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声乐作品孟姜女的艺术处理的提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1: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8:47
声乐的形成通常情况下是以歌词为依据的,它不同程度受着歌词的制约,音乐创作者的主观意愿不能脱离歌词所限定的范围,但与其相附的声乐艺术,即声乐作品中的音乐(主要指旋律,他从构思到形成与纯器乐作品旋律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区别。),则是自由地充分体现主观意愿的创作过程。可是实际,由于人声的加入,声乐旋律不论节奏、音型、旋律线运动轨迹以及横向的发展等,都显示出它以人声为基点的创作原则。那么对孟姜女的怨妇情结的声乐世界认知,有必要深入其中。
由于构成因素的繁多复杂,使声乐艺术从总体上形成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每一个构成因素对整体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声乐艺术既不是音乐加文学,也不是文学加音乐,而是一个有着独立意义和表现的、有着整体结构和框架的、有着自身规律和原则的、具有独立品格的小型综合艺术。虽然,它和纯音乐有着相同的表现手段(即音响),但它在表现形态以及美的构成等方面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体现的是声乐艺术内在的规律和个性特征。
从创作过程看,任何艺术创作都有一个主观化的过程,而声乐艺术的创作过程则显得尤为特殊。它是由客观→主观(曲作者)化的情感表现的多重认识活动。这是声乐艺术创作过程的显著特征。前一个主观因素(作词)是在对客观现实的感受基础上形成的主观化了的客观现实,而后一个主观因素所依据的实际上已是主观化了的客观现实,为此,后一个主观意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它必须在尊重前一个主观化选择的同时,按音乐创作的规律来反映它,从而形成一个多环节性的综合的情感流动与再创造的过程。
从根本上看,声乐作品是集双重主观因素为一体的表现过程,而器乐创作则是单一主观化因素的体现。它们的共性是对客观现实信息刺激的艺术化反映,但结果各不相同。虽然在情感的表现上具有一致性,但声乐艺术的情感机制是建立在明确对象之上的,是一种具象的情感反映。这种情感虽限定在某一具象里,但情感效应却远非是这一具象所独有的,从一定区域的文化背景来看,它代表着某一区域或民族的整体精神和审美追求,具有一种情感表现的直接性;而器乐作品的情感流露是多义的和不确定的,它要通过欣赏者主观感受或经历,经过音乐媒介(作曲家主观情感)所转化成的音乐符号(物化手段)的实际运动过程所形成的具有模糊性的情感刺激,在欣赏者的头脑唤起对客观事物感知过的记忆表象的浮现。对音乐世界的孟姜女进行必要的关照,更是如此,从音乐文本,进行理解,才能不失根本。
声乐世界的民歌《孟姜女》,其情感的裸裎恰是暗合于此。在两千年的情感传承延续中,那种永不消逝的“怨妇情结”被作者或者说演唱者夹杂了个人对故事本身的关照和感受,被义无返顾的主观化。民歌《孟姜女》运用了1=G4/4、3/4、2/4,四个节拍,使曲调富于变化,恰倒好处,他每分钟56拍,旋律从舒展、缓慢、委婉、哀怨到流动、渐慢、凄凉再到快板、激烈而后又到渐慢,曲调柔美,结构严谨,情感真切,表现细腻,耐人寻味,处处流露着一种凄凉的哀愁与怨诉的凸显。
民歌《孟姜女》全曲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落基本是原民歌调,叙述了孟姜女夫妻分离的情景,“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造长城”,其曲调稍慢,而情感委婉哀怨,备极悠怨,羡慕人家夫妻团圆,而自己却闺中寂寥,不由得心中暗含辛酸,委婉而淡淡的流露在“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诉说和旋律中。李耀伦先生所译的《外国音乐参考资料》曾载有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的一段话:“总谱上标志是忧伤,是几分忧伤?哪几分忧伤呢?内在的,暗淡的,或者仅仅是愁眉不展的作曲家没有说明,我只有自己去作判断。”对于作品中的事物认知,有造诣的艺术家总是以认真的研读作品,仔细琢磨,反复推敲作者原始情感为出发点,从而达到对作品的认知和提高、再现,表现出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内心世界及情节所在。这样的话,感受孟姜女的怨妇情结,只能说去寻求一个最终形成和孟姜女情感的异质同构的接点。
歌唱,也就是说声乐,是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常说的“二度创作”。民歌《孟姜女》的第二个段落,是原民歌的加工发展,极力表现孟姜女盼望与丈夫相见的心情,“孟姜女望长城,泪眼雾蒙蒙,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其曲调流动渐慢,唱词极尽怨诉与伤悲,一种凄凉的盼切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当然,这种哀怨更深的情结更重要的还是要得力于演唱者,即“二度创作者”的深厚功力,以声音与人共鸣,即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歌唱艺术的含义是什么?我不会从声音技巧去说明。我要说的力量是感动听众的才能。”如果这样的话,在曲与唱的双翼共舞里,去寻找这样的存在,孟姜女的怨妇情结不言而喻,在声音世界飘然而至,令人感动。
普列汉诺夫说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生动的形象的表现。艺术的最主要特点就在于此。”当然,现代声乐就高明得很多,它把语言的表情规律和声音的表情规律结合起来,同时融合旋律流动性和节奏的规律性来进行它的技术创造(发声方法)以及艺术创造(演唱方法)。这样既统一了字与声,情感也自然融入其中,使表情手段更加丰富、多样,不仅丰富于变化,最重要的使自然。因为它没改变、也没被破坏语言发音(说话)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形态。模糊了说与唱的界限,就如同电影表演艺术一样,模糊了生活与表演的界限,一切都那么真是、自然。这样,就解决了说与唱、声与情之间的矛盾使字、声、情完美地统一起来,情感(内容)的表达,不注重声音美的再现,达到充分表现情感的目的。
孟姜女的第三段“我给亲人做衣裳,线是相思针是情,针针线线密密缝,密密缝……”曲调变化,情感真挚而呼之欲出,演唱者因技巧而情感,由情感达到与孟姜女心里的同一,一种切肤之痛的思念,通过调性转换,音调较大的变化,描述了孟姜女为丈夫作棉衣,盼望与丈夫相见的急切之情,生动跃然。孟姜女的情感,她的怨妇情结得到了有力的推动,进而演绎了动人悲绝的千里寻夫。
到了曲子的第四段,也就是民歌《孟姜女》的高唱所在,曲调变紧,激烈而似有风雪之声,其情之悲,其情之怨,极尽其力。当然,这种表演,要如实真切的表现,就音乐而言,声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的艺术,拥有优美的歌喉与清晰的咬字完美结和,以及声音语调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性、依据与生动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俄罗斯著名男歌唱家夏里亚平(1875——1938)论述:“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使不够的,还应该用音乐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情感所需的音调。”声乐孟姜女的怨妇情结说到底就是“声”与“情”的关系,我国这种传统歌唱理论从《论语》开始就得到了总结,“情动于中,形散于声”,甚至连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孟姜女千里寻夫,血泪控诉,“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满。”,感情哀怨至极,旋律又作轻调变化,并用戏剧上紧拉慢唱的手法,急切的表现了孟姜女的期待极度受挫,失去丈夫的极度悲痛之情,情感推向最高而扼腕谢幕,将孟姜女的怨妇情结全曲高扬,令人深感其血泪之悲之怨,其情其理无不使然。
怨妇情结的终极叩问
对孟姜女怨妇情结的终极叩问,是一个从歌曲表层回复到原始自然状态再到内心感悟的过程。声乐中,不同歌曲的情境,包含着不同时间的人物、地点、景物等视觉现象。分析音乐作品,应千方百计的使歌曲回复到原始自然状态(即当时的情景、时间、地点、人物等),竭力去找到歌曲中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因为只有当认知者在自己内心视觉的银幕上创造出自己的一切想象,同时引发相应的情绪,并激起符合歌曲情绪的情感,才可能创造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鲜明的人物形象。
声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景的再现艺术,自然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词情是曲情的导向,而曲情又是词的深化和发展。词的喜怒哀乐引导着曲的走向,使乐曲的非确定性得到比较明确的情感基调,从而调动和发挥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去施展曲调的艺术魅力。歌唱中旋律的进行有着抑、扬、顿、挫,高、低、强、弱,连、断、收、放等多种表现手法。其实,对孟姜女怨妇情结的终极叩问:
首先,应该明白作曲家在构思作品时,对每个乐句、每个音符的安排都是经过慎重思考的,它们相互成为一个有机体而发挥着作用。音乐是表演艺术,孟姜女怨妇情结的终极,作为重要的参与者,演唱者必须具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并且会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歌唱者的表现能力是多种智慧、能力的综合。因此,演唱者要善于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领悟其内涵,用歌唱技能、技巧把它表现出来,才能明白当时那个孟姜女。
其次,追寻这种情感,演唱者在演唱之前,很有必要结合曲调进行反复视唱,领悟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和声与伴奏的配置(包括歌曲伴奏所创造的气氛和形象)。在视唱过程中,对曲谱的每一结构(包括前奏、间奏、尾奏)、每一个提示(包括表情、速度、力度术语)都要做全面的了解,对歌曲有一个客观完整的形象,这就好象绘画之初有个轮廓一样。然后,通过自己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和包含饱满情绪的歌声来感染观众,把复杂多变的心情给观众交代清楚,才能让观众听出韵味来,甚至于去,研究这个音乐,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丰富文艺修养,进而将歌谱溶化,歌词与旋律才可能升华为演唱者的乐思和音乐语言,从而在歌声中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
最后,声音、语言固然都很重要,但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能感动人,不能感动人就不足称为艺术。艺术家必须深入生活,对其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包括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矛盾的人的内心世界)的精细观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建构生动的现实现象,在脑海中相互作用、相互推进,使逐渐明朗起来的人物形象在获得血肉的同时也获得了灵魂和*,去追求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并随着人物的行动,激发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
对孟姜女怨妇情结的终极叩问,可以理解为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的内涵及人类的共同情感,对其切实地分析和掌握孟姜女的艺术形象,最终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作用,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认识其中的三味,实现陶冶情操、达到美化心灵的目的。
当然,对孟姜女的怨妇情结的终极叩问,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一个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是绝对不会领悟到其中的奥妙,也无法去认知到孟姜女的怨妇情结的根本,正所谓,“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
孟姜女有什么情感特点, 从几方面分析...
《孟姜女》、《木兰从军》、《牛郎织女》、《昭君出塞》、《兰花花》是王志信的代表作,这组作品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为题材,把对旧社会的鞭挞和封建婚姻的憎恨,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的责任,对英雄的歌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声乐教育领域他独树一帜并培养了许多有成就的歌唱演员,如:万山红...
现代声乐作品孟姜女的艺术处理的提纲
对孟姜女怨妇情结的终极叩问,可以理解为在于传达音乐中丰富的内涵及人类的共同情感,对其切实地分析和掌握孟姜女的艺术形象,最终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作用,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认识其中的三味,实现陶冶情操、达到美化心灵的目的。 当然,对孟姜女的怨妇情结的终极叩问,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一个对“美’...
中国民族声乐经典伴奏与范唱:孟姜女(女声)内容简介
在中国民族声乐领域,我们精心制作了一部经典作品集——《中国民族艺术歌曲经典伴奏与演唱示范:孟姜女(女声)》。这部作品的诞生,是为了满足专业民族声乐工作者和广大爱好者在实际教学、练习和演出中对高质量伴奏的需求,它对提升学习效率和专业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收录的曲目均源自中国民族艺术中的经典之...
《孟姜女》作品在音乐界的艺术地位是什么?
《孟姜女》系江苏小调,又名《孟姜女词》《孟姜女春调》《过关调》,歌词有十二段,且分别以春、夏、秋、冬四季时令和一年十二个月的花名为序,故又名《十二月花名》,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民间歌曲。《孟姜女》的曲调不仅在吴方言区和北方方言区的广大区域内流传,...
急急急!!艺术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点
《孟姜女》是一首在中国大地上广为传诵的民间歌曲,旋律朴实优美、婉转动听。很多作曲家都以《孟姜女》的曲调为素材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器乐作品,古筝也有很多不同的版本,篇幅有长有短,程度有浅有深。有的改编成古筝作品后,成功运用了古筝某些特有的技法来丰富乐曲的感染力,使其听来更加如泣如诉、凄美...
孟姜女歌词完整版
《孟姜女》是江苏民歌,李谷一老师唱民歌也是一绝,唱北方像北方,唱少数民族像少数民族。因为1981年李谷一老师把此歌曲收录在专辑《凤阳花鼓》中而广为流传。歌曲的第一部分,情绪非常平稳,为一种叙述性平静的歌唱方式;在歌曲的第二部分,其中的旋律逐步流动,在色彩、结构以及落音都不变的情况下,在...
孟姜女原唱歌曲
《孟姜女》是江苏民歌,李谷一老师唱民歌也是一绝,唱北方像北方,唱少数民族像少数民族。因为1981年李谷一老师把此歌曲收录在专辑《凤阳花鼓》中而广为流传。歌曲歌词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人家丈夫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造长城。二月里来暖洋洋,燕子双双到南方;燕巢造的端端正,对对成双歇...
音乐曲式分析毕业论文题目
贝多芬早期变奏曲的艺术特征——以变奏曲WoO 71为例 怀揣思乡情 盼望归故乡——探究《望乡词》的艺术情感及分析 交响组曲《五行》之创作体会与技法分析 库夏科夫《冬季素描组曲》音乐创作及演奏分析 特奥巴尔德·波姆《大波兰舞曲》Op.16作品与演奏分析 歌曲《孟姜女》的艺术风格及演唱分析 ...
吴琼的演艺经历
跟随著名声乐教授金铁霖先生学习民族乐;1992年,吴琼毅然离开黄梅戏舞台转战歌坛。1992年进入中国广播艺术团改唱黄梅歌。 从此踏入流行乐坛,其代表作:《用我的心握你的手》、《潮湿的心》、《葵花向太阳》;1994年由自己作词,导演的音乐电视《同心》获九四中国音乐电视银奖;1996年由个人创作、...
求上海国立音专的历史简介,越详细越好。奖励分数50.
青主在上海期间任国立音专校刊编辑,后为季刊《乐艺》的主编,写了大量音乐评论,并将此期间所创作的声乐作品汇编为《音乐》和《清歌集》两本书,其中翻自苏东坡的“大江动去”,取材李之仪的“君住长江头”,至今还常被演唱。青主的美学理论,涉及到艺术哲学与音乐艺术,是早期音乐美学系统研究的论者...