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6 21: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07:00
常见文言虚词 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于 1、对,对于。
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1、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 分两种情况: ①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 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J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而已)罢了。
「而后」才,方才.「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何 ⑴什么。
⑵怎么样. ⑶哪里。⑷多么。
⑸为什么。 ⑹怎么。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何如」怎么样,怎样。
「何消」哪用得着。「何若」如何。
怎样。「何尝」并非.「何为」 ⑴什么是。
⑵怎么会? ⑶作什么。「何意」 ⑴什么意思。
⑵岂料,哪里料到。「何由」 ⑴如何。
⑵什么原因。 ⑶从什么地方。
「何乃」怎么能。 「何得」怎么能。
「何加」有什么益处。 「何曾」有什么益处。
「何其」多么。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⑸同“于”。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乃 ⑴于是,就。
⑵才,这才。 ⑶却。
⑷是,就是,原来是 ⑸竟然。⑹他的。
⑺乃至,甚至。⑻可是。
⑼而,又。 ⑽这样。
[11]你,你的。 其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
还是。
".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且 ⑴暂且,姑且。 ⑵将,将要。
⑶而且,并且。 ⑷况且,再说。
⑸尚且,还。 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
又。
⑺同“夫”,句首助词。 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
,一面。
;一边。
,一边。
⑽还有,那末。「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且如」就像。
若 ⑴如果,假如。 ⑵像,好像。
⑶你(的),你们(的)。 ⑷此,如此,这样。
⑸至于。 「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例: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
例:以闲敝邑,若何?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所 ⑴处所,地方。例:①持童抵主人所。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④乐土乐土,爱得我所!⑤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⑥某所,而母立于兹。⑦此何所也?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
的地方”、“。
的人”等。
例: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
⑤此疾之所由生也。(所由生:产生的缘由。)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
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例: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
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
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 *** ,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1.居 ①停留 ②在某种地位 ③居住 ④坐2.亡 ①失去 ②通 无 ③死亡 ④逃3.绝 ①极点 ②停止 ③非常 ④隔绝4.故 ①特地 ②久 ③所以 ④原因5.诚 ①诚心 ②果真 ③确实6.易 ①容易 ②交换 ③改变7.顾 ①看 ②拜访 ③反而8.举 ①举起 ②发动 ③全 ④提出 ⑤推荐9.去 ①离开 ②距离10.当 ①抵挡 ②距离11.益 ①增加 ②更加 ③渐渐 ④好处12.会 ①会合 ②时机 ③恰好13.兵 ①兵器 ②军队 ③战争14.度 ①揣度 ②越过15.方 ①方圆 ②刚16.极 ①极点 ②尽17.达 ①到 ②得志18.业 ①事业 ②职业 ③学业19.意 ①心意 ②神情20.道 ①道义 ②说 ③道路 ④方法 具体例句:(只想到这么多)2.亡 ①失去---大道以多岐亡羊(中山狼传) ②通 无---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丷丷) ③死亡---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丷丷) ④逃---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绝 ①极点---以为妙绝(*) ②停止---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③非常---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④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4.故 ①特地--公子往,请数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久 ③所以---故木受绳则直 ④原因---既克,公文其故(曹刿论战)5.诚 ①诚心---帝感其诚,命夸娥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②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 ③确实---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6.易 ①容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记) ②交换---使人遣赵王书,愿以十五城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改变--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7.顾 ①看---君臣相顾,泣下沾襟 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反而---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8.举 ①举起---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中山狼传) ②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③全 ④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⑤推荐---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先写到这里,555.。
翻书翻死了呢 这样回答是对的吧,不然,我白翻书了!!! 9.去 ①离开---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②距离---去村四里有森林(冯婉贞)10.当 ①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②距离13.兵 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伦) ②军队---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③战争---兵旱相乘(乘:交加),天下大屈(论积贮疏)14.度 ①揣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越过---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20.道 ①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说---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③道路---会天下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④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有些真的找不到,帮不上了 哈哈,这两天被我翻出来了!!!1.居 ①停留---不可久居(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②在某种地位---佛印居右(核舟记) ③居住---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捕蛇者说) ④坐---令女居其上(西门豹治邺)10.当 ①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②距离11.益 ①增加---有所广益《出师表》②更加---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爱莲说》③渐渐---益习其怕,又近出前后(习:熟悉,习惯) ④好处---满招损,谦得益15.方 ①方圆---今齐地方千里,有二十城(地方:古今异意) ②刚---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6.极 ①极点---屋极有窗以达气 ②尽---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上)17.达 ①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列子·汤问) ②得志18.业 ①事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②职业---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以是为业(卖柑者言) ③学业---术业有专攻(师说)19.意 ①心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②神情---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 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
都重要。
常用实词,是传统考点之一,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文言实词的重点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二十多个,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这十五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作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那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代替,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类虚词的用法及意义。通过反复训练,熟记各类虚词的基本用法。
1、对于实词,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以下几类实词:①古今异义的实词,②一词多义现象,③偏义复词,④常见通假字,⑤单音词和复音词,⑥异读词,⑦活用词。
2、对于虚词,学习时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现象。⑴兼词。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⑵虚词的连用。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⑶双音异义。
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