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29 18: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9 16:49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一、而 ér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
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
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 hé 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又:何以战?三、乎hū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①:儿寒乎?欲食乎? 例②: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例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
例②:吾尝疑乎(于)是。例③:叫嚣乎东西。
3.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四、乃nǎi1.副词。
(1)表示顺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例①:今君乃亡赵走燕。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表示*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例①:臣乃敢上璧。
例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表示出乎意外,可译为“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例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例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例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而且”、“可是”、“却”、“于是”等。例①:非独聂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
例②: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子都,美男子;狂且,狂行愚拙之人)。例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五、其qí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
例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例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2.副词。
放。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一、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势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 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闻其贤 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荡 今观其文章 听其议论之宏辩 日与其徒上高山 2、表语气(这一类较少) 如,其真不知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三、以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 (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 3、其它 (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 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四、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 五、虽 1、即使之意。
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六、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
例,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词尾:表……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目萧然 3、连词:表转折。
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八、为 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造)。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一、而 ér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
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
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 hé 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又:何以战?三、乎hū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①:儿寒乎?欲食乎? 例②: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例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
例②:吾尝疑乎(于)是。例③:叫嚣乎东西。
3.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 四、乃nǎi1.副词。
(1)表示顺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例①:今君乃亡赵走燕。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表示*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例①:臣乃敢上璧。
例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表示出乎意外,可译为“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例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例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例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而且”、“可是”、“却”、“于是”等。例①:非独聂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
例②: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子都,美男子;狂且,狂行愚拙之人)。例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五、其qí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
例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例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
1 而
(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连词;第二人称;
2 何
代词,作宾语;作定语;副词,表反问,表程度
3 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表测度;用于感叹句;
作介词,相当于“于”
4 乃
(顺承,逆转,*)副词;第二人称代词;判断动词
5 其
第三人称代词;代词(作主语短句的小主语,活用为第一人称);指示代词(表远指,表包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连词,表假设或选择
6 且
连词,表递进、并列;副词,译为将要,姑且
7 若
代词,表对指(你,你的),表近指;假设连词;选择连词
8 所
助词,表被动;组成“所”字名词性结构
9 为
读去声,介词表对象;介词,表(替代,时间,目的,原因);助词,表诘问
10 焉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助词,表反诘
11 也
语气助词,表(判断,肯定,疑问,感叹),表停顿;连词,表递进,并列;副词,译为将要,姑且
12 以
介词,表(工具或方法,起提宾作用,原因,时间或处所,对象);连词,表(并列递进,承接,目的或结果,因果关系,修饰关系)
13 因
介词,表原因、凭据、方式;连词,顺接上文
14 于
介词,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表比较;表被动
15 与
抱歉,我在虚词里没找到
16 则
表(承接,假设,并列,转折,判断)关系
17 者
助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起停顿作用;置于数词之后
18 之
指代人或事物等;指示代词,表近指;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与 ① 给予,授予.与斗卮酒 ② 结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 和、同、跟.竖子不足与谋 ④ 参加.蹇叔之子与师 ⑤ 赞许.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帮助.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⑥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来写作“欤” 1)(形声.本义:语气词.《说文》:“言之间也.”表感叹)(2)同本义 [alas](3)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幸甚至哉.――曹操《步出夏门行》非人哉.――《世说新语·方正》旦旦有是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变诈几何哉.――《聊斋志异·狼三则》美哉,我少年中国.――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4)又如:远哉遥遥;快哉此风;命不易哉;谁不为之痛心哉(5)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如:敢不畏君王哉;不若鸡犬哉(6)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或“吗”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岂独一琴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岂主之子孙不必善哉.――《聊斋志异·促织》岂独一箸间哉.――清·周容《芋老人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7)又如: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吾又何能为哉?(8)表示测度,相当于“吧”我其试哉!――《书·尧典》(9)又如:我岂有所失哉!(10)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诗·召南》。
【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①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①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②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②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