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7 10: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18:31
在动物调查中,有一种方法最常见、最简单、最容易操作、成本也最低,这种方法就是访问调查。要想在短时间内对某个地区的物种有个较为可靠的了解,比如要求在一个月内搞清楚XX县分布的大型哺乳动物都有什么,无疑访问调查是最理想的手段。访问的对象就是当地居住的人,我们在调查时喜欢寻找当地的老猎人,通常都是年轻时经常打猎,对当地的动物构成都很了解的人;尤其是那种家里几代人打猎。打猎也有祖传的技术,这种人的信息量最大,也最有价值。对于动物调查来说,这种就叫做“地方性生态知识”(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LEK)。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低,不需要很复杂的设备仪器,也不需要在某个地方待很长时间,特别是对于那些通过样线、样点调查很难获得的物种(如猫科动物、夜行性动物等)来说,这种信息意义非凡。
地方性生态知识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是访问调查;另一种是问卷调查。不管哪种方式,都是以获得四方面信息为主要目的:受访者的背景,识别能力,利用信息,态度。基于此目的,设计出结构性或半结构性的调查问卷;为了获得随机性的数据,在调查区域广泛传播,匿名填写。
例如,我们设计一个关于调查雪豹的简单问卷,根据目的设计出以下问题:
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问券可以设计的很复杂,围绕某个问题可以多设计几个问题,以便于我们判断回答的有效性。也可以多引入几个物种以提高调查的模糊性,防止受访者对于某些问题过于敏感,而降低填写数据的有效性。
那么我们分发了1000份问卷,回收了900份,有效份数870份。接下来就是如何面对这些数据的问题了。基本的描述是必须的,比如受访者的背景分布,年龄分布、工作种类的分布等。大多数情况下,男性上山遇见野生动物的比例肯定要超过女性(例外很少);然后是物种信息,哪里有雪豹,可能性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哪些地方的人有的月份见了好几次,有的月份只能见到一次。如果要选出优先调查区域的话,这些信息已经给出了我们充分的信息。但这不够科学,所以还欠缺的是用统计去包装,去进一步分析。我想这个问题是很普遍的问题,据本人的多年调查经验,很多情况下调查问卷的数据往往只是做了简单描述,没有进行严谨的数据分析,因此造成了大量浪费(这点估计和野生动物保护专业的人没有相关的统计分析背景有关)。
不绕弯子,先说点干货
在所有问题中,我们最关注的就是最后一次见到的时间,比如"我记得最后一次见到是在1980年。"分析的主要对象就是调查中每年最后一次见到的累计次数,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数据都是模糊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时间信息,经常获得的是如下这些
或者是
又或者
这些时间非常模糊,有的尺度又非常大。这种数据我们要经过处理,尽可能做到标准化。对于我们的案例,或者对时间尺度进行粗分类,比如1980-1985年,5年一个节点。要是还不行,就再粗一点,1980-1990年,10年一个节点。要还是不行呢?20年一个节点?万一调查尺度就20年呢,粗划分肯定不行了。用统计的方法包装一下,把上面的例子放下来看,
那就算到十年前,近年2016年,十年前2006年。"大概十多"我给他多5年,那么区间就是2001年到2006年,在这几年搞个概率分布,我让他均匀分布,那么2001-2006年每年见到的概率均等,在这个概率下随机选择一年。同理,80年代,我就在10年搞均匀分布,选择一年。好像2003又好像2004年,我就一年0.5的概率选择一年。这样子,数据由模糊变到具体,虽然有一定的误差,但也足够建立一个时间序列。为了避免歧义,我引用一个学术文章里面的专业描述,文章发表于2012年的Plos One,作者是Turvey等。
有了这个序列,然后就比较,严谨地对比,科学地对比。不同地点之间的对比,不同物种之间的对比。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濒危物种来说,可以肯定的是“最后一次见到的频率”在时间尺度上是下降的,有的甚至是灭绝。从这里我们需要比的是什么,看图说话。
图中的数据是长江4种鱼类的最后一次见到的累计分布时间序列,可以直观的看出,1980-2010年,前三种鱼类动物的种群都剧烈下降。并且第三种鲱鱼下降的速度要更快,斜率更小(因为是负值)。这个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如果我们同时调查了几种动物,下降最快的那种就是受外界影响最大的,在给定的环境下,这种动物也就最易濒危。
再分析原因,结合其他的数据(如栖息地数据、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做广义模型,从本人经验来看,斜率要比参数系数给出的感觉更直观,所以在这方面的统计分析上,并不推荐复杂的非线性模型,越简单的线性模型越能直观的表达分析。这种分析结果就可以显示出栖息地丧失影响最大,污染或干扰影响其次,之类的结论。
地方性生态知识虽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但可以给我们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并在进一步的工作中进行检验。合理的运用这种信息将给艰难的野外工作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