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班记】与《学拼音儿歌77首》相伴的日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7 02: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0:27
题记: 每一本好书都是良师益友。
似乎只是瞬间,却又仿若历经了几光年,教学到最后一个后鼻韵母ong时,我才恍然发现,手里的这本《学拼音儿歌77首》已经陪伴了我和孩子们这么久。
于我,这本书的意义有很多。第一次改变传统拼音教学模式,第一次语文课上同时使用两本教材,第一次将儿歌识字引入课堂,运用于实际。
完全摸着石头过河,也曾遇到暗礁。感谢这个班级里的每一位家长,是他们的信任、理解与配合,让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时光——
每天一首、两首甚至还有过三首的儿歌背诵,他们毫无怨言地为孩子录音、提交。每次布置的音节拼读、词语认读、识字测试,他们默然无声地为孩子拍视频、上传。当我为这样的家长点赞,他们总说:老师更辛苦!谢谢老师!
完全凭着感觉上课,也曾卡在瓶颈之中进退不得。感谢这个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是他们的天真烂漫与朗朗书声,让我不断思索、穷尽手段,把这份“创举”从a坚持到了ong。
感谢之余,是时候说说这本书以及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欢乐了。站在儿童视角创作,从儿童认知出发,以小动物为主角,以串联故事为表达,穿插进含有所学拼音的字、词。让儿童在轻快活泼的朗读、背诵儿歌中熟练拼读,记音、识字。
最初,教完字母发音后,我采用的操练方式是指读儿歌。即每个人伸出手指指着书读。为了消灭整体的拖音慢调,(“拖音慢调”这个词还是林忻米说出来的。)我改为了打拍子读,左手压着书,右手拍桌子。有了节奏鲜明的拍子,朗读果然提速不少,韵味也出来了(儿歌中有韵脚)。其实,不指读,孩子的目光也是依次扫过每一个字的。
全班齐读总能感觉声势浩荡,人人都是大嗓门。怎么检测有没有“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呢?我采用了“点歌台”这一游戏方式。
我看着儿歌目录,读歌名,能背诵这首儿歌的,请举手上台来背给老师听。结果发现讲台太小,每每不够用,我也被直接赶下台。孩子们的表现欲超强。但同时,也能看出一些孩子口腔打不开,说明背得还不熟。于是,私下又提醒他,让他再单独来背。
再后来,“点歌台”形式不断变化,我不先点歌名,而且是先点人。“请所有男生起立背诵《二黑陪妹妹》。”“请所有女生起立背诵《鸳鸯和豆娘》。”或者“请穿红衣服的同学起立……”“请穿黑鞋子的同学起立……”“请穿短袖的……”“请穿长袖的……”
如此换汤不换药的抽测、检查,只是为了看看他们到底背得熟不熟。纯真的他们,哪里识得老师的“阴谋诡计”,一个个比干什么都开心,音量也比往常高了好些。
除了背诵,识字也是我花费精力比较多的一个环节。从最初的“金手指”游戏,即两名同学上台,各伸出一根手指,面对屏幕上的儿歌,老师说出哪个字,他俩就要快速指出。最后看谁指对的多,谁就是“金手指”。
上台的同学一般为男女生各一名。他们的比赛结果代表着全班男女生的pk结果。因此,下面观战的那些个啦啦队员,无一不是睁大眼睛用力地盯着屏幕。偶尔看到台上的人指错了,下面的人便恨不得一个箭步冲上来替代作战。这样的识字记字不比让孩子一个人独立的死记硬背更为刺激吗?
有时,“金手指”游戏也在同桌之间举行。参与面更多,人人都有机会争当“金手指”。竞争对手是自己的同桌,俩人共用一本书,我说一个词,比比看谁指得快、指得对。
也有时,“金手指”还会变身铅笔。每个人都拿着一支铅笔,听到老师读哪个字,就在儿歌中把哪个字快速地圈出来。
儿童向往新鲜,天生好奇。再好玩的游戏,折腾个四五天,也会腻。坐不住,总想做点小动作。于是,我把他们从座位上解放到了小组座位间隙的走廊里。
好在教室空间位置足够,每次排起一条长龙,绕着一组课桌边转圈走、边背儿歌的景象还真是壮观。
参与的同学由我观察选定,发现在座位上读得认真的,我便一个手势招呼其过来,跟在我身后,拉着我的衣角。再发现一个,再招呼一个,拉着我身后同学的衣角,如此一个接一个。
待到我说停,整个队伍全部立定站好,我要逐一提问,答对了才可以回到座位。比如,刚才背诵的是儿歌《小猪值日》——“日历翻到星期五,小猪值日来扫除。”我便要问:“今天星期几?”“小猪要干什么?”“哪里看到星期五?”“小猪值日做什么?”“今天谁值日?”“为什么是小猪?”……
又比如《瑞瑞追神龟》——“瑞瑞翻土堆,去追小神龟。神龟退后院,变回向日葵。”我就会问他们“瑞瑞在干嘛?”“为啥翻土堆?”“神龟最后怎样啦?”……
此种操作,非常类似考试试卷里的“读儿歌,回答问题”那种题型,只是我们为口头版。通过提问,旨在让他们依据事物关系厘清内容、更好地理解与背诵儿歌,同时也训练他们学习从文字中提取信息。不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为服务教学而生。
就这样,一天天地读、背、听、做、问、答,不少孩子确实已经掌握了门道。有时候,一首儿歌刚呈现在屏幕上,不等我教,他们已经脱口而出了。于是,我又开始让权于他们——选拔小老师。
采取自告奋勇地发言,只要谁能拼读正确花瓣上的音节并组词,谁就是小老师,就可以带着全班同学读这个音节,再组词。教学儿歌也一样。小老师走上讲台,先教同学们拼读红色字的音节,然后是词语,然后是句子,最后是整首儿歌。
或是台上或是台下,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担任过小老师,都有过带读的经历。不知不觉中,孩子们与儿歌间的故事开始蔓延。
读到儿歌“野鹅约请白鹅和灰鹅,听完音乐来到月亮河。”的时候,我问“你们知道什么叫音乐会吗?”他们在下面大叫“知道!知道!”然后手舞足蹈以示证明。读到儿歌“王娟牵猎犬,来到悬崖边,猎犬急转身,挣断铁锁链。”的时候,我请他们续编故事结尾,各种说法,五花八门,让人忍俊不禁。
读到儿歌《老侯和蚯蚓》时,我刚说出:“你们有没有发现,儿歌里面的人……”胡嵩岳马上接话“都是动物!”于是,我被*着说出了什么叫“拟人”。
“而且,老猴出现了两次!”周雨茉总是让人惊叹。连儿歌中的人物出场她都数清了。“他之前是织布又植树的。”是的,现在他又在印报纸了。好一只勤劳的老猴!值得我们学习的老猴!
读到儿歌“姐姐穿裙长得俊,训练小鸭当海军。”时,我问他们有没有发现句中的笑点或者图中的亮点?陈昊烨立即发声:“我觉得姐姐好搞笑,她在训练鸭子当海军。”(而这恰是儿童的本性。在儿童的游戏世界里,一个泥人也是有生命的玩伴,一片树叶也可以是美味的佳肴。何况活蹦乱跳的小鸡小鸭呢。)
周雨茉则提出质疑:“姐姐明明是女生,还穿着裙子,为什么说长得俊?”而且前几分钟,我例举的邱俊熙、曹俊楚,都是男生名字里才有“俊”字出现。
由她的疑惑,我和他们谈到了国庆阅兵仪式上的女兵方阵,“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等词也顺口而出,甚至还谈到了“男女平等”“分工不同”等等。
而“俊”不仅指“仪表外貌好看,也可表达行为举止光明俊美”就这样植入了他们的脑海。那一刻,我突然看到曹俊楚和邱俊熙这两个男孩子小身板挺得笔直,双手摆放端正,双眼有神地看着我,听讲的样子可谓专注。因为他们知道了,他们是——带“俊”的人。
岁月留痕。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不少同学的儿歌书已经开始脱页,变得零散。而我,还不想让他们这么快就将这本书放置一边。
由《学拼音儿歌77首》一书所开启的学拼音时期即将结束,但书的作用还在。下一阶段,它又会以新的角色继续陪伴我和孩子们。
道阻且长,有心则能至远。感谢和我一起努力的每位家长,感谢和我一起共享时光的孩子!纵然辛苦,仍愿这本书带给你们的收获、欢乐都比我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