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7 14: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9:08
"
“杯子是不是你打碎的?墙上是你乱画的吗?”“不是我,是狗狗干的!”孩子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谎话,总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说谎的一定不是好孩子。但面对一些想拒绝,但又碍于情面,不喜欢,还要*营业的社交时刻,说谎简直是成年人的一项刚需。
为什么大人能接受一些无伤大雅的假话,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却不能容忍孩子撒谎呢?
当我们抛开道德标准去评价一个孩子行为的好坏时,心理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答案。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说谎是一种自然倾向,他是如此自发、如此普遍,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基本组成部分。”
儿童说谎的类型可以概括为两类: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 3岁左右低龄段的孩子,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模式和沟通方式不成熟,会出现一种无意识的说谎,他们很容易会把现实和想象混淆。
你或许也听过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当妈妈走进房间,看到满墙都是涂鸦,问:“这是谁画的?”孩子理直气壮地指着家里的宠物狗:“狗狗画的。”
在孩子心智发育的萌芽阶段,容易分不清幻想与现实。 他们会将想象中的事情误以为是真实发生的,或者加上添油加醋的细节描述。在孩子的想象世界中,或许就是狗狗在画画。
但夸张并不仅仅源于幻想。孩子在说话的时候喜欢做一些夸张的描述,说一些“吹牛”的话。这些“小虚荣”可能是孩子希望得到赞扬和关注的暗示。 这些小小的“谎言”能够让人会心一笑,其实是孩子认知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度过了对于世界的认知是以“自我中心”的,很少去顾及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阶段,开始会 看重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想和别人合作 ,开始有同理心。
比如当被妈妈问起有没有偷吃蛋糕时,孩子睁眼说瞎话:“我没吃!” 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意识到偷吃行为可能会让妈妈不开心,所以尽管谎言会很快被识破,她也去否认这个事实。
奥尔罕·帕慕克在《纯真博物馆》写过一句话“人只会为了非常害怕失去一样东西才说谎”,说的大概就是这种心理吧。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说谎在幼儿身上很少引起关注。事实上,说谎往往是幼儿开始意识到他人可能和自己有不同的*、感受和信仰的标志之一,也就是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虽然说谎本身并不可取,但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社交技能。它与同理心、合作以及在他人感到不安时关心他人有关。
对于这种类型的撒谎,是成长过程中偶发的正常的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消失,不需要过度强硬地纠正。 为了避免孩子因为尝到了获得关注的甜头而变本加厉,家长可以“忽视”小朋友的这些行为。
父母也可以选择一些旁敲侧击的方式,来告诉孩子这件事情不是真实的。比如:“哎你说的似乎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我们把它写成故事书怎么样?”或者“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哦,你再想想,这件事情是真的发生了吗?”
当孩子上小学后,随着思维的发展,他们会开始编造一些有目的性的,听起来似乎更加“真实”的谎言。和前面提到的情况不同,这种撒谎背后的目的性是很强的。 但如果家长过于在意孩子犯错的行为,就有可能忽略了他们发出的真正信息。
为什么孩子做错事却不肯承认呢?家长们常常会因为孩子说谎而批评甚至惩罚孩子,但是其实我们的严厉会给孩子营造一种不安全感。 孩子为了逃避惩罚,很有可能会选择用撒谎来保护自己。
每个人的童年应该都听过“是谁打碎了杯子?!”的怒吼,有的妈妈嗓音大到似乎能把天花板给震碎。
面对震怒的父母,孩子感到自己的弱小,在这个时候承认错误,免不了要被狠狠教训一顿。特别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在父母严厉的*问下,更容易会说谎。
因此父母严厉的审问态度,很可能是孩子撒谎的“帮凶”。 孩子面对的不安全感越强,就越不愿跟父母表达真实的*,更容易撒谎成性。
家长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收起责备的态度至关重要。不分情况地严厉往往会起反作用,相反地,我们要收起父母的权威,要让他感觉到,爸爸妈妈是支持他的,想要帮助他一起解决问题。
就像刚刚杯子打碎的案例一样,如果严厉*问,孩子在面对父母的愤怒时,出于避罚的本能,往往就会撒谎。但如果我们可以 在情绪激动之前按住自己,先邀请孩子一起收拾碎片,再和他沟通,孩子感到安全,也就不会觉得自己有撒谎的需要了 。
不仅仅是恐惧,他们也有可能用撒谎来逃避不喜欢的事或者是不好的感受。这也是他们表达需求,或是在求助的另外一种方式,而这些可能是成年人不容易注意到的。
有时即便是一样的谎话,背后的目的也有可能迥然不同。靠“肚子疼”请假不上学的理由,可能是很多家长小时候用过的招数。所以当家长们看出孩子装病不愿意上学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当场拆穿,并理所当然认为孩子是在逃避学习。
但是孩子不想上学还有很多原因,例如有孩子就因为觉得自己有点胖,肢体不协调,不想被同学们看到自己做操笨拙的样子而装病不上学,这些情况背后是孩子缺乏 社会 支持的表现。
如果这个时候,成年人仅仅是教育孩子他应该好好上学,孩子实际的需求没有被关注,他在学校里的不安依然存在,依然不想去上学。 孩子撒谎这个行为应该去矫正,但是更加迫在眉睫的,是了解到孩子背后真正的需求,再去解决撒谎的问题。
该如何去撬动孩子说谎的心呢?
给孩子一个安全的表达环境,并向孩子传达出接纳的态度:说出事实不会让他陷入麻烦。我们可以告诉孩子:“10分钟之后回来,你可以再想一想,我只是想知道真实情况是什么。” 当孩子感觉安全时,他们就更加能够卸下负担、说出*。
当事情的*浮出水面,我们也一定要把“说谎是不好的行为,不被认同”的这一点传达给孩子。
但是,不能只下结论,我们还是要向孩子说明他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如果单纯地说不能撒谎,孩子往往不理解为什么撒谎是不好的。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公式:“对行为的客观描述+行为对说话人造成的现实影响+说话人的感受”的方式传递我们的观点。
例如,父母在孩子打碎杯子时,可以告诉他:“杯子是一套的,其中一个被打碎,就不得不去再买一个,买杯子的地方很远。一想到要跑那么远就觉得好累。妈妈希望你下次可以小心一点,保护好这些杯子”。
借用这种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他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用共情的方法引起孩子的同理心。
孩子经常性撒谎,除了需要考虑撒谎行为背后的需求,也要留意孩子是否有患上疾病的可能。比如精神*症、双相 情感 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等。
以ADHD儿童举例,他们除了冲动、多动的特点外,他们在开始一件事、计划任务方面有困难。 对于一般孩子来说能轻松完成的任务,比如收拾东西、打扫房间等等,对他们来说难以进行。
他们常常不知道是应该先叠衣服、还是应该先把玩具收到柜子里。完成任务的难度让他们感觉到压力,产生焦虑的情绪,而不去做这些事情能够缓解这种焦虑,所以他们宁愿不完成任务,而是说自己已经完成了。
父母大多会因为ADHD儿童频繁撒谎、屡教不改的问题感到沮丧,认为孩子叛逆不听话,不知道怎么办好,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孩子开始做一件事有困难的事实。
孩子说谎并不代表他是个坏孩子,只是他不知如何处理这些焦虑情绪,于是用撒谎的方式来应对。 这样不良的应对方式,虽然能够让孩子暂时免于焦虑的困扰,但他无法学会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去斥责孩子撒谎的行为对孩子也没有帮助,真正能杜绝撒谎的是帮助孩子解决谎言背后的问题。
带有ADHD诊断的孩子,在做计划上有困难,那么家长可以为孩子们设计一些结构化、视觉化的辅助工具。比如可以用图表列出孩子做一件事需要的步骤,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帮助孩子把任务一步步拆解、执行。
除此之外,面对ADHD儿童,家长要多一些耐心。询问时给孩子多一些反应时间,让孩子想清楚该怎么回答,就可以避免孩子冲动之下的撒谎了。ADHD让孩子生活上面临许多挑战,但通过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正确服药、引导,也可以培养他们适合的应对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诚信是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当孩子撒谎,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孩子开始学坏了,会觉得不开心,失望,愤怒等等。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去了解孩子撒谎的原因,洞悉孩子撒谎背后的需求,从共情的角度出发,积极和孩子沟通,进行适当的行为引导,这才是解决孩子撒谎问题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