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31 10: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9 23:11
孔子教子
原文:(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译文 :有一次孔子独自站在堂上,孔鲤快步从庭里走过。孔子问:“学《诗》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孔鲤就回去学《诗》。又有一天,孔子又独自站在堂上,孔鲤正好快步从庭里走过。孔子问道:“学礼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孔鲤就回去学礼了。
启示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的有一则寓言故事,原文是: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烹彘也。
译成白话文,大意是: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曾子的妻子去集市,孩子跟着哭闹也要去,曾子妻哄他说: “你回家,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孩子就回家了。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准备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哄孩子,跟他说着玩的,你也当真的了”。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以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跟着父母看样学样,听信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不就是教孩子学哄骗吗”。于是曾子把猪杀了煮食。
韩非的这则寓言不仅说明曾子以“不欺教子”,而且比教子的意义重要得多的是韩非劝说开明的君主应该象“曾子杀猪”一样,表现出有诚信”(“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现在虽然是共和国,没有君主了;但是各级 *** 的领导人似乎也应该向曾子学习,表现出有诚信。
在《论语·学而》章里,还记载了曾子的一则有关诚信的语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白话文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三件事,第一,我为他人办事,是不是忠实地尽心尽力?第二,我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诚信?第三,我所传授的,是不是我不懂而胡乱说的?”
根据曾子的这条语录,我觉得,一个讲究诚信的人,应该考虑做到下面三点:
一,“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三,勿“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
曾参的妻子到市集上去,她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母亲就哄她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以后,给你宰一头猪吃。”
妻子从市集上回来了,曾子要捉一头猪来杀了。他妻子马上阻止说:“我不过跟儿子开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很幼稚,处处向父母学习,听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撒谎。做父母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母亲,因此,这不是教育孩子诚实的方法啊。”于是就把猪杀了,煮给儿子吃。
1、译文:
曾参的妻子到市集上去,她的儿子跟在后面哭。他的母亲就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以后,给你宰一头猪吃。”
妻子从市集上回来了,曾子想要捉一头猪来杀了。他妻子马上阻止说:“
我不过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可不能跟小孩开玩笑啊。孩子小,把父母当作老师向他们学习,听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撒谎。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母亲,以后就难以教导他了。”于是就杀猪做菜了。
2、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参教子》是战国后期韩非写的一篇文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该故事生动地告诉人们:家长对孩子不能信口开河,要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否则父母将失信于孩子。
扩展资料:
一、词句注释
1、彘(zhì):猪。
2、适:到……去。
3、特:只。
4、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5、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6、而:则,就。
7、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8、烹(pēng):杀.
9、女:通“汝”第二人称。你,你们。
10、反:通“返”,返回。
11、止:制止。
12、曾参:孔子的学生
13、特与婴儿戏耳:耳:罢了。
二、作品赏析
1、寓意
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
2、启示
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我们的父母也应学习曾子的教育方式,以切实的做法证实说法。
三、作者简介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的思想,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以及一整套驾驭臣下的权术,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
他还继承了荀子的人性恶说,主张治国以刑、赏为本。《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用法家的观点解释《老子》,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五蠹》把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认为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生活和*制度都要发生变化,复古的主张是行不通的;《显学》则记述了先秦儒、墨显学分化斗争的情况,认为“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主张禁止一切互相矛盾的学说,定法家的学说于一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参教子
原文古之学者(1)必有师。
师者,所以(2)传道(3)受(4)业(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7),终不解矣。
生乎(8)吾前,其闻道(9)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2)也。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8)。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师(2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21)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22),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23),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4)乐师百工(25)之人,不耻相师(26);士大夫之族(27),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29),官盛则近谀(yú)(30)。
呜呼!师道之不复(31)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齿(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35)! 圣人无常师(36)。孔子师郯子(37)、苌(cháng)弘(38)、师襄、老聃(dān)(39)。
郯(tán)子(37)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0)”是故弟子不必(41)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44)皆通习之,不拘于时(45),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师说》以贻(yí)(47)之。
[1]学者:求学的人。 [2]所以:用来。
的。 [3]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等原理、原则。
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4]受:通“授”。
传授。 [5]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 [8]乎:于。
[9]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10]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即以之为师。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
知,了解,知道。年:年龄。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3]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
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犹且:尚且。 [16]众人:普通人。
[17]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19]惑矣:(真)糊涂啊! [20]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1]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22]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
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3]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4]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
《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5]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6]相师:互相学习。
[27]族:类。 [28]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9]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30]谀(yú):阿谀、奉承。
[31]复:恢复。 [32]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
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33]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
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34]乃:竟。 [35]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6]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7]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
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 “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
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何以马上就行。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
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的懦弱在《论语》中也记载,冉有曾在权臣季氏的手下做事,季氏为人聚敛暴虐,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不但不敢去劝上司季氏,反而顺从季氏的意愿,为他“聚敛而附益之”,气得孔子大骂冉有“非吾徒也”!并发动学生“鸣鼓而攻之”!如果冉有能够听从孔子的教导,坚持仁义之道,那就不会做出助纣为虐的事来了。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要三思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这样就可以了。
(也就是孔子认为没有必要想得太多,没有必要过分谨慎犹豫。) 再:两次。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回:指颜回,也就是颜渊,是孔子最器重的学生。 孔子说(赞美颜回):颜回真是贤能啊!吃的饭只有一箪笥,喝的水只有一勺,住在很简陋的巷里(意思是形容颜回家境贫困),别人面对这种情况都会十分忧愁,只有颜回能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
子曰:质胜文则野,野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 能成为 君子。”
质:质朴;文,文采,文饰;野,鄙野; 史: 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永恒.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女:就是“汝”,你。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人走在一起,其中必然有我可以师法的人,他做得对的地方我就学习,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我就避免和改进。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坦荡荡:心胸宽广,心态豁达。 戚戚:指忧愁的样子,小人常因为患得患失而忧愁。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
曾子说:鸟要死的时候,叫声就很悲哀;人要死的时候,所说的话往往中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岸上说(看着流逝的河水感叹):流逝的东西都像这样么,昼夜不停。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后生可畏啊,我们怎么能知道后来人不比我们现在更强呢?四十、五十岁都还没有什么名声和成就的人,根本不值得敬畏。 子曰: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以没有主帅,但匹夫不可以没有志气。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天气冷了,然后才知道松柏最后才凋谢。
(也就是说只有有真本事的才最能经受考验) 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要成全别人的好事,不要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恰恰相反。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法不中, *** 无所措手足. 名不正,名与事实不相符,则言语错误,不能顺理成章。言不顺,则办事不能成功。
办普通事犹不成功,何况推行礼乐教化之事。治国必须以礼乐来教化。
普通事办不成,一切杂乱无章,则礼乐更不能兴起。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即是刑罚用之不当。
刑罚不中,则人民感觉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这就天下大乱了。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说:要成为君子要达成三种条件,我是做不到的。(这三个条件就是)如仁者那样不忧虑,如智者那样不迷惑,如勇士那样不畏惧。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本身的能力。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杀人,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不会因为要自己活下去就杀死无辜,而要牺牲自己成全仁义。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如果不考虑长远,那么忧患一定会很快就出现。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诸:之于;矜:矜持,指保持节操。
孔子说:君子做事靠自己,小人总是依靠别人,君子应该保持自己的节操,能团结大家而不搞小集团,不会因为某人失言就抓别人的把柄去告发,也不因为不喜欢某人就直接否定他的意见。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孔子说:宽容,就是自己都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花言巧语、嘘遛拍马的行为是对德行的祸乱,如果对这样的小事情放任自流,是要坏大事的。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说:错了还不知道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子曰;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9 23:11
孔子教子
原文:(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译文 :有一次孔子独自站在堂上,孔鲤快步从庭里走过。孔子问:“学《诗》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孔鲤就回去学《诗》。又有一天,孔子又独自站在堂上,孔鲤正好快步从庭里走过。孔子问道:“学礼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孔鲤就回去学礼了。
启示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的有一则寓言故事,原文是: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烹彘也。
译成白话文,大意是: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曾子的妻子去集市,孩子跟着哭闹也要去,曾子妻哄他说: “你回家,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孩子就回家了。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准备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哄孩子,跟他说着玩的,你也当真的了”。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以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跟着父母看样学样,听信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不就是教孩子学哄骗吗”。于是曾子把猪杀了煮食。
韩非的这则寓言不仅说明曾子以“不欺教子”,而且比教子的意义重要得多的是韩非劝说开明的君主应该象“曾子杀猪”一样,表现出有诚信”(“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现在虽然是共和国,没有君主了;但是各级 *** 的领导人似乎也应该向曾子学习,表现出有诚信。
在《论语·学而》章里,还记载了曾子的一则有关诚信的语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白话文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三件事,第一,我为他人办事,是不是忠实地尽心尽力?第二,我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诚信?第三,我所传授的,是不是我不懂而胡乱说的?”
根据曾子的这条语录,我觉得,一个讲究诚信的人,应该考虑做到下面三点:
一,“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三,勿“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
曾参的妻子到市集上去,她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母亲就哄她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以后,给你宰一头猪吃。”
妻子从市集上回来了,曾子要捉一头猪来杀了。他妻子马上阻止说:“我不过跟儿子开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很幼稚,处处向父母学习,听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撒谎。做父母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母亲,因此,这不是教育孩子诚实的方法啊。”于是就把猪杀了,煮给儿子吃。
1、译文:
曾参的妻子到市集上去,她的儿子跟在后面哭。他的母亲就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以后,给你宰一头猪吃。”
妻子从市集上回来了,曾子想要捉一头猪来杀了。他妻子马上阻止说:“
我不过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可不能跟小孩开玩笑啊。孩子小,把父母当作老师向他们学习,听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撒谎。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母亲,以后就难以教导他了。”于是就杀猪做菜了。
2、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参教子》是战国后期韩非写的一篇文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该故事生动地告诉人们:家长对孩子不能信口开河,要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否则父母将失信于孩子。
扩展资料:
一、词句注释
1、彘(zhì):猪。
2、适:到……去。
3、特:只。
4、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5、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6、而:则,就。
7、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8、烹(pēng):杀.
9、女:通“汝”第二人称。你,你们。
10、反:通“返”,返回。
11、止:制止。
12、曾参:孔子的学生
13、特与婴儿戏耳:耳:罢了。
二、作品赏析
1、寓意
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
2、启示
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我们的父母也应学习曾子的教育方式,以切实的做法证实说法。
三、作者简介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的思想,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以及一整套驾驭臣下的权术,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
他还继承了荀子的人性恶说,主张治国以刑、赏为本。《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用法家的观点解释《老子》,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五蠹》把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认为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生活和*制度都要发生变化,复古的主张是行不通的;《显学》则记述了先秦儒、墨显学分化斗争的情况,认为“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主张禁止一切互相矛盾的学说,定法家的学说于一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参教子
原文古之学者(1)必有师。
师者,所以(2)传道(3)受(4)业(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7),终不解矣。
生乎(8)吾前,其闻道(9)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2)也。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8)。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师(2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21)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22),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23),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4)乐师百工(25)之人,不耻相师(26);士大夫之族(27),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29),官盛则近谀(yú)(30)。
呜呼!师道之不复(31)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齿(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35)! 圣人无常师(36)。孔子师郯子(37)、苌(cháng)弘(38)、师襄、老聃(dān)(39)。
郯(tán)子(37)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0)”是故弟子不必(41)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44)皆通习之,不拘于时(45),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师说》以贻(yí)(47)之。
[1]学者:求学的人。 [2]所以:用来。
的。 [3]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等原理、原则。
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4]受:通“授”。
传授。 [5]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 [8]乎:于。
[9]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10]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即以之为师。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
知,了解,知道。年:年龄。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3]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
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犹且:尚且。 [16]众人:普通人。
[17]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19]惑矣:(真)糊涂啊! [20]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1]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22]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
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3]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4]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
《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5]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6]相师:互相学习。
[27]族:类。 [28]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9]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30]谀(yú):阿谀、奉承。
[31]复:恢复。 [32]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
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33]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
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34]乃:竟。 [35]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6]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7]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
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 “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
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何以马上就行。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
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的懦弱在《论语》中也记载,冉有曾在权臣季氏的手下做事,季氏为人聚敛暴虐,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不但不敢去劝上司季氏,反而顺从季氏的意愿,为他“聚敛而附益之”,气得孔子大骂冉有“非吾徒也”!并发动学生“鸣鼓而攻之”!如果冉有能够听从孔子的教导,坚持仁义之道,那就不会做出助纣为虐的事来了。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要三思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这样就可以了。
(也就是孔子认为没有必要想得太多,没有必要过分谨慎犹豫。) 再:两次。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回:指颜回,也就是颜渊,是孔子最器重的学生。 孔子说(赞美颜回):颜回真是贤能啊!吃的饭只有一箪笥,喝的水只有一勺,住在很简陋的巷里(意思是形容颜回家境贫困),别人面对这种情况都会十分忧愁,只有颜回能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
子曰:质胜文则野,野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 能成为 君子。”
质:质朴;文,文采,文饰;野,鄙野; 史: 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永恒.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女:就是“汝”,你。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人走在一起,其中必然有我可以师法的人,他做得对的地方我就学习,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我就避免和改进。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坦荡荡:心胸宽广,心态豁达。 戚戚:指忧愁的样子,小人常因为患得患失而忧愁。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
曾子说:鸟要死的时候,叫声就很悲哀;人要死的时候,所说的话往往中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岸上说(看着流逝的河水感叹):流逝的东西都像这样么,昼夜不停。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后生可畏啊,我们怎么能知道后来人不比我们现在更强呢?四十、五十岁都还没有什么名声和成就的人,根本不值得敬畏。 子曰: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以没有主帅,但匹夫不可以没有志气。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天气冷了,然后才知道松柏最后才凋谢。
(也就是说只有有真本事的才最能经受考验) 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要成全别人的好事,不要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恰恰相反。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法不中, *** 无所措手足. 名不正,名与事实不相符,则言语错误,不能顺理成章。言不顺,则办事不能成功。
办普通事犹不成功,何况推行礼乐教化之事。治国必须以礼乐来教化。
普通事办不成,一切杂乱无章,则礼乐更不能兴起。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即是刑罚用之不当。
刑罚不中,则人民感觉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这就天下大乱了。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说:要成为君子要达成三种条件,我是做不到的。(这三个条件就是)如仁者那样不忧虑,如智者那样不迷惑,如勇士那样不畏惧。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本身的能力。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杀人,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不会因为要自己活下去就杀死无辜,而要牺牲自己成全仁义。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如果不考虑长远,那么忧患一定会很快就出现。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诸:之于;矜:矜持,指保持节操。
孔子说:君子做事靠自己,小人总是依靠别人,君子应该保持自己的节操,能团结大家而不搞小集团,不会因为某人失言就抓别人的把柄去告发,也不因为不喜欢某人就直接否定他的意见。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孔子说:宽容,就是自己都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花言巧语、嘘遛拍马的行为是对德行的祸乱,如果对这样的小事情放任自流,是要坏大事的。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说:错了还不知道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子曰;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9 23:11
孔子教子
原文:(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译文 :有一次孔子独自站在堂上,孔鲤快步从庭里走过。孔子问:“学《诗》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孔鲤就回去学《诗》。又有一天,孔子又独自站在堂上,孔鲤正好快步从庭里走过。孔子问道:“学礼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孔鲤就回去学礼了。
启示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的有一则寓言故事,原文是: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烹彘也。
译成白话文,大意是: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曾子的妻子去集市,孩子跟着哭闹也要去,曾子妻哄他说: “你回家,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孩子就回家了。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准备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哄孩子,跟他说着玩的,你也当真的了”。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以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跟着父母看样学样,听信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不就是教孩子学哄骗吗”。于是曾子把猪杀了煮食。
韩非的这则寓言不仅说明曾子以“不欺教子”,而且比教子的意义重要得多的是韩非劝说开明的君主应该象“曾子杀猪”一样,表现出有诚信”(“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现在虽然是共和国,没有君主了;但是各级 *** 的领导人似乎也应该向曾子学习,表现出有诚信。
在《论语·学而》章里,还记载了曾子的一则有关诚信的语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白话文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三件事,第一,我为他人办事,是不是忠实地尽心尽力?第二,我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诚信?第三,我所传授的,是不是我不懂而胡乱说的?”
根据曾子的这条语录,我觉得,一个讲究诚信的人,应该考虑做到下面三点:
一,“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三,勿“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
曾参的妻子到市集上去,她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母亲就哄她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以后,给你宰一头猪吃。”
妻子从市集上回来了,曾子要捉一头猪来杀了。他妻子马上阻止说:“我不过跟儿子开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很幼稚,处处向父母学习,听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撒谎。做父母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母亲,因此,这不是教育孩子诚实的方法啊。”于是就把猪杀了,煮给儿子吃。
1、译文:
曾参的妻子到市集上去,她的儿子跟在后面哭。他的母亲就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以后,给你宰一头猪吃。”
妻子从市集上回来了,曾子想要捉一头猪来杀了。他妻子马上阻止说:“
我不过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可不能跟小孩开玩笑啊。孩子小,把父母当作老师向他们学习,听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撒谎。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母亲,以后就难以教导他了。”于是就杀猪做菜了。
2、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参教子》是战国后期韩非写的一篇文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该故事生动地告诉人们:家长对孩子不能信口开河,要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否则父母将失信于孩子。
扩展资料:
一、词句注释
1、彘(zhì):猪。
2、适:到……去。
3、特:只。
4、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5、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6、而:则,就。
7、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8、烹(pēng):杀.
9、女:通“汝”第二人称。你,你们。
10、反:通“返”,返回。
11、止:制止。
12、曾参:孔子的学生
13、特与婴儿戏耳:耳:罢了。
二、作品赏析
1、寓意
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
2、启示
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我们的父母也应学习曾子的教育方式,以切实的做法证实说法。
三、作者简介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的思想,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以及一整套驾驭臣下的权术,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
他还继承了荀子的人性恶说,主张治国以刑、赏为本。《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用法家的观点解释《老子》,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五蠹》把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认为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生活和*制度都要发生变化,复古的主张是行不通的;《显学》则记述了先秦儒、墨显学分化斗争的情况,认为“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主张禁止一切互相矛盾的学说,定法家的学说于一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参教子
原文古之学者(1)必有师。
师者,所以(2)传道(3)受(4)业(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7),终不解矣。
生乎(8)吾前,其闻道(9)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2)也。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8)。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师(2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21)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22),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23),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4)乐师百工(25)之人,不耻相师(26);士大夫之族(27),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29),官盛则近谀(yú)(30)。
呜呼!师道之不复(31)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齿(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35)! 圣人无常师(36)。孔子师郯子(37)、苌(cháng)弘(38)、师襄、老聃(dān)(39)。
郯(tán)子(37)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0)”是故弟子不必(41)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44)皆通习之,不拘于时(45),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师说》以贻(yí)(47)之。
[1]学者:求学的人。 [2]所以:用来。
的。 [3]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等原理、原则。
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4]受:通“授”。
传授。 [5]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 [8]乎:于。
[9]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10]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即以之为师。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
知,了解,知道。年:年龄。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3]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
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犹且:尚且。 [16]众人:普通人。
[17]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19]惑矣:(真)糊涂啊! [20]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1]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22]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
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3]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4]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
《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5]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6]相师:互相学习。
[27]族:类。 [28]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9]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30]谀(yú):阿谀、奉承。
[31]复:恢复。 [32]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
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33]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
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34]乃:竟。 [35]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6]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7]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
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 “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
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何以马上就行。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
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的懦弱在《论语》中也记载,冉有曾在权臣季氏的手下做事,季氏为人聚敛暴虐,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不但不敢去劝上司季氏,反而顺从季氏的意愿,为他“聚敛而附益之”,气得孔子大骂冉有“非吾徒也”!并发动学生“鸣鼓而攻之”!如果冉有能够听从孔子的教导,坚持仁义之道,那就不会做出助纣为虐的事来了。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要三思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这样就可以了。
(也就是孔子认为没有必要想得太多,没有必要过分谨慎犹豫。) 再:两次。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回:指颜回,也就是颜渊,是孔子最器重的学生。 孔子说(赞美颜回):颜回真是贤能啊!吃的饭只有一箪笥,喝的水只有一勺,住在很简陋的巷里(意思是形容颜回家境贫困),别人面对这种情况都会十分忧愁,只有颜回能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
子曰:质胜文则野,野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 能成为 君子。”
质:质朴;文,文采,文饰;野,鄙野; 史: 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永恒.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女:就是“汝”,你。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人走在一起,其中必然有我可以师法的人,他做得对的地方我就学习,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我就避免和改进。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坦荡荡:心胸宽广,心态豁达。 戚戚:指忧愁的样子,小人常因为患得患失而忧愁。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
曾子说:鸟要死的时候,叫声就很悲哀;人要死的时候,所说的话往往中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岸上说(看着流逝的河水感叹):流逝的东西都像这样么,昼夜不停。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后生可畏啊,我们怎么能知道后来人不比我们现在更强呢?四十、五十岁都还没有什么名声和成就的人,根本不值得敬畏。 子曰: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以没有主帅,但匹夫不可以没有志气。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天气冷了,然后才知道松柏最后才凋谢。
(也就是说只有有真本事的才最能经受考验) 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要成全别人的好事,不要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恰恰相反。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法不中, *** 无所措手足. 名不正,名与事实不相符,则言语错误,不能顺理成章。言不顺,则办事不能成功。
办普通事犹不成功,何况推行礼乐教化之事。治国必须以礼乐来教化。
普通事办不成,一切杂乱无章,则礼乐更不能兴起。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即是刑罚用之不当。
刑罚不中,则人民感觉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这就天下大乱了。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说:要成为君子要达成三种条件,我是做不到的。(这三个条件就是)如仁者那样不忧虑,如智者那样不迷惑,如勇士那样不畏惧。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本身的能力。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杀人,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不会因为要自己活下去就杀死无辜,而要牺牲自己成全仁义。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如果不考虑长远,那么忧患一定会很快就出现。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诸:之于;矜:矜持,指保持节操。
孔子说:君子做事靠自己,小人总是依靠别人,君子应该保持自己的节操,能团结大家而不搞小集团,不会因为某人失言就抓别人的把柄去告发,也不因为不喜欢某人就直接否定他的意见。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孔子说:宽容,就是自己都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花言巧语、嘘遛拍马的行为是对德行的祸乱,如果对这样的小事情放任自流,是要坏大事的。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说:错了还不知道改正,这才是真正的错误!子曰;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