩护主力撤退。
当时四行仓库两面是租界区,两面被日军占领,和我军所控制的地盘是完全被隔开的。这支小部队从此开始了孤军奋战。在激战了四天四夜后,八百壮士毙敌二百多人,伤敌无数,而自己的伤亡只有三十余人,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依然不能占领四行仓库,就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出面和守卫部队谈判,而这些壮士们因为孤立无援,无法获得补给只能接受停火条件,谁能想到,放下*支才是这些勇士悲惨结局的开始。
本来英军答应掩护孤军撤退,却根本没做到,在撤退的路上孤军又伤亡了三十多人,基本上和前面几天血战的代价一样大。到了租界区,英军还把这些勇士的武器给收缴了,然后又违背了当时让八百壮士返回部队的诺言,把他们圈禁在一个我们称为“孤军营”的地方,生活条件非常恶劣,还受到白俄士兵的欺压。
谢晋元自被圈禁起,依然坚持治军,每天带战士们做操、训练,每天升国旗。生活虽然困苦,谢晋元却依然很乐观。
上海沦陷后,形势越来越恶化,日伪方面多次想要劝降谢晋元,都被他骂了出去。汪伪*成立后,想要用*厚禄*谢晋元,再次失败,日本人痛恨如此有气节的谢晋元,就想到了卑鄙的暗杀,他们收买了四个上等兵,在1941年4月24日把谢晋元给杀害了。
谢晋元遇难后被追晋为少将,雷雄担任代理团长,依旧带领士兵继续与日伪军作斗争,一直到1941底,日军彻底占领了租界区,孤军营就落到了日本人的手里,这些壮士们一部分,被日军送到浙江等地为他们做苦工,一部分被送到南太平洋的荒岛服苦役。
服苦役的这部分幸存者非常少,据幸存者田际钿老人讲,他那一队160人的苦力,幸存下来的只有三十多人。抗战胜利后,田际钿等人回到国内,也没有受到国民*的重视,后来因为拒绝打内战,他们都解甲归田回到了故乡,回到家乡也是一贫如洗,没有什么家财,建国后才生活得好一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3:20
最近大热的电影《八佰》的原型就是当时抗击日寇的四行孤军。在淞沪会战的失败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这些人依然奋战到了最后一刻,用自己的生命阻挡日军的脚步,捍卫中国的尊严。
然而,这些一片赤诚的的将士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结局。他们的领导者谢晋元没有死在杀敌的战场上,却死在了叛徒手下,而这支孤军的生活也算不上惬意。
最后的孤军
1937年,8月,炎炎盛夏里,日本人密谋着令人胆寒的阴谋,要进军上海。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呢?军阀们为了自己的地盘和利益彼此攻打;士兵手里的*比烧火棍还少;*横行于社会上甚至登堂入室;普通人认识的字比地上的星星还要稀少;工厂里生产的钢铁少到造一条铁路都难。
而看到这样的中国以后,日军狂妄了起来,扬言要三个月征服中国。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即便是这样的中国也没有臣服于他们的打算,那些看起来极不起眼的人也能为了这个国家拼命的。
于是,光是淞沪会战他们就打了整整三个月,而就在他们终于进入上海之后,迎接他们的不是一个温柔的城市,而是一支拼上了命的孤军:谢晋元率领的国民*军第九集团军,88师,524团,人数不多,四百余而已。
当时的上海已经守不住了,沦陷是必然的结局。但是中国的其他地方还要继续打下去,主力必须到其他地方继续打下去。于是这八百个人站了出来,守在四行仓库,要拖住日军拖出一条生路来。
谢晋元临危受命,面对这必死的任务,他没有退后,只是安顿好自己的父母妻儿,在家与国之间做出了唯一的选择。在和妻子告别的时候,他说过“身为军人,为国效命就不能顾家”,无奈把家中的责任都交给了妻子。而这也是他与家人最后一次见面。
当时,租界的英军询问他们的人数,为了虚张声势,他回答了八百这个数字。实际上当时跟随他的,只有414人。此后,战斗中负伤被送出的伤兵也把这个说法延续了下去,而这就是后来“八百壮士”的由来。
而这四百人要面对的是日军王牌的第三使团。
他们的战斗除了给主力部队争取时间之外,还起到了鼓舞当地居民的作用。当时,很多居民隔着一条街为这支孤军加油助威,向他们报告日军的行踪。在日军切断仓库供水以后,居民们还自发给他们送来补给。一个十岁的女孩杨慧敏还爬过一段管道送来一面旗帜。
英雄的落幕
10月29日时,这场战斗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租界里的英、美等国害怕被战火波及,就联合起来向国民*递交了一封希望“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战的*。至于蒋,他当时还抱持着国际调停的希望,再加之以当时的四行孤军已经完成了战略目的,便下命令让其撤军。
此时,日军也因为四行孤军作战之勇猛心生退意,认为对方可能有上千人,继续交战损失过大,就同意谢晋元撤军,并没有做出太多阻拦。
当时的谢晋元还想继续战斗下去,拿出自己临行前立下的军令状,说要抗战到死。但是,军人要服从命令。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撤退,经过垃圾桥进入了英国人的收容所。
英国人只是害怕被战火波及,对这支中*队当然不会有多少好感,收容他们以后也几乎没有提供什么帮助,只是哄骗威胁他们卸下武器后提供了一个条件极差的生活场所。
在这样受尽欺辱的生活环境下,谢晋元等人并没有绝望。为了鼓舞当地的居民,他们还每天按照军中的方式生活,每天早起,操练、比赛、锻炼身体,而且还要给士兵上文化课。除此以外,他们还开垦了土地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
也正是这段时间,还叫杨得余的杨养正学会了唱《正气歌》。
随着各方媒体的报道,孤军成为了很多人的精神寄托,经常有人来给他们送东西。在上海沦陷一周年的时候,谢晋元还带着军人们在营地里升旗以示纪念。而他们的光荣很快也引来了小人的觊觎,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汪伪政权很快前来诱降。
当时,汪伪政权给出了陆军总司令的头衔,希望谢晋元屈服于名利从此开始为他效命。收买不成后,他动用了更加卑鄙的手段,收买了四个叛军。
1941年4月24日,孤军们向往常一样准备早操。而这四个叛军故意迟到,在谢晋元训斥他们的时候突然掏出匕首、铁镐等凶器,残忍杀死了这位英雄。
25日,谢晋元的追悼仪式在上海举行,这位31岁的抗日英雄被追授为陆军少将。
散落四方的壮士
八百壮士是一支忠诚而勇敢的军队,在收容所里时他们一直牢记着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时刻不忘。当时,白俄的士兵把他们的旗帜抢走,不让他们升旗。这些人在谢晋元的带领下每天看着光秃秃的旗杆,在心里升起祖国的旗帜。
谢晋元去世后,他们依然在收容所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1942年夏天,几十名孤军被送到南京孝陵做工。其中,万连卿等人逃出后加入赴缅甸远征军,继续战斗下去,抗战胜利后退役,回到家乡成了一名小警长。
第二年,南京孝陵逃出的二十八人全部参军,在新四军、游击队里继续和日军战斗到底。而同样是这一年,又有一百余人被送到安徽做苦力,其中逃出的三十余人想要参军。而这三十个人的代理团长雷雄死于猩红热,在河北结束了他的生命。
杨养正等二十人艰难到达重庆后,得知军队已经不可能再恢复建制,只能遗憾退役。后来,他留在了残疾军人*,再也没能重返战场。
除了这些逃出来的人以外,其他人中有一部分被带到海外,直到1947年才有人返回了中国。而那些没能回国的人最终只能葬在异国他乡,墓碑上还刻着当时的国旗。
八百壮士为了抗击外敌付出了他们能付出的一切,而正是他们这样的人撑起了中国的脊梁,让中国一次又一次地站了起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3:21
八佰存活下来的有刘怀斌老人眉毛黑白参半,长而浓密,有着长寿的标志。右眼被日本的毒气弹伤害,左眼也因为眼底黄斑血管出血,而只能模糊看到一部分,耳朵已经完全听不见了。
说起如何和家人沟通,儿子感慨到:“多亏了解放后的扫盲班,我爸从一个文盲,因脱盲而识了不少字,我们现在至少可以通过写字和他沟通。”刘怀斌看完字后,就会和人交流,但他含糊的言辞只有家里人才能听懂。
一同被征参战的28人战后只活着两个
刘怀斌,曾用名刘振英,1937年也就是他17岁的时候,被抓丁当兵,曾在山西、河南一带抗击日寇七年多,从军编制在赵寿山部队三十八军,七三九团直属炮兵连,作战中右眼受伤失明。
刘老曾对小儿子回忆说:“一九三九年四月(阴历)在平陆县被日军包围,部队被完全打乱,跳黄河、跳山崖,死伤战士不计其数,一个新兵营,*还没拿到手,全被日军用刺刀挑死,战斗异常血腥。” 刘怀斌老人1945年春因伤残而回老家务农,同村被征参战的28人,只回来了两个人。
刘怀斌跳山崖造成右肩骨折,但保全了性命,不会游泳的他在六六战役中和众战友一起跳入黄河,刺骨的黄河水将这个楞头青年*到了岸边,在夜幕时分日军的扫射中,他掩藏在黄河岸边的草丛里躲过了一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3:21
最近大热的电影《八佰》的原型就是当时抗击日寇的四行孤军。在淞沪会战的失败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这些人依然奋战到了最后一刻,用自己的生命阻挡日军的脚步,捍卫中国的尊严。
然而,这些一片赤诚的的将士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结局。他们的领导者谢晋元没有死在杀敌的战场上,却死在了叛徒手下,而这支孤军的生活也算不上惬意。
1937年,8月,炎炎盛夏里,日本人密谋着令人胆寒的阴谋,要进军上海。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呢?军阀们为了自己的地盘和利益彼此攻打;士兵手里的*比烧火棍还少;*横行于社会上甚至登堂入室;普通人认识的字比地上的星星还要稀少;工厂里生产的钢铁少到造一条铁路都难。
而看到这样的中国以后,日军狂妄了起来,扬言要三个月征服中国。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即便是这样的中国也没有臣服于他们的打算,那些看起来极不起眼的人也能为了这个国家拼命的。
于是,光是淞沪会战他们就打了整整三个月,而就在他们终于进入上海之后,迎接他们的不是一个温柔的城市,而是一支拼上了命的孤军:谢晋元率领的国民*军第九集团军,88师,524团,人数不多,四百余而已。
当时的上海已经守不住了,沦陷是必然的结局。但是中国的其他地方还要继续打下去,主力必须到其他地方继续打下去。于是这八百个人站了出来,守在四行仓库,要拖住日军拖出一条生路来。
谢晋元临危受命,面对这必死的任务,他没有退后,只是安顿好自己的父母妻儿,在家与国之间做出了唯一的选择。在和妻子告别的时候,他说过“身为军人,为国效命就不能顾家”,无奈把家中的责任都交给了妻子。而这也是他与家人最后一次见面。
当时,租界的英军询问他们的人数,为了虚张声势,他回答了八百这个数字。实际上当时跟随他的,只有414人。此后,战斗中负伤被送出的伤兵也把这个说法延续了下去,而这就是后来“八百壮士”的由来。
而这四百人要面对的是日军王牌的第三使团。
他们的战斗除了给主力部队争取时间之外,还起到了鼓舞当地居民的作用。当时,很多居民隔着一条街为这支孤军加油助威,向他们报告日军的行踪。在日军切断仓库供水以后,居民们还自发给他们送来补给。一个十岁的女孩杨慧敏还爬过一段管道送来一面旗帜。
10月29日时,这场战斗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租界里的英、美等国害怕被战火波及,就联合起来向国民*递交了一封希望“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战的*。至于蒋,他当时还抱持着国际调停的希望,再加之以当时的四行孤军已经完成了战略目的,便下命令让其撤军。
此时,日军也因为四行孤军作战之勇猛心生退意,认为对方可能有上千人,继续交战损失过大,就同意谢晋元撤军,并没有做出太多阻拦。
当时的谢晋元还想继续战斗下去,拿出自己临行前立下的军令状,说要抗战到死。但是,军人要服从命令。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撤退,经过垃圾桥进入了英国人的收容所。
英国人只是害怕被战火波及,对这支中*队当然不会有多少好感,收容他们以后也几乎没有提供什么帮助,只是哄骗威胁他们卸下武器后提供了一个条件极差的生活场所。
在这样受尽欺辱的生活环境下,谢晋元等人并没有绝望。为了鼓舞当地的居民,他们还每天按照军中的方式生活,每天早起,操练、比赛、锻炼身体,而且还要给士兵上文化课。除此以外,他们还开垦了土地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