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8 09: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7:26
失眠症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
*中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者高达10%~15%,且失眠症往往呈慢性化病程,近半数严重失眠可持续10年以上。【1】
《2019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有21.5%的国人经常失眠,而失眠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情绪波动、生活压力、工作压力。
其中年龄越小,越容易因情绪、压力、 情感 等自我因素而失眠。
有53.1%的国人表示因为睡不好白天容易感到疲劳,49.2%的人容易产生记忆力减退,45.7%的人容易注意力不集中。【2】
明明知道睡眠不好会毫无疑问的影响 健康 ,坚持硬扛或者自己治疗失眠的依然是大多数。
《2019国民 健康 洞察报告》数据显示,当人们出现睡眠问题的时候,有27%的人会硬扛,采用各种助眠小物或自己规范睡眠时间的占67%以上,仅3%的人选择了就医服用药物。
数据本身符合失眠症的治疗原则,以认知行为疗法、睡眠卫生教育为主,药物服用为辅。
但问题是,关于自行改善失眠,你做的真的对吗?
我们总结了关于失眠改善的3大误区。
我们总以为睡眠是可以被意念控制的。
只要我们能做到“清空大脑”,只要我们购买一个舒适的床品,只要我们用香薰来助眠,只要我们吃安眠药或者褪黑素,睡眠就会发生。
其实并非如此。
睡眠和呼吸一样,是我们的身体自发形成的内循环,人为的一切行为都会对这种自然发生的循环产生影响,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影响是坏的。
患者往往会在每晚睡前给自己下死命令:
同时又因为前一晚没有睡好感到恐惧:
在这种时候,“let it be”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失眠了?那就失眠吧!
可以看书,写字,收拾屋子,做点家务甚至听点儿舒缓的音乐做会儿瑜伽。
睡眠是强求不来的,我们只能不断优化让它自然产生的条件。
平稳的情绪、良好的生活方式、所有事项均以完成的安心,是酝酿睡意的三*宝。
当你觉得睡意充足,放下电子设备,再上床睡觉,是现代人必修的睡眠第一课。
别试图去控制睡眠,做个睡眠的旁观者,是治疗失眠的第一步。
有没有想过,我们想解决“失眠”这个问题,本质上是想解决什么?
失眠是一种现象,一种症状,我们通过安眠药或者褪黑素来改变这种现象,看似是“治好”了失眠,实际上你从来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什么失眠的!
长期自行服用褪黑素或安眠药,会怎样?
治疗任何疾病,如果不找到背后的根源,很难真正意义上“治愈”。
就像我们身上有一道很深的伤口(疾病),感到很疼(症状),但我们没有去找到伤口消毒,没有缝合,没有包扎,只是打止疼针来不断缓解身体疼痛。
在这个过程中,伤口很可能会感染、溃烂、一直无法愈合,同时可能感染,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失眠也同样需要找到“伤口”,消毒、缝合、包扎,定期复查伤口恢复情况,最终才能达到临床治愈。
这样的伤口可能是一次应激事件,可能是负性的思维方式,可能是生活的压力,不良的家庭环境,也可能是不良的生活习惯,睡眠的不卫生,忙不完的工作事项等等。
找到导致失眠的“伤口”,才是治疗失眠的本质,也是治疗失眠的第二步。
关于睡眠的科普大多都是“标准”。
睡眠监测的软件也很多,可以测试打鼾、深睡眠时间、是不是说了梦话、甚至还会打分...
很多人会疑惑,明明我感觉自己睡得还不错,为什么就是不达标、没高分?
实际上,你不必睡的标准,你只需要睡得有规律。
每个人的睡眠需求都不同。
对于个人来说,甚至每天的睡眠需求都不一样:
找到自己的节律,调节自己的节律,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治疗失眠的第三步。
接纳睡眠的自然发生、找到自己失眠的“伤口”并且治疗,最终形成个体化的睡眠和生活节律,这是一个长期又漫长的过程。
很多患者难以接受、不愿承认,因此就延误了治疗。
失眠带来的危害,是同样是缓慢和深层次的,很难像感冒一样,在发病初期就感受到它带来的对躯体的伤害。
研究证明失眠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导致衰老和疾病的重要因素)明显异于常人。【3】
长时期睡眠剥夺会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和血液生化方面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手指震颤、发音困难、动作协调性差、肌肉松弛、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等。【4】
无论有多少研究告诉我们,失眠会让人老的更快、神经系统受损、引起各种重大疾病,只要这些危险不是近在眼前,总有人心存侥幸。
就像无论我们多少次强调长期失眠应就医,仍有很多人在用自行服药、喝酒助眠,或者是购买香薰、精油、眼罩、床品,一次次寄希望于改变外部环境,没有从自己的身体、心理和 社会 关系上去发现自己失眠的核心症结所在。
自己有改善失眠的意愿,当然是好的,但应慎重选择自行改善失眠的方式。
如果发现自己做了很多努力也无济于事,希望大家能够尽早就医,避免促成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