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2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9 15:46
1、把散文体作品改成诗体。像《诗稠之路》这种书,看书名就应该把里边的内容,每遇一个标点就加上一个回车,然后每行前面再空俩格儿。就像炸虾片一样,放进去时干瘪生硬,出来时却松软膨大。奇迹,瞬间就可以见证。
2、加大行间距。像《守望的距离》这种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让人明确地产生一种距离感,必须加大内页文字的行距,可以跑马车,可以写标语,最好要划条船才能过得去。让读者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时候,即使在字里行间看到的不是“吃人”二字,也要有“要钱”二字。
3、加宽页眉页脚。像《广阔的天地》这种书,就应该把书的天头地脚附近做得更广阔一些,以彰显书名的底蕴。同时也利于读者在阅读时随时写下自己的感想,否则,很多读者早就产生了“这本书真烂”的想法,却因为无处下笔,迟迟未能写下这种发自肺腑的真知灼见。
4、把字号从小字改成大字。像《大亨小传》这种书,普通版肯定不适合视力不好的人,就应该加大字体,来个大字版,用豆大的字或者斗大的字,免去读者到处找老花镜或者放大镜,书名也可以顺便改成《小亨大传》,帮助一时糊涂的读者一不小心把它当成另外一本书。(创意来自“北青阅读”)
5、把薄纸改成厚纸。像《如何炼成厚脸皮》这种书,书中的用纸一定要厚,千万不能用字典纸,新闻纸也不好,至少得用牛皮纸,如果跟养牛场有合作关系,直接用厚牛皮也是不错的创意。其实有的读者倒觉得,不如把内文全部写在墙壁上,然后连房子一起卖出去。
6、改出线装本。像《大王县王小二乡今古》这种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出平装本和精装本都有些对不起中国厚重的历史,直接就出个线装本,宣纸成本高就改用竹纸,如果竹纸成本也高就改用草纸,做成筒子叶,单面印字再对折,立即将历史的厚度增加了一倍。其实可以增加两倍的,按传统应该在筒子叶中间夹一张衬页,但那成本又高了,没关系,就不加了,但价格一定要按加了衬页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9 15:46
1、出特殊介质版。像《马屁真经》这种经典书籍,如果出线装本都不够厚,可以出竹简版,刻在竹片上穿起来,再放在布袋里,再放进精美包装盒里,足够大了吧。如果有机会,可以去和梅超风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出几套人皮版的《九阴真经》。
2、书中插入大量图片。像《普什图语》这种书,既然说到了“图语”二字,就要加上大量的图片,最好一页两到五图,至少也得一页一图,要充分体现“图书”的内涵。如果看不上某些出版社只加插图这种卑贱的行为,就直接加各种照片,不要考虑这些照片靠不靠谱的问题,能搭上边儿的就算有责任心了。
3、把普通本改成注释本。像《汪伪诗集》这种书,书中到处都是“既然想要成功就不要害怕风雨”这种极度深奥难懂的句子,原文印出很难让读者读懂,必需得出注释本。当然注释尽量在每一页都分成两栏,留出足够的空白,在上面注着“但奈何又奈何”、“多么痛的领悟”、“爱与哀愁像杯烈酒”等等具有深厚理*底的名家注语。
4、把中文书改成中英对照版。像《在马路中间种树指南》这种书,是非常实用的工具书,必须要做成中英文对照的版本,可以一页中文一页英文,也可以前半是中文后半是英文。这样,不仅可以向外国人推介我们的先进经验,还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中洋结合的家庭里夫妻共读,促进和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9 15:46
1、收录作者访谈录。像李四写的《怎样吃红烧肉可以不增肥》这种书,完全有必要在书后收录作者李四在接受大宋报记者苏东坡采访的全过程,访谈一定要先从天气谈,说苏东坡早上如何吃的饭,然后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坐什么车来到了作者李四开的饭店,但又如何没遇到最终如何机缘巧合见到了作者,作者如何淡定,中间如何喝的水如何眨的眼睛什么的。在出版社的眼中,这种东西越长越有(能)价(骗)值(钱)。
2、附加本社图书广告。像《怎样养兔子》这种书,为了广大的动物饲养爱好者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把本社近二百年来出版过的同类书目录都附在书后,并逐一加以详细介绍。比如怎样养猪、怎样养猫、怎样养蚂蚁、怎样养鳄鱼、怎样养恐龙一样的都附上,一口气来它个50页。
3、新文里加旧文。像《飞狐外传》这种书,在新出版时一定要把作者早前写的《飞狐正传》、《飞狐二传》、《飞狐三传》、《飞狐又传》、《飞狐传晕了》之类的都合在一起,才能更显出出版者的诚意和周到。
4、附录所涉及作品的原文。像《普鲁斯特批判》这种书,即使正文只有两千字的一篇文章,为了读者的方便考虑,把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全本都附录进去。
5、增加作者手稿原文。像《王医生验方大全》这种书,除了铅字排版外,后半部分再把作者开过全部验方都影印出来构成书的另一半内容,王医生的笔迹一般都很潇洒,充满了谜一样的魅力,如果哪个读者能够花个三五百年仔细研究,说不定会掌握天底下没有第二个人会懂的另一种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