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8 06: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02
给你提供一些写作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细观察 细致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及中反映的产物,要反映客,不必须对客观事物作仔细的观察。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从生活现象的矿藏中发现碎金璞玉,于泥沙混杂中攫取闪光的宝物。不掌握,“观察”这把开门的金钥匙,作文的“铁门限”是决然跨
不进去的。 二、多阅读 广泛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条件。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首,不会作诗会吟。”鲁迅先生也提倡多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我们强调既要多读,又要选择地读,更要读进去,理解所读文章的结构技艺,语言特点,从中掌握作文定得深刻些,变化多一些。 三、巧选材 精心选择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加速器。选材的要求是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批要选择一般人没有接触过的,或熟视无睹崦实含表深刻意义的。一经作者笔之于书,就会发人深思令人感奋的材料。选材角度要小,要以小见大,写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材料。为此,必须在头脑中把各种材料比较、分析、综合,进行去粗取精,改造加工,只有这样,才能使材料新颖。而这种积极思考、反复推敲的选析工夫,对提高作文水平很有帮助。 四、常练笔 经常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要想入作文的大门,并求得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多练。谚语说的好:“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这就道出了作文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之后,弄懂了文章的结构方法,弄清了文章的写作特色,就要学着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去实践,去练习,使之变成自身的作文能力。实际上,我们第学习一篇课文后都可以进行练笔。而片断练习是练笔的一种好方式,片断练习所花的时间不长,又达到了练笔的目的。写日记也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天天坚持写日记,以后作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五、勤修改 反复修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催化剂。修改是作文必不可少的步骤,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前人说的好,“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秦的《战争与和平》反复修改了七次;鲁迅先生主张“定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可见,文章修改,一般是指从初稿写出来到最后定稿的加工过程。修时要做到五看:看用词是否通顺,看主题是否鲜明,看结构是否紧凑,看语言是否优美。总之,“文章是改出来的。”一般来说文章总是越改越好的,我们要在“修改”上下工夫。
请输入你的答案。
人们都说:“猫和狗是势不两立的。”但是我有一次发现猫和狗也是有感情的。
有一次,我去姥姥家里玩。姥姥家里养了一只猫和一只狗。我正空闲,姥姥就叫我去喂它们两个吃东西。我就把食物放到它们面前,我想:“人们都说猫和狗向来不和,它们一定会争个你死我活的,这下就有好戏看了。”但是,出乎我的意料,它们竟然没有争食物吃,反而互相谦让,瞧,猫妹妹吃了一会儿,走到一边裂开嘴巴说:“狗哥哥你吃吧!”(狗)就汪汪的叫了两声(就)(开始)吃起来。狗吃了一会儿就说:“猫妹妹你吃吧!”我又放条鱼,猫吃了一半,就让给狗哥哥吃,它们吃完了就蹲在地上晒太阳,(。)你瞧,这简直就(像)(是)一对好朋友(似的)(嘛)。(事情也不是一定的。即使一生下来就是死对头,那相处的时间长了,也会成为好朋友的。)
我发现了,原来猫和狗也能成为一对好朋友咧!我推翻了人们普遍认为猫和狗不和的偏见,证明我的发现是正确的.看来有些事情也不是一定的。即使一生下来就是死对头,那相处的时间长了,也会成为好朋友的。
我的发现是不是挺有趣呢!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坐在家里画画。
忽然,耳边响起一阵“嗡嗡”声,真讨厌!我没有理会,自己还在画画。可是,那“嗡嗡”声仍然持续,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我的脚*的,低头一看,哎呀!我的脚被蚊子叮了个红包!我生气了,于是,我决定要消灭这只叮我的臭蚊子。我东张西望,寻找这只“臭蚊子”的踪迹。过了大半天,我还没有找着,正想放弃的时候,忽然发现墙上有一个黑色点,便走过去看个究竟。
哟——原来那只臭蚊子正在墙上休息了!我慢慢靠近墙壁,见蚊子还没有动静,一掌打过蚊子。蚊子一动不动,独子里满是鲜血,这血还真不少哩!正当我得意洋洋地看着自己的“战利品”,忽然,我心中有了个疑问:为什么蚊子要吸血呢?我想了很久,还是想不通,只好拿出我的宝贝书——《十万个为什么》来查阅。我仔细地看着目录,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原来,这答案十分简单——其实蚊子一般只吃叶汁和树汁,但部分雌性蚊子肚里有了“宝宝”,所以要吸血来补充营养。就像人一样,当人肚子里有了小孩,也需要营养品来补充营养。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大白了!
有句谚语说得好,“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发现问题,那就有新的知识诞生。所以,我劝告大家,注意观察生活,发现问题,那你的生活会有更多乐趣
记得我六岁的时候,我在乡下的池塘边上看见许多黑色的小生命,后面长着一条细小的尾巴,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既好玩又可爱,所以就捉了十几条装在水瓶里,准备带回家给妈妈看。
我一蹦一跳地捧着水瓶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捉到了黑色不明物体。”“什么不明物体吗!不就是十几只小蝌蚪吗,如果你想把他们养在家里,那你就养吧!”我一听,手舞足蹈的,把瓶子把在台子*,目不转睛地观察着。
过了几天以后,我发现小蝌蚪头下面长了两条前脚,能在水里一蹬一蹬的快速前进,有时还有两三个蝌蚪在比赛跑步呢!可逗了!但是,又过了几天,蝌蚪的尾巴前边也长了两条后腿,有起来时后脚用力一蹬,前脚一拨,速度快的惊人,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呢,它就从这边一下子跳到了那边,大约又过了二十天,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身体也渐渐庞大了起来,身上慢慢由黑色变成了褐色,不经意的一看,还是一只小青蛙呢!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小青蛙越长越大,终于变成了一只大青蛙,那粗壮的大腿,敏捷的弹跳力,令幼小时的我目瞪口呆。。
我发现了,我发现了从小蝌蚪进化成大青蛙一共需要四十天,当时的我真不敢相信,通过自己的观察竟也能发现从蝌蚪能进化成青蛙! 谢谢采纳!
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 美,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美好的字眼。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外在美,内在美。 那一次,我真正体会到了“美”的意义,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那是春日的一天,我到公园里玩。
公园的景色很美,小溪里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里游动着。河边的柳树抽出了新的嫩芽,小草们从泥土里钻出来了,伸了个懒腰,可能还没睡醒呢……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突然,我的目光被一个人吸引住了。
只见她中等的个儿,胖胖的,扎了个马尾辫,眼睛很小,嘴挺大的,大约七八岁的样子。她跟我一样,都在溜冰,可溜得很慢。
这时,一位看起来年过七旬的老奶奶追着她的孙子,她那孙子很调皮,在溜冰的人群中跑来跑去的,他奶奶穷追不舍。 突然,一个溜冰技术很熟练的男孩从旁边滑过,我赶紧把眼睛闭上,因为那男孩的前方正好是老奶奶,我心想:马上又有悲剧发生了。
可过了一会儿,我睁开眼睛,老奶奶却什么事都没有,受伤的却是那个面貌丑陋的女孩。我问了一个旁边的人怎么回事,原来是那个女孩不愿意看到那老奶奶受伤,飞快地冲到了老奶奶面前,胳膊都流血了。
我赶紧过去把小妹妹扶了起来,可小妹妹地到老奶奶身边问:“您没事吧?” “我没事,谢谢你。” “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老师常说要尊老爱幼的。”
说完,就走了。 我以后再也没见到她,虽然她外貌很丑,可她的心灵却是美的,跟公园的景色一样。
善于观察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常听有些中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
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 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
内容 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
而要想有话说 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 ,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 。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 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
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 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 察生活,认识生活,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
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 心》,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 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鲁 迅也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
由此可见,要 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但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呢?这里我想谈两点: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
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 学生的写作*,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高中生已具备了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他们往往有 一种强烈的表现*。
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教学大纲对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
课内作文,要 求具体,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采取 “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
比如,去年我接了刚 入学的两个高一班,除了两周一篇大作文外,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隔周抽查一次,并进行讲 评。 写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
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 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
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 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 。
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 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
有个学生对校园常作细致观察,从景到人,从人到事,连续写了校园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随笔里,我 看到了学生的写作*,也有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更真实,更贴近生 活。
一年多来,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不少学生谈了写随笔的体会,一致认为写随笔的要求促使他们去观察,去 思考。
有的说:“我每天都要瞪大眼睛在生活里寻找。”有的说:“由于写随笔的需要,无论在家里、在车上 、在学校里,我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在谛听……”两个班的学生全部完成了我布置的每周三篇的任务,而且由 于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不少人自觉多写,并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同时,在课内作文的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比如,我布置一篇作文《记本班一位最 熟悉的同学》,要求大家以班里一位同学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外貌特征进行描绘、刻画,看谁观察得细,写得 像。
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自己所写的人的特征来写。再比如,在上完《景泰蓝的制作》后,我又布置一篇 作文《**菜的制作》,从而引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于是乎,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创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 写出了切合实际的优秀作品。总之,要想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首先必须让他们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
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 我曾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波斯有位珠宝商很会做生意,他在出售金银首饰时,常常盯住顾客的 眼睛不放,结果生意非常兴隆。
别人想探究其中的奥妙,他却守口如瓶,直到临死前,他才向自己的独生子传 授这一诀窍:“盯着对方的眼睛,不,准确地讲,盯着对方瞳孔,瞳孔是不会撒谎的。如果一只钻戒的熠熠光 泽使对方瞳孔扩张,你就大胆地把原价提高三成或更高;如果一条项链没能使对方张大瞳孔,你就立即更换一 只……总之,盯着对方的瞳孔!” 当然,这个珠宝商传授的生意经,不是我们要。
我发现了一次课间,我和几个同学凑在一起讨论着“蚯蚓的食物是什么?”这个话题.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蚯蚓的食物当然是土壤!”我却觉得有点蹊跷:这样说又没有什么依据,难道仅仅就只是因为蚯蚓生活在土里,就盲目的说它是吃土壤的吗?为了得到更加准确、有依据的答案,我学着朱老师教我们的方法,自己做一次小实验. 首先,我找来了一个有盖的盒子,盒子里放了三种土:黄土、黑土和含腐烂物质较多的土.每种土都尽量做到厚度相同,长度、宽度相等,相隔的距离也一样.然后,我从花园里挖了十条蚯蚓回来,并让它们都饿了一阵子(这样做是为了提高蚯蚓寻找食物的积极性).接着,我把十条蚯蚓随意地扔进了盒子,再把盒盖盖上,我就在盒子边上等了起来. 约摸等了1、2分钟,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盖.而眼前的情景却让我大失所望,十条蚯蚓全都一动不动地蜷缩身子.我只好重新盖好盖子,蹲在盒子边等.我边等边想,科学家们为了发明一样东西或验证一个结论,往往都要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无数次长时间地等待,而我才等了这么一点时间,就不耐烦了.想到这里,我不禁一阵惭愧,脸上 *** 辣的.站起身来,用手拍了拍蹲酸了的腿,继续耐心地等了下去. 十分钟过去了,我小心翼翼地揭开了盒盖.结果发现了有四条蚯蚓在黑土里,其余六条都在含着腐物质较多的土壤里!原来蚯蚓的食物是土里腐烂的物质!但是,为了验证这次实验的准确性,我又作了一次相同的实验,只不过这次放蚯蚓时,我有意识地将它们埋在含腐物质较多的土壤里. 我又等了约二十分钟.打开盒盖后,发现十条蚯蚓全部挤在含腐烂物质较多的土壤里,安逸地生活着.看到种情景,我不禁振臂高呼起来:“我找到答案啦!我找到答案啦!”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我又翻箱倒柜地找书,我要再从书中找出正确答案.终于,我在一本《动物百科大全》中知道了正确的解释:“蚯蚓的食物是土壤里腐烂的植物.”这时,我猛然想起,以前秋天时,我曾发现蚯蚓有把落叶拖回洞的习惯.原因原来也是如此. 通过这一次实验,我不但发现了蚯蚓的食物,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不能盲目地听别人说,那样所得知的答案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而是应该经过自己仔细的判断、观察和分析,才能下结论.这就好像是把前人或别人的经验与成果比作一个巨人,而我们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放眼望世界.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若想摘取到巨人头顶上的桂冠,就还需要自己更加努力地向上爬才行。
1 我发现了茶的妙用 一天,我在削苹果时,不小心把手指头割到了,鲜血一下子涌了出来。
我吓呆了,看到茶几上有一杯茶,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手指头伸了进去。没想到,一会儿工夫血就止住了,伤口好像也没那么痛了。
我以为是心理作用,并没当一回事。 后来有一次,我在阳台上摔了一跤。
手心的皮被擦破了一块。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又一次将手掌浸在了茶水里。
奇怪的是,血又止住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同学们,他们也开始用茶水处理流血的小伤口。他们还告诉我,茶越浓效果越好。
我们都对茶水的这种效果很好奇,就请教了老师。老师指导我们查找了资料。
原来,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安茶碱,它能暂时麻醉神经末梢,使人体局部的痛觉神经出现短时休眠,感觉不到疼痛。碱还能杀菌,防止伤口感染,溶解表面或皮下淤积物,使伤口破损的肌肉间充分接触,保进肌肉生长,加快伤口愈合。
如果茶水的温度较低,还会让伤口的毛细血管紧张收缩,起到封闭伤口的作用,血也就止住了。 别小看小小的一杯茶哦,它也有这样的妙用呢! 我发现了背书快记法 天啊!没想到,没想到,我这么聪明,发现了这么大的秘密。
哈哈哈~~~~~~~我忍不住大叫起来,我可真的发现了大秘密哦!!别走开,你细细读下去。
五年级时,爸爸要求我每个星期背5首诗,20个成语,还有一篇名文。
我可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大懒虫,我可不想背!可是一看到老爸那双眼睛~~~~~哎,惨!我还是逃不过“厄运”。每天学习都很紧,怎么抽时间背东西呢?星期天,老爸还要考我。
怎么办?怎么办?我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后来,在背的过程中,渐渐发现了一个大~~~秘密。
老爸要求我背这么多东西,要累死我呀!!我可不干!我想:这必须智取。于是,我把每个星期背的方法,效果记下来。
经过对比,秘密露出尾巴了。在对比中,有一种方法,即节省时间,又不会过一段时间后淡忘,而且效果好。
方法是:星期一把背的东西读3遍背下来。星期二读两遍。
星期三不用背,星期四不用背,星期五看一遍,星期六略看一下,星期天看一遍。星期天晚上时,自然就出口成章喽!我为了验证这种方法,又试了一遍,结果效果很好。
我又试了别的方法:例如天天都背,可是浪费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好。又例如隔天背,可是总爱忘。
实验证明,我发现的方法效果好,而且不浪费我的时间。有了这个发现,我就再也不怕爸爸叫我背东西了。
现在,爸爸为我减负了。我很高兴。
可是,我还是忘不了这个小发现。 每当一想起,这个发现是我亲自实践发现的,我就很高兴。
天好蓝!云好白!明天,我就要出书,告诉全世界我的发现。“哈哈哈~~~~~~”。
我发现了去除折线的方法
今天中午,我翻出以前的书,想找一点资料。翻开书后,发现很多的书都弄得皱巴巴的,非常不雅观。不仅书角皱,而且有些书页还留下了一条一条的折线。我查完资料后,就用手把皱的地方一点点地用手抚平,但有些地方还是留下了折线。
妈妈手中拿着一杯水走进了我的房间。她脚打滑了一下,手中的水和杯子差点掉到了地上。但不幸的是,有一些水溅洒到了打开的书的书页上面,把书页弄湿了。妈妈露出愧疚的神色:“对不起啊。”我皱皱眉头说:“算了。”边说边用手去擦拭书上的水珠。忽然惊喜地发现,当用手去擦到折线处时,折线变浅了。我惊奇地瞪大眼睛,压了一下变浅的折线,折线消失了,书页变得焕然一新。
我又用同样的方法去除其他折线,不出我所料,用水把折线打湿一点,然后压平,真的可以取出折线。再过得久一点,书都干了,看起来又旧又皱的书又变得相信的一样了。
通过这次偶然的尝试,我发现了去除折线的方法。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用心去观察、尝试,就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我的发现 “啊——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听我这么说,你一定想知道我发现了一个什么秘密吧?别急,让我慢慢地来告诉你。
那天晚上吃完饭,我在洗手间里洗手。突然,我往放在墙角的拖把上瞟了一眼,看到的东西竟令我十分吃惊——拖把的木棍与布条的交界处有一个圆圆的小球。
我连忙擦干手,蹲在拖把旁认真观察起来,并且用手轻轻的拨了一下那个小球。啊,那小球下面还有一根细细的茎。
我凑近仔细地看了看,“啊!”我不禁叫出声来。那所谓的“小球”是一个小蘑菇,拖把上竟然长了一个小蘑菇!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又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
那的确是一支小蘑菇,比我的小拇指还短一截。可能是因为细细的茎承受不住菇头的压力,已经压弯并盖住。
如果不用手拨,,很难发现这是一个蘑菇。真像个毛茸茸的小球卧在拖把上,可爱极了! 确认之后,我急忙跑出去向全家宣传了一遍:“重大消息,重大消息,家里的拖把上长蘑菇啦!”刚说完,爸爸妈妈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
我又添油加醋地把刚才看到的一切向他们叙述了一遍,并拉着他们到洗手间去看那长了蘑菇的“神奇”拖把。爸爸妈妈看了后,并只是讨论了几句。
妈妈说:“哦,这没什么,已经长了好几次了,你不知道而已。”忽然,爸爸问我:“婷婷,你知道拖把上为什么会长出蘑菇吗?”呃,这下可把我问住了。
我就马上东查查、西找找。终于在《十万个为什么》里找到了,便回答道:“可能是因为蘑菇是由一种微生物长成,而这种微生物在适当的条件下就会生长成蘑菇。
拖把呢,经常是潮湿的,又放在阴暗的角落,木棍底部会有些腐烂,满足了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所以木棍与布条的交接处就长出菌——蘑菇啦!这跟下雨后草丛会长出蘑菇的道理是一样的。”说完这些,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同时用期待的目光看着爸爸。
问道:“我说得对吗?”爸爸向我赞许地点点头,说:“是的!”我还增长了不少的知识。 我真高兴,因为我发现了拖把上长蘑菇的秘密,并且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其实科学就在你我的身边,只要你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就一定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尝到发现的喜悦与快乐。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一天晚饭后,我靠在沙发上看动画片,爸爸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乖儿子,帮爸爸把烟灰缸洗一洗。”我起身一看,哇,好脏的烟灰缸,几个浸得发胖的烟蒂浮在水面。端起烟灰缸,一股呛人的烟味直刺鼻孔。“爸爸,你怎么老爱往烟灰缸里倒水,把烟灰缸弄得这么脏?”爸爸不好意思地朝我笑了笑。我拿着烟灰缸气呼呼地来到阳台,顺手把烟灰缸里的水倒在菊花盆里。
第二天,我意外地发现菊花上一只只黑黑的小蚜虫不见了。仔细一看,蚜虫都死了,一个个小尸体躺在花盆里。怎么会这样呢?难道是因为昨晚我往花盆里倒入……
为了证实这一想法,下午一回家,我就放下书包主动去帮爸爸清洗烟灰缸。我像昨天那样,把烟灰缸里的水倒在一棵有蚜虫的花上,然后目不转睛地观察蚜虫的反应。起初,蚜虫没有什么动静,过了一会儿,它们有些烦躁,开始在花枝上爬来爬去。几个小时过去,我发现蚜虫有的死在枝叶上,有的死在花盆里。原来,烟蒂泡出来的水竟是治蚜虫的“良药”。我为此高兴得手舞足蹈。
现在,家里的花要是长蚜虫,我就泡一些烟蒂水喷一喷,保准“药”到虫死。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我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你用心观察,知识就在你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