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5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20:00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或称为人质情结,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一九七三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发生械劫案。劫匪冲进银行,*很快就来到,绑匪劫持了两男一女做人质。警方在银行外荷*实弹地包围,与银行的绑匪谈判放人。事件僵持了许久,劫匪叫警方先撤走,*不肯。面有时向外放了两响空*,全市的人都很紧张。拖了几天,双方谈判有了结果,绑匪把三个人质推出来,循警方指定的一条路逃走。这时*追了上来,想救人质,也想抓绑匪。但怪事发生了,三个人质却帮绑匪掩护逃亡,大声叫匪徒逃命,其中一个女人质还挺身替匪徒挡*。
后来绑匪就擒。警方找来心理学家:三个人质为甚么在最后的性命关头都帮匪徒逃命呢?专家深入研究,结论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缐。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份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於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屈服於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一九七四年,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的千金被美国的「新人民军」绑架,最后自己也穿上了军装,参加抢劫银行,感谢恐怖份子。对一个长久的施暴者不杀的恩威,觉得是一种慈悲,不止一两个人质,在地球上,还有长久匍伏在*之下的一些古老的民族。他们的苦难太长久,他们已经放弃了自由的希望,不要怪他们为甚么甘心自我作贱,他们患了「斯德哥尔摩心理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20:00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又称为人质情结,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情感上会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若遇到类似的状况,很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特征:
1.
人质必须有真正感到绑匪(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2.
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会出绑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
3.
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之外,人质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讯息)。
4.
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
而通常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会经历以下四大历程:
1.
恐惧:因为突如其来的胁迫与威吓导致现况改变。
2.
害怕:笼罩在不安的环境中,身心皆受威胁。
3.
同情:和挟持者长期相处体认到对方不得已行为,且并未受到‘直接’伤害。
4.
帮助:给予挟持者无形帮助如配合,不逃脱,安抚等;或有形帮助如协助逃脱,向法官说情,一起逃亡等。
心理分析学的看法,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症候群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20:01
1973年,斯德哥尔摩最大一家银行的几个员工(三女一男)被两个有前科的犯罪分子当做人质劫持;犯罪分子威胁要杀死这些人质,但并没有下手,过程中亦对人质们显示了一定的善意和仁慈。让世界震惊的是,这些人质都强烈的抵制*对他们的援救,在事件结束后,甚至积极地去为他们的劫持人辩护——即使被*解救了出来,他们仍然对这些劫持人抱有好感。人质似乎对劫持人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情。这几位人质的心理,便被称为Stockholm Syndrome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社科家们纷纷研究,这种情感的发生是纯属偶然,还具有某种普遍性,存在于类似的压迫关系的双方自中?
Stockholm Syndrome的机制我用精神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分析了一下,大概是这样的:
1) 人质放弃对劫持人质者在精神上的抵抗,在精神上缴械(身体、行动上就不用说了):压抑(repression)或抑制(suppression):前者是无意识中进行的,后者是下意识的:本我(ego)意识到抵抗带来的危险,因而将它压制。若通过压抑来克制,那么抵抗心理就会进入到潜意识(unconscious)中,从意识中消失。因而俘虏被释放后仍然不能谴责劫持者,因为抵抗心理已经被压制,相反,一种相反的,同情劫持者的心理形成了。
2) 为什么会同情劫持者?因为人质要活命。简单的成本-收益计算告诉你,要活命必须听劫持者的话。这个办法就是屈服(submission/subordination),然而屈服会造成不安(anxiety),譬如说人质感到自己的尊严受损。如何驱除不安呢?解决的办法是把自己的屈服在道德上合理化(rationalise)。如何合理化?最大化劫持者的恩惠(譬如提供一点点饮食;一点点仁慈),最小化劫持者的行恶,此外,人质更会试图从劫持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把劫持人的行为看成是合理的:如出于贫穷或其他社会不公;为了正义的事业(如要求*释放*犯),诸如此类。因此被劫持者在极端情况下成了劫持人的辩护者,甚至持续到他们已经脱离了危险,而劫持人被逮捕的时候。通过以上的过程,人质完成了和劫持人的认同(identification),因而将自己的屈服完全合理化。通过这一机制,自我完成了本我(id)要求生存的本能,并且得到了超我(superego)的认可。
3) 鉴于有的人质在事件之后仍然同情、辩护劫持人,原因在于精神上的抵抗和谴责已被压抑掉,不能辨别;此外人质已和犯人认同在一起,这种认同亦为人质在劫持事件中所有的行为提供了合理化,因此,人质不能谴责劫持者。此外,由于人质已不能从道德上客观的评价整个事件,我认为这暗示人质本来就缺乏较强的超我,因而具有一定的反自省性(anti-intraception)。这些条件和机制,导致了stockholm syndrome的发生。通过有效的心理治疗,显然可以去除这种syndrome (即,让曾经作为人质的人重新判断事件,放弃对绑架者的认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20:01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一个心理学现象,道理很简单,就是一个人本来绑架了我,结果我却越来越对他产生了信任的感情,或者其他美好感情,最终放弃*援助。日常生活中这个症状有着各种表现。比如矿工为黑心矿主给予的小恩小惠而感动,农民为教育乱收费者给予的免减优惠而流泪,甚至概括地说就是生活在各种各样风险之下的人们,他们学会了妥协。我们常说有些人是“给你阳光你就灿烂”,“眼泪不值钱”的个体,这即是说,对于长期经受着欺负、剥夺、压制的群体而言,一旦有人给予他们好处,他们也许就会失去理智,不吝感情地去赞美直接或间接带给他们伤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