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7 01: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7:28
这本书后面的案例部分均是针对基础教育学段各学科的。但是在看作者序言的时候我大概猜到了,为什么这是我入门企业培训的必读书目之一。作者说,建构主义学者们是“发现”而不是“发明”了建构主义,因为人类向来是通过“建构”获取知识的。序言中还说道,现在的学习背离了这种学习的本质,“记忆”取而代之。在学校学习中,我们尚且可以寻找各种理由来延缓教育变革,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还会涉及教育经济、教育公平的问题。但是当学生已经“毕业”,已经进入社会竞争圈,那么还可以继续“掩耳盗铃”吗?答案必然是不行的。
之前阅读过基本关于培训的数据,作者们不谋而合地将企业利益放在首位,就是说,企业培训本身是为企业而生。那么它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竞争力,通过提高人的竞争力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而人必须通过高效掌握信息,才能获取更高的竞争力。建构主义的思想,必然成为今后作为企业教学设计工作者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设计体验”,让学习者在实践、合作中好而快地学习。
书籍第一部分介绍的是建构主义的哲学基础。相信“鸡”和“蛋”的问题大家都不陌生,这正如16-20世纪【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经验论认为没有纯客观事物存在,可单靠思维太缥缈;唯理论认为真理必然是纯客观事物,但无法解释的问题只能诉诸神灵。直到【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学说】,他认为所谓的“真理”是一种主客体统一的、公共的、多样的“知识”,这种“知识”由人在“实践”中通过主体间性的中介(如语言)而建立。
以上就是建构主义的哲学渊源,因此学习关注的不再是如何将已经存在的真理机械化地交给学习者,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参与到建立知识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仅仅要关注“诸我共同体”的构建(我认为这其中至少应当包含语言的习得,同伴交流的习得),而且还能够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发展自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进入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这里的原因有二:第一,知识本是一种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此需要主动建构;第二,主观构建的知识需要具有具有统一性、公共性和多样性,因此需要公共、可传达的中介结构。
总体来说,建构主义对学习有以下四点共识:(P39)
有学者说“他们(学校教师)必须接受社会文化所规定的目标和任务”(p149),这句话既是在说教学设计所需要依据一定的背景,这和培训设计需要考虑企业的目标和收益是一个道理。但是我依旧仿佛从中读到意思无奈,后来仔细想想,才发现那是因为自己学生气息未脱才带来的无奈,试想如果没有这统一的社会目标,每一位老师的主观能动性能为更多学生带来有效学习吗?这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问题,不能为了追求最好,放弃了全部。
最后,分享本书的思维导图。本次的导图不完全按照章节,主要根据自己对这个主题的理解,摘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