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该担心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24 12: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2 00:14
前言:如果是担心,我一定不会专门写一篇推送来说这个事。我的答案一定是不担心,那有哪些理由不担心呢?
现在很多大学开设了农学院,这也说明农业将来是一个不错的发展领域。所谓民以食为天,谁都得天天吃饭不是?
小麦作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受到众人的青睐也是小麦应得的。这些年,小麦研究领域被太多人忽视了。现如今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小麦也迎来了春天。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加入进来。那么人越来越多,我们该担心吗?
担心,怎么能不担心呢?人越多竞争也越激烈,蛋糕就这么大,人多了,当然每个人分的就少了。这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
实际上这不是一个好理由,为啥?蛋糕到底有多大?蛋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数的增加,在很多时候蛋糕也会变大。一个研究领域内人很少,我们叫它冷门研究领域,相应的领域内的经费也比较少。某一天,突然这个领域有了一个大突破,之后这个领域可能会迅速的有人跟进,没几年,这个领域就发展壮大起来,相应的投入的经费也会躲起来。所以,蛋糕不会就这么大。
第二点,我们说说竞争激烈的问题。在一个很具体的科学问题上,也许真是这样。在当前的研究条件下,似乎正确的探索道路没几条,做到最后大家做的内容似乎成了一样。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正是是描述的竞争的急迫和惨烈。我们不否认这种情况存在普遍性。但是如果我们放到小麦这个层面上,你会发现有太多的问题没有被搞清楚,存在竞争的可能性很小。人类基因组被研究了这么多年,我们似乎可以解释很多东西,但实际上又解释不清楚任何一件事。这就是生物的复杂性。小麦比人类的研究落后多少年呢?全世界研究人类的科研人员要比研究小麦的人多几十倍不止吧?所以,研究小麦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不是竞争激烈而是竞争很少。不要忘了竞争还有一个好处,有时候互相竞争也是一种互相成全。
第三点,我们说一说研究的深度问题。我们不拿人类和小麦比,我们就拿水稻和小麦比。水稻无论是应用研究还是基础研究都要领先小麦。我想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目前以及前几年,我们国家研究水稻的人要比小麦的人多。为啥人多,水稻作为一种模式作物,其基因组获得的较早,基因组相对简单,遗传转化也相对成功。在育种方面,袁隆平老先生在杂交育种方面的早期突破更是功不可没。从这些方面来讲,水稻比小麦的门槛要低,研究的人就比较多。但是人多了之后呢,水稻的科学研究获取了巨大的成功。无论是水稻应用领域还是研究领域,研究水稻的大牛也比比皆是。这一点从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数量上就可以看出来。小麦还远未达到水稻这种研究深度,要想达到这种水稻这种研究深度,势必要增加人呢!
第四点,我们要从自身的角度来看待人多的问题。前面看新闻说,方便面的销售数量在近两三年降低了几十亿包。谁打败了方便面呢?是那些在卖方便面的厂家吗?都不是,而是被外卖打败了。打败你的不是你的竞争对手,而是自己。不能随形式而改变。这里的变不是指研究内容的改变,而是思想观念的改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综上,研究小麦的人还不够多,而多多益善。
那么未来小麦研究的突破点在哪里?
这里先附上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编写的 《“十三五”我国小麦生产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请大家参阅。除此之外,结合我自己的专业,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第一,小麦产量的潜力还要继续提高。这可以通过改变株型来提高,如通过改变穗型来增加穗粒数,增加株高的同时而不易倒伏。
第二,提高小麦品种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小麦生产环境日益严峻,那么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就要考虑这些条条框框,在高产的同时也要稳产。
第三,小麦的遗传转化。目前小麦遗传较困难,周期较长。如果可以做到水稻这个水平就得不得了。可以在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内是指改善小麦,使之易于被转化。而外,是指改变外部方式方法提高小麦的遗传转化。记得人类了组合起个基因就可以启动某个生物学过程。也许有一天小麦也可以。
第四,小麦春化机制的进一步解析。虽然现在相关的春化基因已经被解析,但是相关的机制还不是特别清楚。对了使用低温完成春化过程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完成春化?
第五,小麦进化和驯化。小麦族包含众多物种,基因组极具多样性,众多的小麦族物种种质资源还未被很好的利用起来。目前仅有有限的几个基因组被很好的解析,所以未来小麦基因组等组学方面的研究会是研究的热点。B基因组的起源和进化也需要明确等。
第六,画蛇添足的一点。农业走出去。不得不说我们国家80%以上都是山地丘陵,是农业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小麦育种家可以走出国外,多多与国外交流合作,培育适应当地的优质新品种,借”一带一路“的东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这一点完全
专业以及眼界所限,观点难免偏颇或遗漏,还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