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又怕又喜欢的《催眠师手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8 22:1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1:00
晚上讲故事,家人捧着《催眠师手记》,念了《衣柜里的朋友》。
当听到“她在衣柜里,有一头黑色长发,很瘦,穿着白色的长裙,脸色也很白。。。”我就有点害怕。尽管他一再说这个故事一点儿都不吓人,但是大晚上听这些,太容易在黑暗中想象出标准女鬼的形象。虽然不相信有鬼魂存在,我还是坚持求放过。
第二天家人郑重向我推荐,这本书不讲灵异事件,是心理学方面的书,非但不可怕,还很有意思。窗外阳光明媚,可以给人壮胆。我也实在好奇,就捧起这本书来看。没想到拿起来就放不下,甚至晚上已经过了休息时间,还在看,用了两天时间就读完全部故事。
这哪是催眠师手记,分明就是有趣又神秘的心理学探案集。尤其是看到观察分析的桥段,常有中国版福尔摩斯和华生的代入感。
这本书分第一季和第二季两册,讲的都是心理诊所接的案例。每个案例独立成为一个小故事。而心理诊所的两位男主,就是作者和他的搭档,一位是催眠师,另一位是心理分析师。
衣柜里的朋友讲的是一个少年的故事。他说能看到自己衣柜里有个女人,穿一件白色长裙,类似睡袍那种,长发。家人看他经常一个人在房间里自言自语,而他说是在和衣柜里的朋友聊天,那朋友还老劝他“活着很没有意思,上吊自杀吧。。。”
这家人自然吓坏了,找和尚道士什么的作法,家里还贴符,甚至还为此搬过两次家,换了所有的家具,但是少年的身材日渐瘦削,面容苍白,仍然一个人在房间里自言自语,看样子那个衣柜里的女鬼还跟着他。最后这家人就寻到了他们诊所。
于是作者和他的搭档先收集了解这少年的情况,见面时他俩和少年一样也盘腿坐在地上,与少年保持平视,给予他尊重,并敏锐捕捉少年对话里的信息。同时现场观察少年所看的书,迅速判断出他非常聪明而且思维敏捷,因为讨厌学校所以才撒谎骗人换取自己想要的。
要是你以为诊所揭开了谜底告诉少年的父母就算完事,那就小看心理分析师和催眠师了。这一对搭档不但要找到少年骗人的原因,还要找出原因背后的成因,就像是要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最后,对症下药,除掉病根。
面对这位装神弄鬼的天才少年,为了了解他为什么不与家人沟通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作者和他的搭档细致观察少年的行为举止,并快速分析和应答他的问题。就像搭档说的“看似轻松的对话,实际耗费了大量的精力”。通过倾听、谈话,甚至考虑是否要使用催眠的方式,终于发现了这少年讨厌学校、对父母不满的根本原因。
原来,他对优异成绩带来的成就感失去了兴趣,讨厌学校把他像过目不忘的机器一样对待,也厌恶自己像个实验动物那样没有游戏、没有朋友,甚至连一些生活常识都不了解。他感叹“他们剪掉了我的翅膀,却又要我飞翔。”所以他装出闹鬼的恶作剧躲在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看自己爱看的书。但是,他毕竟是个孩子,对未来迷茫,也看不见自己的方向。
接下来,作者和他的搭档想办法激发少年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经过双方为期一周的努力,少年终于迈出了倾诉的一步,*俩抱头哭了大半夜,爸妈在卧室聊到天亮,而那个孩子也解开心结,终于回来了。
解开了谜团,我自己再看这本书时,哪怕是晚上,也不觉得可怕了。
除了衣柜里的朋友,这本书大概讲了三十多个案例故事。案例里的访客有年轻女人,中年男人,还有拄着拐杖的老人。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有运动员,公司职员,律师,僧人,机长,还有佣兵等等,其中也不乏成功人士。这些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都和我们一样,每天工作、生活,不同的是他们的心理出了问题。
他们有些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幸无法释怀,或者童年受到的伤害在内心深处发芽生长,又或者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压力,甚至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让他们做出了一些极端的行为,或常常被噩梦缠绕。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抑郁,承受压力,甚至崩溃,多数噩梦足以秒杀所有恐怖片的编剧和导演。
丹麦批评家博兰兑斯说,人心并不是平静的池塘,也不是牧歌式的林间湖泊,它是一片海洋,里面藏有海底植物和可怕的居民。心理分析就是对这片心灵海洋进行的探索,虽然我们不可能从这些心理推理里照搬原样寻求问题的答案,但是那些故事或多或少会给人以思考和启发。正如作者所说,观察这个世界用一只眼睛就够了,另一只则用来多看看自己。我们正可以此书为契机,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内心中的自己好好谈一谈。
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既然这本书是探究人内心世界的,会不会有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神秘又难以理解的理论说明呢?
看过这本书的读者,比如我,根本没有这样的担心和顾虑。即便是再读一次,也不会用它来助眠,就像《蓬莱间》里林夏为了进入梦乡拿出奥数题来看一样。
催眠师手记讲的每个故事,都是用访客、搭档和催眠师的对话来叙述的。看每个故事,就好像随着访客进行了一次心理咨询,或者与催眠师一道,接待了一位客人。整个过程既新奇又有趣。刚好最近写字的内容涉及大量的对话,看书观摩,觉得这书的对话写得很精彩,值得借鉴。
首先是语言通俗,切中要害。就用首篇中的对话举例。首篇中,搭档来找作者谈合伙开诊所的事,当时作者还在大学当助教。搭档说:
“我没开过相关诊所,没和任何人合作过。”
“我看人很准”,然后从我的回答中举例说明,再分析双方特点,加以强化。
“我没有催眠资质,而你有。”
“我是想说,你真的打算继续做助教?真的不要试试看吗?也许会有更多的案例供你参考,也许会有你从书本上和理论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也许你会经历一些超乎想象的事情,可能改变你的一生。”
以上短短几句,表达了诚意,分析了双方优势,勾勒了远景,当然也打动了作者。
其次是对话描写只附带简单的动作,很少修饰,但清楚准确,有画面感。还以首篇中搭档的动作描述举例,感受一下:
表情平静而坦然地说,
笑了。
点点头,前倾着身体,把双手的指尖对在一起,看着我。
他听后,先是嘴角扬起一丝笑意,然后咧开嘴,并伸出一只手。
从作者访谈了解到,书里的故事都是作者收集到的一些案例的再加工,而非心理诊所纪实。以催眠师的视角来写作,并创造出心理分析师这位搭档,只是一种写作的手法,是为了让故事讲述起来更有趣。虽然人物是虚构的,但是故事中借由搭档来做的那些事,说的那些话,让搭档这个散漫、专业、真诚、爱钱的心理分析师形象深入人心,许多读者竟成为他的粉丝。
还有就是语言简练,没有冗余。比如,案例里的人物几乎都没有五官的描写,没有身份背景的介绍,只侧重心理刻画,但完全不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而且,心理案例,访客长什么样子不重要。语言凝练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保护案例中访客的隐私。
《催眠师手记》看完,那些案例和故事都随书合在了一起。忽然发现拥有平和的心态,即使过着粗茶淡饭的普通日子,也挺好。
让人又怕又喜欢的《催眠师手记》
《催眠师手记》看完,那些案例和故事都随书合在了一起。忽然发现拥有平和的心态,即使过着粗茶淡饭的普通日子,也挺好。
最快时间读完的两本书:《催眠师手记》
朋友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安利了我一波,于是邮来两本书。《催眠师手记》一二两部。的确很厚,想来心理学一窍不通,准备好好啃上一番。翻开书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啊。这两是本小说,全篇打都是对话体为主,你一言,我一语来回数句,一页篇幅早已过去。加之大段的行间距,我不得不感慨这书的体量...
恶魔的低语——《催眠师手记》有感
不久前,有幸读过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不得不说,那是一本角度奇特,脑洞大开,甚至有时会让你怀疑这个世界的著作。因此,当在图书馆看到它的姊妹篇《催眠师手记》时,我如获至宝。正如我所期待的那样,这本书用一个个充满魔力的故事,再次向我展示了心理学的独特魅力。虽然打着“访谈录...
高铭《催眠师手记》
因为高铭的那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让我特别感兴趣,随后又读了一本高铭的/催眠师手记/。同样的是讲述心理学的知识,而这本/催眠师手记/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不同的是,/天才/讲的是精神病院里面疯子们的经历,他们的想法,而/手记/,讲的是一位催眠师在自己的心理工作室里遇到来访者。与...
《催眠师手记》读后感
如果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讲述精神病人群里的常态精神世界,那么《催眠师手记》就是一本讲述常态人的异常精神世界。书的封面、副标题、引子都写得简洁易懂,能让你很快地进入故事。而故事又能让你很快的了解催眠。这是我对于这本书最喜欢的部分。整本书的故事也很简单,分为三个部分,...
每个人背后都是不见底的深渊——读《催眠师手记》
所谓心理分析,就是探究每个人背后那个深不见底的深渊。分析的框架是佛洛依德以来的各种精神分析理论,而分析的主要工具是催眠术。《催眠师手记》一书中的两个心理咨询师,“我”是个催眠师,负责对咨询对象进行催眠;另一个是我的“搭档”,天才型的精神分析师,细节把握敏锐,思维逻辑严密,推理洞察人性...
《催眠师手记》解读一
如此恐怖的催眠术,掌握在这样一个居心叵测的人手中不由的让人畏惧。第四节:番外篇:潜能与暗示 这一节是搭档的个人秀,主角将搭档担任某所大学客座教授时的一部分关于潜意识的演讲分享了出来,能看出搭档在这个领域拥有十分深刻的理解和天赋,让我们了解了一些关于潜意识的一些基本知识。第五节:完美...
《催眠师手记Ⅱ》阅读分享
催眠不是为了沉睡 而是唤醒 人心并不是平静的池塘,也不是牧歌式的林间湖泊。它是一片海洋,里面藏有海底未知的植物和可怕的居民。而高铭,则称得上是此间一个不知疲倦的探险者。终于把高铭的两本催眠师手记看完。心中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世界那么大,千奇百怪的人,千奇百怪的想法,千...
阅读《催眠师手记》
截止到昨天晚上,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了《催眠师手记》这本书,然而最让我感兴趣的不是书里关于催眠的部分,而是“我”和“我”的搭档对每一个个案的分析和解释。 作为心理工作者,当我们见到来访的第一面开始,就已经...
《催眠师手记解读》二
1.摇篮里的混蛋(上下)这个是一个关于宠溺与纵容的故事,襁褓中的婴儿在家人看似爱的呵护下,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深渊。男人因为是家中的独子,从小母亲对他百依百顺,父亲对他爱护有加,姐妹把他奉为太子。犯了错,家人非但不指出他的错误,反而责怪受害者胡搅蛮缠。在外出了事,家人不对他有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