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跟善恶之心无关,跟智慧有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9 22: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3:04
既然人无好坏之分(参见《人无好坏之分》一文),那么问题来了:个人要不要讲道德,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这是牵扯到每个人生活态度的现实问题。
在《中华汉语大词典》里,对“道德”的定义是这样: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来约束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的评价标准是善恶:善则道德,恶则不道德。
那么,善恶的标准呢?
我们知道:以事实为依据,以利害为标准的功利判断,不符合好坏人之分的本意,同时也不符合善恶的定义;以心理为依据,以善恶为标准的道德判断,因人心不可知而无法判断,则善恶不能分辨。
这样,善恶就成为不可分辨,不能界定的一对概念。
同时,人的本性是非善非恶的利已,利已之心人皆有之,利己是人的本性,善恶不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动机和目的都是利己的,而不是善恶的。即,人无善恶之心。
利人或损人只是行为过程中的手段,是以利已为目的而利弊权衡的算法。算法与心智相关,与心性无关,与善恶之心无关。这样,人的行为既有善举也有恶行。至于向善或向恶、利人或损人,全凭心智的利弊权衡,而不需要心性的善恶之心来决定。
这样,既不存在善恶之分的行为动机,也不存在善恶之心所决定的行为过程,,更不存在分辨善恶之心的方法,则,以善恶为判断标准的道德和不道德是不存在的。换言之, 道德不需要善恶之心来推动,善恶并不是道德的评价标准,道德跟善恶之心无关。
那么,问题来了:道德究竟是指什么?道德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所谓“道”,本义是指事物运动的轨迹,引申义便是物质运动的规律。具体到生命领域便是生命如何生存的道理,具体到人类社会便是人如何生存的道理。狭义的“道”专指人的为人处世的道理。“道”是客观的、外在的。所谓“大道至简”就是指最基本的道理就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简单而不可违背。
所谓“德”就是德性,是指学得为人之道而形成的素养,以及习得为人之道而形成的习惯。“德”是主观的、内在的。
“道德”便是“道”和“德”这两个概念合起来的合成概念: 将外在之道内化为德,便是道德 。道德是内外相连、内外想通的。
“不道德”便是没有学得,或学得而没有习得为人之道。
“道德”和“不道德”都是中性概念,没有褒贬之分,只有“有”与“没有”之别;没有心性的善恶之分,只有心智的“学得习得”与“没有学得习得”之别。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道德?为什么要学而习之?因为,人皆有利己之心,都想获得生存之道;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人都想得道多助。所以,人人都想获得道德,人人都在学习道德,道德没有也永远不会沦丧。道德不是强加给每个人的东西,而是每个人都心向往之的东西,因为每个人都有利己之心。换言之, 由利己之心可以推导出道德,道德来源于利己之心 。
你看, 为了己利,不得不道德 ;商业交易最讲利己,所以最讲道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客气的是营业员,最礼貌的是推销员,最文明的是客服,最讲声誉的是上市公司老板(不然,股票大跌)。反之,最傲慢、最粗鲁、喝五喊六的是谁?答:顾客(因为有选择主动权)。 ——这就是“由利己之心可以推导出道德,道德来源于利己之心”的内在逻辑。
可是,想获得道德是一回事,能否获得是另一回事。“想获得”是出于利己之心,“能否获得”要靠心智的学习能力和命中注定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社会和家庭,个人很难左右;个人能决定的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取决于心智是否聪明智慧。换言之,能否获得道德、获得多少道德,这取决于心智的学习能力,取决于智慧(包括个人智慧、家庭智慧和社会智慧); 智慧产生道德,道德是智慧的产物 。——本来嘛,道德就是生活经验的总结,人类智慧的结晶;道德本来就是外在之道内化为德,本来就是智慧的产物,这一点都不奇怪。这个结论既不奇怪也不唐突。
这就是说,越有智慧越有道德,越愚昧越没有道德。 道德与智慧成正比,道德是智慧的产物;不道德与愚昧成正比,不道德归因于愚昧 。这样,智慧与愚昧便决定了道德与不道德,智慧与愚昧便成为道德的判断标准之一(“之一”是因为智慧只是道德的决定因素之一,道德的决定因素还包括高贵与低贱,博爱与冷漠,限于篇幅,暂且按下不表)。
归纳来讲,人人都有利己之心,在利己之心的推动下,人人都想拥有生存之道的道德;然而,只有通过心智的学而习之才能获得道德,只有通过智慧才能获得更多更大的道德;只有获得了道德才能够善行;只有善行才能够更好地生存。利己——智慧——道德——善行——生存,在这个逻辑链条里,利己是动机,智慧是手段,道德是工具,善行是结果,生存是目的。
传统伦理学把这个逻辑搞反了,认为先有善良之心,然后才有善行,才有道德,才有社会秩序。这既不符合人性(利己),又丧失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智慧);既不能解释道德实践(善行而动机不纯),又导致许多道德困境(做好不落好)。其根本原因就是“利己”的缺失,“智慧”的缺失。
道德本来就是个体的、内在的、自修自立的东西,它考验的是个体的智慧:对于个人,就是个人的内在智慧;对于团队,就是团队的内在智慧;对于国家,就是国家的内在智慧。它不是外在强加给你的,而是自律性的。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一旦个体在群体中处于压倒性的强势地位时,为了一己之利,它就有动机不遵循群体的道德准则,就有能力暴力掠夺其它成员的利益,按照自己的生存之道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譬如强人、垄断企业、超级大国等等。这不是不道德,而是个人道德已经超越于群体道德之上,不需要遵循群体的道德准则。因此,作为社会契约的主要代表的 法律,不仅仅是防止弱势群体孤注一掷的底线,也是阻止强势群体胡作非为的红线 。这个红线,恰恰是现代社会严重缺失的,也是传统伦理学无法解释的,更是血淋淋的历史事实。
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成功人士更自律更道德,成功的团队更懂配合,队员更讲道德,成功的国家(如新加坡、以色列)更文明、更智慧,公民道德感更强、幸福感更强。相反,痛苦失败的个人、矛盾重重的家庭、混乱糟糕的团队、*强权的国家……您懂的,且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