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54
共1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7-21 13:36
1、《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
2、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就是年兽,经常趁人不备袭击人畜。
3、人们为了年兽,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4、人们很早就起来放鞭炮,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
5、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1 10:44
除了贴窗花,在春节前,人们还要准备鞭炮,以便在除夕之夜,新年来临的那一刻燃放。因此,鞭炮也是过年的必备品之一。在我国古代,每当节日或喜庆之日,人们都喜欢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除山鬼瘟神,谓之“炮竹”。火药发明后,人们又以多层纸密卷火药,接以引线,燃之使爆炸发声,亦称为“炮竹”,也叫“爆仗”“炮仗”。
传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而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吃东西。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鞭炮,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
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魈”。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魈,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鞭炮的雏形。
火药出现后,人们又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鸣放鞭炮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图个吉利。过春节时鞭炮自然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