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9 18: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9:38
【关键词】象征主义日记体意识流
【摘要】鲁迅作为“五四”时期的大家,其《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文坛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其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狂人日记》不仅仅在思想内容上是对当时时代的一种启迪,在很大程度上,它的创作形式也开启了文坛新的一种创作方法——日记体与意识流的运用、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融都体现鲁迅在文学上的颇高造诣。
《狂人日记》作为“五四”运动以来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无疑在整个中国文坛上都起到了重要的,划时代的作用。
通读完全篇以后,内容并没有想象的如此震撼,更多的像是在听一个有“*妄想症”的人喃喃自语,但是这样絮絮叨叨的话又会让你觉得略微心酸。
从创作手法上分析,一直不觉得鲁迅是靠“大手笔”起家的作家,也就是说鲁迅的文章往往不是营造一种恢弘大气的氛围,他总是小笔调的写着平民百姓的故事,《狂人日记》如此,《阿Q正传》亦如此。
《狂人日记》的创作风格最明显的地方就从标题上表现出来了——日记体。
日记体小说,是小说体裁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以日记形式作为小说基本结构的小说类型。在国外最出名的代表即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在中国文坛史上,茅盾的《腐蚀》也是其杰出代表之一。
日记体形式的出现在“五四”是一种“人性回归”的体现,表现了“五四”期间的作家对人性的一种关怀。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日记的形式说出主人公的心理的感受,这样的方法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是一种直接性的与主人公的思想交流,对于“狂人”的整个想法更加生动的呈现在了我面前,起到了一种人和文本的积极互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日记体的文章更便于达到一种文本与读者的直接交流,从而达到文学创作的目的,引起读者的内心共鸣。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还发现前几年日记体小说的走红现象,杨红樱写的《女生日记》是当代日记体的代表,在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这种文体形式更容易俘获读者的心,回望历史,鲁迅的创作手法在那时是十分超前,当代十分流行的做法。
谈到了日记体,不免会说到意识流。
因为日记体的表现形式,更为直观的反映主人公的内心情怀,整个作品的笔调不免就跟着主人公的心思向下发展,也就会或多或少的呈现一种意识流的情怀。
意识流在国内并非一种大众性的表现手法,文学的“意识流”思潮,产生于19世纪的欧美,在我国,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真正引起作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其最杰出的代表是《等待戈多》,鲁迅创造性的引进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在当时又是一个创造性的突破。当然这和他的“日记体”是分不开的。
资料显示:“意识流”表现手法的主要特点是:淡化故事情节,轻视环境描写,强调人物非理性的潜意识活动,且常常带着隐喻、暗示、象征等色彩。
而鲁迅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和控诉并非通过呐喊性笔调来凸显,而是鲁透过“狂人”流动的意识倾泻出来的。小说完全没有曲折的故事,只有主人公自己臆想性的猜测,时间也变得错乱无序,过去与现在交织,已往与后来颠倒。
行文穿插了主人公本身的很多回忆,几千年的历史都写着“吃人”,孩提时听大哥讲故事,赵家的狗又叫了??时间切换有些让人措手不及,但是并不影响整个阅读,反而不仅能感受到“狂人”的“狂”,更能体会到一种封建礼教在各个方面对人的摧残,整个世界观在书中是倾颓,错杂地摆开,像毕加索后现代主义的画风,杂乱而荒凉。
谈到意识流的表现,肯定少不了象征、双关的手法运用。
双关,言有此而意在彼,这样的手法,我们一看就明白虽然在说“吃人”,但是指向的是封建礼教。如“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相法子遮掩,不敢直捷下手”这一段话,实际上是对于整个反动势力的卑劣杀人手法的揭露。另外“狂人”尽管发狂,我们却有着清醒的头脑,在这种情况下,双关的语言象征的手法,便成了沟通狂言和真理之间的桥梁,作为读者本省的思维活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作品就显得韵味无穷。
而象征手法的运用则是《狂人日记》涵义的彰显。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正确入微地表现了狂人的精神状态,甚至描写得经得起精神病理学者的推敲;另一方面,作者又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使得狂人不仅仅是精神病患者,更有“战士说”的倾向,在内在的精神上,成了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觉者,一个反封建的启蒙斗士。在当时起到了启蒙的作用,让五四运动中的青年觉醒,“带着孩子,跟着疯子,向光明走去”。可以说,现实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象征主义方法构成了小说的灵魂,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最后至于最显著的白话文特征,我个人觉得不算全新的创作方法。首先从序言上来说,鲁迅采用了半白话半文言的方式,全篇的描写只能说勉强趋于白话文。当然,不能完全用现代白话文的标准来要求“五四”运动时期文人的白话文。“文白之争”一直是“五四”运动的焦点,鲁迅这样的文章出现不得不说在当时文坛上确实引起了轰动,但因为层出不穷的“白话运动”削弱了这点特色。所以整体上谈起《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时,我更多的趋向于鲁迅对于当时西方文坛创作手法的借鉴和运用,让我觉得是“五四”期间对于西方文化吸收很好的表现,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聪明的“中体西用”的特点。
参考文献:
《新潮》杂志
《世界诗学大辞典》
《*文人性情档案:那些远去的坚实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