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青蛙和鱼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5:06
不能离开水,只好让青蛙独自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青蛙告诉它,外面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只弯弯的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这时,在鱼的脑海里,出现的“牛”的形象是----鱼牛:在鱼的身体上,加上了它听到的牛的特征。对于鱼来说这种结果是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关于牛的部分信息,并将该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但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牛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牛,或者说鱼认识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
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由得开始反思自己:日常教学中我是否也如那只青蛙?如果说鱼比喻学生,青蛙比喻教师的话,那牛就是教学内容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只顾着传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构建其认知世界,而忘了要让学生真正亲身的去感受呢?思考着,得到了几个启示:
首先,不要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我们不能一味地将孩子作为一个容器,简单地将知识倾注进去,我们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指向,尊重孩子的意愿。正如鱼一样,它不是简单地接受青蛙所灌输给它的概念,它在建构牛的概念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虽然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但至少是鱼认知层面上的牛。
其次,创设的情景应符合实际。我们现在经常提倡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孩子在情境中学习,但如果失去情境的真实性和生活性,那也就失却了创设情境本身的意义所在。
最后,教师的教并不等同于学生的认识。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青蛙讲的和鱼所理解的牛并不是一回事。其实这种状况也存在于我们的教学中:课堂上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孩子在下面却听得云里雾里,不知其所然。因此我们更要清楚,我们的教并不等于孩子的学,并不是我们教了孩子就必须理解,必须学会。我们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因为孩子正是在这种试误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