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官途与归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25 18: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22:37
就在这一周,我们刚刚学习完了孟浩然的诗歌,并且对于孟浩然这个唐唐时期的诗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而且我也是在这个时候才了解到,原来,孟浩然与我想象中的一点都不一样,他并不是一点忧愁都没有的,反之,他也面临了自己人生中的重大的选择与纠结。在我们对于孟浩然的学习中,我们先后学习了孟浩然写的七首诗,并且也对他遇到的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
孟浩然在早年做出的选择与我们之前所学的那些儒家的读书人的选择非常不一样,在早年的时候,孟浩然并没有选择出去当官,而是选择归隐于山田,李白就曾经在他写的《赠孟浩然》中说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就是说孟浩然在年轻的时候放弃了功名利禄,并且在老时也非常自在,并且生活中的孟浩然也非常怡然自得,经常会自己喝一些小酒,小酌一杯。并且还十分喜爱山水,因为非常的向往自然生活,于是他干脆当自己完全的沉浸在了自然之中,不去侍奉君王。李白非常向往孟浩然的境界,认为孟浩然这样十分风流,潇洒,并且直白的表达了自己对于孟浩然的崇拜之情。
孟浩然究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会让李白都对他如此崇拜呢?我想孟浩然与我们之前学的那些人的最大的不同的地方就是,选择隐居的,而非走投无路时才选择了隐居。这一点有一点像我们之前所学习的陶渊明,可以感觉到他们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在他的诗歌《夜归鹿门山歌》里面有一句话,就是“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这句话一开始看,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但是从他的细微之处却能看出孟浩然与自然是相互融合,就是孟浩然写的这个“亦”,他与那些像江村的人相同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他们都回家了,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孟浩然是将自然看成自己的家的。
可是这样自然的孟浩然,却在40岁的时候决定入仕。在那时,孟浩然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当大家知道他要入京考试的时候,有很多文人都款待了他,并且对他赞誉有加,相信他一定可以考上,孟浩然自己也认为自己势在必得。可惜,偏偏事与愿违, 孟浩然竟然遗憾的落榜了,这对于孟浩然的打击是巨大的,因为他完全没有料到自己会落榜,而且那些文人又在他身上寄予了那么多的希望,这些打击让前半生十分顺利的孟浩然直接蒙了,并且充满了挫败感,在十分诗意的时刻写下了一首《南归阻雪》,描写自己的归途上“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这些都可以尽显出孟浩然当时心境的苍凉。在他的诗中,他写到大雪阻隔了他回家的道路。是真的是雪阻隔了他的回家的路吗?不是的,那其实是因为他的不甘。他不甘于自己的*理想还没有实现,就回到家中,不甘于一事无成。所以真正阻隔了他的 并不是雪, 而是他那颗向往着修齐治平的儒家的心。于是孟浩然没有选择回家,而是继续找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和孟浩然在年轻的时候都不想当官,并且都处于隐居的状态。而在40岁的时候就突然出去当官了呢?而且还如此的急切。这其中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时代的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孟浩然个人*的原因,第三个原因是现实原因。首先就是在孟浩然40岁以前,其实都是武则天正在执政的时期,而孟浩然作为一个儒家的读书人,他并不认可武则天的做法,所以他不会为武则天当官的,所以他在40岁之前并没有当官。在他40岁之后,唐玄宗上位了,而唐玄宗的上位是名正言顺的,所以,孟浩然也应该辅佐唐玄宗,独家就有这样一句话:“邦无道,富且贵焉 ,耻也。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在一个盛世,没有作为,是一件令人耻辱的事情。于是孟浩然就选择了出仕。其次其实就是,孟浩然自己那时候已经40岁了呀,人生几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可他的*理想却还没有完成,所以他才会非常的着急,急切的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抱负。而且其实在儒家也有一种说法,叫做:“四十无闻,斯不足畏”,就是说一个人都到40岁了,还没有任何的作为,那这个人其实就没有什么能耐了,所以很显然,孟浩然是需要立即出去当官的。最后其实就是,孟浩然自己的近况当时也十分窘迫,已经捉襟见肘了,他也十分急迫的需要赚一些钱,已养活自己。所以上面这三条,就是孟浩然为何在40岁的时候突然出仕的原因。
不过,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孟浩然又得到了一个在玄宗面前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那时,孟浩然在他的好朋友王维家玩, 恰好玄宗来了,是那时的规定是不能私下里招待别人,所以一开始王维让孟浩然藏在了床底下,可是之后王维还是决定自己将这件事与玄宗说出来,对玄宗坦诚相待,于是他就将孟浩然从床下请了出来,让孟浩然做一首诗,向玄宗展现孟浩然的才华,也算是赎罪了。可是孟浩然写了一首叫做《岁暮归南山》的诗,这首诗没能将孟浩然的才华给完全的展现出来,而且一整首诗都是在抱怨自己的近况,向玄宗抱怨自己的衰老,自己的不得志,自己的贫穷,并且用讽刺的语气说自己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不过玄宗当然可以看出孟浩然是在讽刺自己,于是他回了孟浩然一句:“卿自不求仕,朕何尝弃卿?”也是这句话,孟浩然的官途完全的画上了句号,孟浩然已经没有再次当官的可能性,这次就算是再不甘,孟浩然也只能回到山原之中归隐了。他之后写的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他就写到:“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不管是有所收获的垂钓者,也是被垂钓给钓上来了的鱼,孟浩然都只有羡慕的份了。
没有了当官的途径,孟浩然只能再次回到山林之中了,但是,这次孟浩然也无法很好的与自然融为一体了,因为他的心早已不在自然上,他的人生陷入了迷途之中,失去了方向。
最后,孟浩然写了一首《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自在,读罢泪沾巾。”人和事都在不断的轮转,更替,能够留下的只有人的作为,孟浩然向往的,就是如诗中的羊公一样,做一个有作为,造福于天下的人,但是在那时他读到了羊公的功德碑,又想起了自己再来无法实现的抱负,不由的悲从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