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24 03: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3 10:38
听说我教过的孩子最小的才3个多月,国内的同行问我:小宝宝还不会说话,你怎么教,教什么?
我说:照顾孩子的环节,就是教学。比如喂奶、喂饭、换尿布、穿衣服、放睡觉等等。
别逗了!你飘洋过海进大学,就是学做这样的事?!
“这样的事”看起来是很简单,但是不一样的做法,孩子学到的是不一样的东西。
在《 这个幼儿园,居然把婴儿放在地板上让他自己玩 》一文中,我介绍了派克勒理念如何重视婴儿的行动自由和探索自由。
这篇,我来介绍派克勒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对孩子的尊重。 通过琐碎平常的照顾孩子的环节,比如喂奶/喂饭、换尿布和放睡觉,我们幼儿老师如何教给孩子尊重自己和他人、自信和信任、爱、积极参与照顾自己等等品质。
01
喂奶/喂饭
给婴儿喂奶、喂饭,一天要好多次。因为很频繁很琐碎,技术动作又很简单,所以很多人不认为这是重要的互动。
你有没有见过这种情况:一个妈妈一边给孩子喂奶(不管母乳还是奶瓶),一边刷手机、或者看电视、打电话、跟人聊天?
一举两得,什么都不耽误。妈妈们也许这么想。
但是孩子会怎么想怎么感觉呢?
打个比方:你的美容师一边给你做脸,一边跟旁边的人聊天,你有什么感觉?你的爱人跟你一个桌子吃饭,却不停地跟别人讲电话,或眼睛盯着手机,你有什么感觉?
是不是感觉不舒服?被忽视?没有被爱被在乎?
对呀,当你给孩子喂奶、喂饭时这么做,孩子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所以,我们幼儿老师在每一个照顾孩子的环节中,包括喂奶和喂饭,都强调”跟孩子在一起(with the child)” 而不是"对孩子做什么(to the child)"。
喂孩子的时候,我们会跟孩子眼神交流,有时候也一边喂一边说点儿小话。其实即使什么也不说,你全部的注意力在孩子身上,孩子也能感觉到。
他感觉到被尊重、被关注、被爱着。
还有一种场景你可能也见过多次:小孩子在前边跑,奶奶端着碗在后面追:“再吃一口!就一口!”
还有妈妈分享自己多喂孩子吃饭的高招:“再帮大象吃一口!这一口是小兔子的!”
......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让孩子多喝一口奶,多吃一口饭,真可谓绞尽脑汁、不辞劳苦!
可是,孩子把碗推开了,逃开了,他不就是在说“我吃饱了”么?
只有几个月的婴儿,会用他的身体语言传达信息。当他闭上了嘴巴,或者推开了奶瓶,或者吐出了舌头,他明明白白地在说:我真的饱了,请不要再喂了!
但你还坚持多喂孩子一口,再多喂一口,你其实是在告诉孩子:
我知道你跟我说了你的意愿,但是我就是要忽略它!我根本不想尊重你的意愿!我不相信你有辨别“饱”和“没有饱”的能力!
派克勒强调尊重孩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有持续锻炼、达到每个运动里程碑的能力;相信孩子知道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吃饱了的能力;相信孩子是个有自己意愿、希望被尊重、被重视的独立个体。
孩子饿的时候,知道用声音用表情动作告诉我们。同样,他饱了的时候也会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这个时候我们老师一般会说:“谢谢你告诉我你吃饱了。”然后把奶瓶或饭碗拿开。
我们告诉孩子:我“听”懂了你的话,我相信你的能力,我尊重你的意愿。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对教育的本质做了诗一般的理解:“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Ecation is a tree shaking a tree,a cloud to promote a cloud,a soul awaken another soul.)
在喂奶、喂饭这个照顾孩子的环节,我们一遍遍地给孩子示范尊重和信任,孩子就是这样学到了自信、信任和尊重自己和他人。
以免有人担心:目前为止,在派克勒理念支持的幼儿机构,还没有婴幼儿营养不良或忍饥挨饿的报道。
02
换尿布
换尿布也是教学。真的好像是一句玩笑,其实并不是。
数一数,一天之中你给孩子换尿布的次数,甚至超过你喂奶、喂饭的次数,也超过穿*服的次数,是非常重要的照顾环节。
我们婴儿班的老师,认为换尿布是非常珍贵的师生一对一的教学环节。
在这个环节,我们不仅要通过轻柔的动作传达关爱的话语,还要通过邀请和合作参与的方式教给孩子尊重和爱。
1,邀请孩子参与。
换尿布,不是“我给你换”,而是“我们一起来参与这件工作”。
我们首先会邀请孩子来参与这个任务。
邀请的方式有点像是一种仪式: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伸出手问他:“大卫,我们去换尿布好吗(Shall we change your nappy please)?”
如果你给孩子几秒的时间(孩子脑子动作反应一般要7秒左右),即使小婴儿,也会用眼神、表情来回应你,大一点的孩子会伸出手臂给你,或者说“好”、“不”。
当孩子不愿意换尿布的时候,我们就说:“看来你还没有准备好,那我两分钟后再来。”或者“我先去换欧娜的尿布,然后再来找你。”
一般来说,第二次再来,大多数孩子都会同意。极少不同意的,我们再给两分钟。如果两分钟后还不同意,就只好对他说:“对不起,我们必须去换尿布了,不然你的*会痛的。”
看了我描述的这个邀请仪式,是不是感觉有点小题大做?
有次专业培训(workshop),一个导师给我们示范了这样一个场景:她从后面绕过来,忽然抓住一个老师就给她擦鼻涕!那个不幸被“帮助”的老师非常恼火。这个时候导师说:如果我们老师不走到孩子前面告诉他就给他擦鼻涕,或者不邀请孩子就从后面抱起他去换尿布,孩子的心情,就是你现在的心情!
现在你还觉得这种邀请仪式是小题大做吗?两岁以下教室的幼儿老师一个人照顾4个孩子,要是没有这样的仪式,按时按点去换尿布,是会节约一些时间,但是孩子们的自我评价,恐怕已经碎了一地。
2,过程中的参与。
孩子那么小,怎么让他参与换尿布的过程呢?
我们的方法是:一边说,一边做,告诉孩子一步步你要做什么,细致观察孩子,跟他互动。
我们一般对孩子说的话类似这些:“下面我要戴上手套了。”“接下来我要把你的尿布抽出来了。” “接下来我给你换上干干的新尿布。”
大一点的孩子,参与、合作会更多一些。4、5个月的孩子可以帮忙拿着干尿布,1岁以后的孩子可以自己爬到台子上。为了便于孩子参与,我们幼儿园换尿布的台子下面都有一个活动台阶。
另外,当一个老师正在给孩子换尿布时,其他的老师都会尊重他跟孩子一对一的时间,不会去打扰他们。这跟要全心全意地给孩子喂奶、喂饭一个道理,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请想一下,孩子被邀请、积极参与换尿布环节、跟大人一起合作完成这个任务,和孩子被动地让大人换尿布,哪一种方式更能给孩子积极地影响呢?
所以我们说,换尿布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孩子从中学到爱、尊重、参与、合作等等积极的品质。
03
放睡觉
睡觉是人的自然需求之一,但是很多的父母、老师为了让孩子睡觉费心劳神、烦恼不堪。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在我们1岁以下的婴儿班,一般的孩子需要在幼儿园睡两次,除了刚入园1、2周的宝宝需要一点帮助,其他宝宝都是自己睡着的!
我们团队有一个共同的观念: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入睡的能力,我们给他合适的条件和耐心,让他发挥自己的能力。
我们的程序一般是这样的。
首先,跟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睡觉仪式/方式,尽量保持一致。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用包布包着睡,有的孩子需要在睡袋里睡,有的孩子用安慰奶嘴,有的孩子有毛绒兔子陪伴,还有的孩子习惯于睡觉前读一本书再睡......我们都会尽可能地跟家里的仪式一致。睡觉环境变了,但是睡觉仪式不变,便于孩子入睡。
我记得有个4个多月入园的孩子,睡觉前的仪式包括换尿布、给玩具猴子换尿布,读猴子故事书,然后唱猴子催眠曲,然后放床上说“玄儿晚安!猴子晚安!”好长的仪式。不过我还是坚持了差不多1个月,直到这个孩子熟悉了环境,换了尿布以后放到床上,就搂着猴子闭上眼睛。
其次,仔细观察并遵循孩子的困倦信号。孩子困了以后,会用很多身体语言告诉你:揉眼睛、揉鼻子、打呵欠、哭闹...... 这个时候就要开始放孩子睡觉的仪式了。如果错过了这些信号,孩子就有可能过累(over tired),身体节奏被打乱,很不容易入睡。这个时候就要帮孩子安静下来,比如喂孩子一些奶,或者给孩子读书、唱歌什么的,让孩子进入休息状态,再放睡觉。
再次,放慢节奏,营造一个舒缓、安静的睡觉氛围。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们老师会了解孩子大概什么时候会睡觉。睡觉前差不多半小时开始,我们就不再给孩子新鲜的刺激,换尿布的时候就开始聊很快要睡觉的事,然后慢慢地抱孩子去卧室。
卧室里放着柔和的催眠曲,把孩子轻轻地放上床,轻拍两下说:“玄儿晚安。”就离开卧室。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相信孩子有自己睡觉的能力,没有陪睡,一般也没有拍拍哄睡。
有的孩子在家里习惯了被拍着睡,有的甚至常被大人轮流抱着睡、摇着睡(多是来帮忙的祖父母惯的!),我们就需要更多的耐心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
我们还是坚持放孩子到床上睡,有时候需要拍拍。时间慢慢递减,最后达到不拍,孩子跟自己聊聊然后就睡了。
孩子醒了以后,一般不立刻抱他起来,让他躺5-10分钟,自己玩,熟悉自己的睡觉环境。
在放孩子睡觉这个环节,派克勒主要强调的是相信孩子自己睡觉的能力,使孩子用自己的能力(empower the children)帮自己入睡。这样一方面当然是孩子睡眠好、更有精力更快乐,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我评价。
这里想多说几句。前几天读到鱼爸的文章《致陪孩子睡觉的妈妈,全世界欠你一个拥抱》,引起很多妈妈的共鸣和眼泪。我却不由地想:明明孩子有能力自己睡觉,你非要漠视他的能力,把自己搞得疲累不堪,搞成全世界都欠你一个拥抱的悲情母亲,何必呢?爸爸们为了自己良心稍安,煽煽情也就罢了,做妈妈的,有轻松一些的方法你不用,自己选择了陪睡这条路,谁之过呢?
在新西兰和很多西方国家,祖父母们自己的生活很丰富,不会全职帮着照顾孙子孙女们。年轻的父母们因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或自己的选择,不得不把几个月的婴儿放到幼儿园(daycare),所以婴儿班的教学跟3岁以上的班一样重要。我们国内的父母很多比较幸运,有老爸老妈帮着带孩子,希望你也重视照顾婴儿的环节,给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槭树街艾林跟你分享。所有图片来自我工作的幼儿园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