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 有没有关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的讲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23 12:2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28
于丹好像没讲过这句,给你找到一个参*,是南怀瑾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真人和假人
讲到作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玻”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寂寞的享受
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但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贵。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老师,我们干了1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来。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说外国来几个人学中国文化,我们就乐了吗?那是为了外汇,多赚几个钱罢了。《论语》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任何一个人作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一个人那怕轰轰烈烈做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的抬头。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谁来了解你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
“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了。“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再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作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29
浅谈于丹论语心得(2009-10-12 15:20:05)[编辑][删除]标签:文化
论中国文学
第一次看到于丹是在鲁豫有约中,她那滔滔不绝,出口成章的口才令我折服,对她佩服的真是五体投地,恨不得能亲眼见到她,和他说上一句话。可是没多久,她就上了百家讲坛,再后来就出了一本什么论语心得的所谓的书,他在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一下子就荡然无存,对她的评价就剩下俩个字了---垃圾。记得于单说过他从三岁就开始看论语,我听了真是不可思议,就不敢说我自己了,就拿我的女儿来说吧,我女儿从娘胎里刚出来时睁开眼半个小时内就看了我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红楼梦,紧接着第二天我又让他看了各种各样的中国名著、世界名著,大家不要误会,我可不会恬着脸说我女儿是天才,那只不过是当地的一个传统,认为刚生下来看到一些有名的书将来就会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这就是我给他看书的原因,也仅仅是看而已,他看到了书的颜色,字的样子,仅此而已,我不相信于丹在三岁时看的的是论语的文学价值,所以请不要听完于丹说的话以后就哦的一声,那是连傻子都能做到的事,于丹看起来可一点也不像傻子,她三岁能看论语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其实大家要比他强多了,听说于丹继老易之后也出了一本说位的书,叫什么论语心得,听后我彻底被他*了,恶心的我差点吐掉,前些年有明星出书热,那都是些甚至都没上完初中的,靠几声不怎么好听的歌曲出了名,继而趁热打铁赚点愚昧的中国人的血汗钱,可如今,中国人的水平又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没想到还是被这些没有一点文学价值的垃圾文学如此的感兴趣,真是悲哀啊。看到这里我想一定有人会反对我的观点,认为易、于。兼是中国当代最高文学的代表人物,可不比当年那些歌星主持们,是啊,令我觉得悲哀的就是因为他们是当代的文学名人,如果是那些一文不值的,一本书二百页,一页二百字的明星书,我也就没什么可谈的了,那些根本就称不上是什么书,可是代表着中国最高文学的大学教授也去写这些垃圾东西,请问中国的当代文学作品由谁来完成,难道我们就只能将老祖宗的灵魂挖出来,加点颜色来卖钱的本事了吗,论语、三国,红楼这样的好书在我们中国何时再能出现呢,难道现在的中国人就无法超越我们几千年前的老祖宗了吗,这些使命不由这些代表着当代最高文学水平的人去完成,又要由谁来完成呢,可你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只能把古人的东西拿出来放嘴里嚼一嚼,然后大把大把的捞钱,可怜的我们这些愚昧的读者们,花着大把大把的钱去嚼别人嚼过的馒头,你们就不觉得恶心吗。记得易老先生说过什么他赚点钱就撑破了别人的眼,真是恬不知耻啊,你当然撑破了大家的眼睛,你是干什么的,你就是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你的行为玷污了这个美名,想赚钱,你就别当什么教授啊,别当什么文学名人啊,赚也可以,你倒是出一本真正的、有点文学价值的书啊,即使赶不上三国,至少也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啊,这算什么啊,难道你是一个糊弄中国普通老百姓的骗子吗?不要既当*,又立牌坊,那不道德。
看看我们的科学家袁隆平,对国家、对世界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可他却穿三十多块钱的衬衫,开十万块钱的汽车,哎,这样的伟人中国到底能有几个啊,指望你们是不可能了,可是求求你们了,别再给中国人丢脸了,外国人说我们中国现代没有文学,没有就没有吧,不指望你们了。你们能少给中国增添的垃圾就感谢不尽了。记住,以赚钱为目的是写不出真正的有文学价值的东西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29
好像没有,于丹的论语心得和论语感悟里都没有提到这句,你可以试试找找别的人的讲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30
学习了然后时时在生活中应用 ,这才是学习的乐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31
学习的时候要时常的复习,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