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框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27 22: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6:00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立足于此,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我设计了自己的语文教学框架。具体说明如下:
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人文性和工具性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两条途径。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语文不仅是学好其他所有学科的工具学科还是人类表情达意,传递文化的工具。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字。
我从三个方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
一、阅读
1、读什么?
从教材角度说,统编教材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的分量。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和原来人教版比较,有较大变化。更加强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守正出新,新教材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
充分挖掘、利用教材资源是我们守住课堂的根本。除此之外,还有整本书的阅读,这是当下热度非常高的一次词。引领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学习语文的必要,是阅读能力的训练也是阅读内容的积累。
2、怎么读?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开展阅读活动。
(1)创编名著阅读手抄报,写创意读书笔记。结合年级特点向学生推送可读书目,以名著阅读和手抄报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图文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指导学生开展读书分享会,学生交流与班级分享相结合,班级课前展示等活动,既达到了认真读书的目的,也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2)成立影视与写作社团辅助学生读书,精选经典影视作品进行播放,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比如通过观看《典籍里的故事》引领指导学生阅读的《论语》、《天工开物》、《史记》等典籍,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打通空间之远走近典籍,传承中华文化之文明。
(3)营造读书氛围。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有意识地延展维度,比如,由班级好书共读到年级读书沙龙,由师生共读到家校班*联动,不断更新读书形式,丰富互动内容。
二、写作
读,是输入。写,就是输出。单元作文教学时常态化的写作指导和写作训练。我以单元写作安排为经线,以日常随笔记录为纬线,达成心中有感,笔下有情的目的。
1、单元训练为主
循序渐进开展作文教学,跟着课文学写作,仿写经典文段等,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教作文。
2、随笔练习为辅
每周一次随笔和周记,要求随笔记录生活,可以是片段组合也可以是一件事儿的叙述,意在保持日常练笔的温度个感觉。周记,是完整的写作,辅助延伸课堂内作文教学。
三、表达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注重训练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聆听的能力。这里表达主要是针对听和说而言。会听、会说让语文内在的积淀外显出来。
其次,语文的人文性,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释。
一、语文与生活
生活就是语文。一篇篇美文,一部部著作都是立足于生活的源泉,形成文字之泉,汩汩流动着。打通语文与生活,让孩子们从他人的作品中发现生活的真谛,关注生活中的人物、琐事,向生活取材,源源不断。比如通过学习《背影》去体察自己的生活总平凡父母之爱的深沉与伟大。
二、语文与自我
语文是文字砌成的塔,里面珍藏那么多人的思想。走近她,寻觅与自己共情的故事,自然可以共鸣。打通语文与自我,去语文之塔中寻觅自己想要的珍宝,这样一个探究、探寻的过程就足够的美好。比如,我们的读书沙龙,我把我读说给你听,更多的是吸收消化再重组后“我”的认知。
三、语文与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要着眼于孩子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材中那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动人的故事,博大精深的文化都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品。这是语文对心灵的滋养,助力于孩童健康向上的成长。用苏轼的一句诗来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语文我们的成长更有温度和深度。
四、语文与人生
思维的训练,思想的熏陶,直接影响到孩子们人生观的形成。打通语文与人生是让我们注重语文教学资源中那些伟大人物的精神,历史性事件的影响。人类的发展史是文化和文明的发展。那些美好的品质,具有激励作用的故事都将再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语文是一粒种子,让智慧发芽,让情感升华,让生命厚重。他们可以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篇文来洞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语文催生思维向更深处漫溯,进阶思考看到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