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5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3:34
如果说起当今收藏圈,1955年出生于京城的马未都绝对是一位绕不过去的风云人物。由于在收藏圈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很大,许多人干脆称呼马未都为“马爷”,这种现象在国内收藏圈也绝无仅有。
很多时候,马未都的名字已经跟“收藏”划等号,提起收藏自然会说到马未都,说起马未都,也避免不了谈收藏。马未都毫无疑问是收藏圈的超级玩家。
马未都是一位聪明透顶的人,这从他的职业和身份在社会变化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全能看出来。从小说家、编辑、编剧、商人到收藏家,马未都的眼光始终是超前的,什么能扬名,什么能赚钱,他就干什么。对于这样的聪明人,若没有积累出巨大财富就有些说不过去。
80年代文学很吃香,血气方刚的马未都进军文学圈,并且创作出让人刮目相看的作品,如《今夜月儿圆》,立即在文坛刮起一阵旋风,他由此成名了。
成名后,他看到了做编辑的种种优势,就进军编辑圈,因为在“文学热”的大背景下,作家预想发表文字,必须通过编辑来支持和提携,可以说,编辑掌握着一名作家的生杀大权。因此,在做编辑那些年,马未都比大部分作家还要吃香喝辣。
又过几年,“电影热”在全国火爆起来,有钱的人做制片人或出品人,口袋不瓷实的人,则做起了导演或编剧。因为写作功底突出,所以,马未都参与了许多影视的编剧,又以剧作家的身份在全国行走起来。
同时,下海潮在国内十分活跃,那些有能力有关系的人,纷纷下海经商。作为文化人的马未都自然没有放过这个好机会,他大刀阔斧地趟进了下海潮。凭借着聪明脑瓜,他的财富在这时逐渐积累起来。
直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结识了大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从此,他一头扎进了收藏圈,到现在,干了有30余年。
1996年的马未都,虽然才在收藏圈浸淫了10多年,但他通过时代机遇和灵活头脑,以及自己的那份执着精神,已经摇身变为收藏界的大腕,无人不对他心服口服。
在这年国庆过后,马未都投资建造了国内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人人赞不绝口的大事和好事。
收藏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说的高尚一点,就是以一己之力挽救古代的遗存,延续传统文化的命脉。说的低俗一点,就是占有稀有资源,到时为自己换来巨额财富。
对于在收藏圈打拼了几十年的马未都来说,名利于他已经没有多少*,所以他玩起了情怀。情怀这玩意是虚词,可大可小,可雅可俗,怎么说它都在理。也只有马未都这样的玩家,才能把收藏玩出情怀。
虽然在古董收藏上一掷千金,但面对字画,马未都一直说不,甚至还有这样的规定:观复博物馆不收藏任何字画。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他术有专攻,不打没把握的仗。
古董这玩意是实打实的东西,什么年代就有什么样的形制、风格、材质和做工,因此,只要研究好这几点,就不怕收到赝品。
而字画不同,尤其那些几百年前,上千年前的古字画,想判别出真伪,手续要复杂得多,即使同一名书画家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和不同心情下创作出的字画,差异也很大,这就给鉴别带来很多不便之处。
马未都长期研究古董,对字画来说,他跟门外汉差不多,所以,他不愿触碰字画这个陌生领域。
其二,字画比古董更难保存。
流传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字画,由于快接近宣纸的寿命极限,纸张变得脆弱不堪,而且怕光怕潮,怕虫蛀,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工具和措施,很难有效保护。
古董这玩意,要么瓷质,要么陶质,要么金属质或石质、木质,这些东西本身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都比较固定,不担心轻易受到损坏,保存起来,要比字画省事不少。
其三,字画价格过于坚挺。
从古至今,字画一直有较高价位,一直在艺术品市场和收藏圈占据重要地位。尤其那些名人字画,历来价格不菲,并且,字画保存不易,流传下来的很少,一名书画大家一生创作了多少作品,也都有文字记录在案,总体稀少,这就更助长了价格的坚挺。
我举一个例子,“长安画派”奠基人赵望云先生的四尺国画作品,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能卖到1万元,或者1克黄金,深受西北地区达官贵人的追捧。而那时,像什么瓷器,陶罐,瓦当,奇石等玩意,基本无人问津,或者说有价无市。
确切地说,古董收藏才是进入21世纪后,被炒作起来的。在21世纪之前,大凡去文玩市场买卖古董,若运气好,完全存在捡漏的可能,可以用很少价格买来宝贝,甚至连字画也可以捡漏,但现在绝无可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3:35
老马意思是画,一班都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